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任是個從小就很「乖」的人。
功課認真、脾氣穩定、做事負責,是老師眼中的榜樣,爸媽口中的「讓人省心的孩子」。
他也總是努力地把事情做好,該扛的就扛、該忍的就忍。從沒人聽他說過一句:「我不要。」但最近,他常在夜裡一個人坐在床邊,滑著手機,不自覺地嘆氣。不是因為工作出了什麼問題,也不是因為人際關係有了裂痕,而是有種說不出的失重感:每天很忙、很努力,但心裡總覺得自己像在扮演一個「合格的大人」,卻不確定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我做的每一件事,好像都很對。可為什麼,我這麼不快樂?」

🧭 你不是走錯路,而是從沒問過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走的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懂事」「體貼」「有原則」「不能自私」。
所以我們學會了配合、壓抑、撐住、隱藏。久了之後,我們變得越來越聽話,也越來越模糊。
不是不知道自己不快樂,而是忘了可以選擇。
不是不想說出心裡話,而是太習慣了「應該要懂事」。
我們以為長大是變成熟,卻常常變成了只是更會忍耐,更少質疑,更怕麻煩別人。
⚠️ 留意這兩個陷阱:教條化 × 聖人化
1️⃣ 教條化:被原則框住,而非被信念引導
小任在工作中對自己要求極高:不能遲到、回信要快、出錯要自己扛。
這些原則原本是他對專業的堅持,但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種牢籠。 同事犯錯時,他內心總忍不住批評;自己出錯時,則自責到睡不著。 原則不再是幫他守住界線,而是讓他失去彈性與溫度。
2️⃣ 聖人化:不准自己軟弱,也無法容忍情緒
「我不能拒絕人,會讓人失望。」
「我不應該覺得累,大家都這麼辛苦。」
「我沒有資格抱怨,畢竟我過得不差。」
這些話,小任說不出口,但常在心裡默念。他總以為這就是成熟,其實只是學會了壓抑——壓抑自己的情緒、需求與界線。
聖人化,讓我們看起來無懈可擊,卻也慢慢失去了真實感與活力感。
✨ 活出選擇感,而不是活在「該怎麼做」
選擇感,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願意為選擇負責;
教條感,是你怕錯怕亂怕被說,於是只能照做不敢問。
你可以選擇當一個有原則的人,但那是因為你相信這樣對你重要,而不是因為「不這樣做就不夠好」;
你可以選擇溫柔對人,但那是因為你願意給出善意,而不是因為你「不能拒絕別人」;
你可以努力成為榜樣,但請記得,真正的榜樣,不是永遠正確,而是敢面對不確定、敢承認還在學習的人。
💡 最後提醒:請先對得起自己,再談對得起別人
你不需要永遠做對的選擇,你只需要做你願意為之負責的選擇。
你不需要活成誰都認可的樣子,你只需要活成自己認得出來的樣子。
成長,不是變得更像「大人」或「聖人」,而是更誠實地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我只是太習慣說『好』?」
願你每一次說「好」,都是出於心甘情願;
每一次說「不」,都不再充滿內疚。
願你活得不完美,但清楚、不虛假、有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