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不是一本純粹的商業指南,也不只是一段成功人士的自傳,它其實是一份公開的戰略手冊,一部唐納德·川普如何打造「川普品牌」的敘事武器。自從1980年代的紐約房地產,到後來的總統競選與對華貿易戰,這本書的核心邏輯持續發酵——談判不是溝通,而是戰場。 本書之形成過程 《交易的藝術》於1987年出版,名義上是川普的自傳,實際是與記者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合作的成果。施瓦茨後來坦言: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追著川普記錄日常、整理訪談,最後幾乎是用小說的形式重新建構川普口述的內容。換句話說,這本書不只是川普的想法,也是一位作家對「川普現象」的重新編碼。 出版當時,川普正是商界話題人物,甫上市即成暢銷書,進一步強化了他「天生談判家」的形象。這種形象後來不僅成為NBC真人秀《誰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的主軸,也為他的總統競選提供了話語基礎。 本書之核心內容 書中川普用簡單直接的語言分享他的生意哲學與談判招數,涵蓋從如何談下一個建案、爭取市府支持,到如何跟媒體過招。全書的核心內容分成三個層次: 1. 故事層:敘述川普怎麼搞定川普大廈、怎麼讓瀕死的賭場翻身,這些都是他證明自己「談判天賦」的實例。 2. 策略層:最為人知的,是川普提出的「十一條談判原則」,例如設高目標、創造槓桿、懂得退出、快速決策。 3. 形象層:不管是書內還是書外,川普最擅長的就是操控媒體與輿論。他主張:「負面新聞也是新聞,關鍵是讓自己保持話題。」 書中陳示的談判邏輯 如果你以為這是一本可以學著套用的「商戰寶典」,那可能會很失望。書中的談判觀念更像是一種「進攻式心理戰」——比如: 1.設高目標,不怕喊大價。他不怕被說「貪心」,因為這樣反而能把對手嚇住。 2.製造壓力,用槓桿逼對方表態。他愛用時間壓力、市場傳聞、媒體曝光等手段來改變談判天平。 3.預留退路,不怕放棄交易。他強調,不管談什麼,不能讓對手覺得你非談不可。 聽起來像是強人策略,也像是商場版的「邊走邊嚇」。但問題也很明顯:這種方式高度仰賴個人魅力與話語主導權,一般人未必能學得來。
當選總統之後的運用 川普當上總統之後,幾乎照表操課,而且屢試不爽。尤其是在美中貿易戰期間,《交易的藝術》幾個關鍵手法被搬上檯面: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作為施壓工具;威脅退出談判,來打亂對手節奏;透過社交媒體主導輿論,用「直接喊話」方式塑造己方立場;把經濟議題包裝成國家安全問題,擴大槓桿範圍。從這個角度來看,《交易的藝術》不只是他的著述,更是他的執政藍本。 對台灣的意義和價值 對於台灣人來說,川普的談判風格帶來的是兩種壓力: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槓桿思維下的價值盤算。面對他主張的「美國優先」,台灣可以考慮這幾個方向來因應: 1.強調自身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角色,是台灣的最大籌碼。 2.配合川普式敘事節奏:透過對外溝通、媒體布局,與其打「實質牌」,也得學會「形象牌」。 3.策略性分散市場風險:若美國關稅政策再度收緊,出口導向產業勢必要提前布局替代市場。 如果對談判技巧、心理戰略有興趣,《交易的藝術》很值得一讀,但不要當教科書。這本書是川普的自傳劇本,也是他對世界的操作手冊。真正的價值,在於讓我們看懂一個談判者如何把個人品牌、話語權與策略綁在一起,打造一種近乎表演式的談判模式。對台灣人而言,讀懂這本書,就是讀懂川普。無論他未來怎樣帶領美國,我們都得學會與這種「藝術性施壓」共處。

唐納德·J·特朗普,托尼·施瓦茨《談判的藝術》,百齡壇圖書,2017/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