你是否也曾經卡在這樣的時刻?
主管遞來一個「絕佳機會」,你卻只想休息;
會議上,你提出的建議被打斷:「這不是你該關心的範圍」; 你默默幫忙、主動補位,卻發現重要任務還是沒人信任你; 你用盡全力設計了一份簡報,只因沒照公司模板,就被打了回票。你明明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故意衝撞體制,
你只是——在做一個更貼近自己的選擇。
你在乎情緒氛圍、講求直覺感受、重視關係溫度。你相信人的心比制度複雜,也比表格真實。
但這個世界時常不這麼看。它要求你給出數據,遵守格式,照表操課,把一切變得可以追蹤、可衡量、能對帳。
於是你懷疑:
是我太感性,還是我不夠成熟? 是不是要學會「照規則做人」,才不會一直被扣分?
但事實是——
感受性與規則性,本來就會互相拉扯。

🌱 感受性想被理解,規則性想被執行
- 在【成長挑戰】中,你可能心想:「如果我拒絕機會,是不是就落後了?」
你其實已經精疲力盡,只想慢下來、喘口氣,甚至好好睡一覺(感受性); 但主管那句「這案子只有你做得來」,讓你立刻收起疲憊、點頭說好(規則性)。
- 在【自我定位】中,你會想:「我不想只是個執行者,我也想設計。」
你有觀察、有熱情、有想法,卻總被擋在討論門外(感受性); 別人說:「你現在的職位就是負責執行,別越線太快。」(規則性)
- 在【信任關係】中,你悄悄告訴自己:「我都主動幫忙了,怎麼還是不被信任?」
你願意補位、接球、善後,盼著大家會因此更信任你(感受性); 但評估清單上,還是寫著你曾兩次失誤,所以不適合接重要專案(規則性)。
- 在【天賦發揮】中,你忍著委屈問:「這就是我最擅長的事,為什麼不讓我試?」
你有獨特的直覺與美感,提案也深受使用者喜愛(感受性); 但被主管退回的理由只有一條:「這個不在我們的標準流程裡。」(規則性)
🧭 真正的選擇,不是選邊站,而是負責任地站穩
感受性,讓你聽見自己真正的聲音,也讓你與他人產生連結;
規則性,讓你在複雜世界中保有結構,也能成為值得信賴的人。
但你不需要選一邊活。
你需要做的,是為每一個當下的選擇負責。
有時候,負責任不是「聽話照做」,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不。
有時候,成熟不是壓抑感受,而是懂得把感受說清楚,說得讓人聽懂。 有時候,專業不是走得快,而是走得真、走得久、走得出自己的方式。
💡 最後提醒: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你的清楚決定
每一次卡關,其實都是一次自我釐清。
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你可以擁有情緒,也可以追求標準;
你可以跟隨熱情,也可以建立規律;
你可以溫柔感性,也可以果斷理性。
你不用成為「最乖的那個」,也不需要硬撐成「最強的那個」。
你只需要成為那個,願意看見自己、接住自己,並為選擇負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