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以為,愛一個人就是支持對方、陪伴他變好,
但後來發現,這句話只說對一半。
因為如果只有一方在努力變好,另一方在原地踏步,甚至還會拖你下水,
那不是愛,是負債。
我以前談戀愛的時候,超愛扮演「讓他更好的人」。
陪他看書、幫他布置店裡裝潢、幫他整理履歷、提醒他存錢、甚至還幫他寫出財務計畫。
但他從頭到尾,都只是「配合一下」,從沒真的想改變。
他說他很感謝我,但其實我知道,他覺得我很煩,只是不想吵架而已。
那段關係讓我超級累。
最諷刺的是,我變得更有紀律、更會自我覺察了,
但我也變得更沒自信、更焦慮、更不快樂。
因為他沒變好,我就一直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夠好。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真正讓我卡住的,不是他不努力,
是我潛意識裡覺得「我要是離開他,我之前的付出就白費了」。
但人生不是這樣算的。
你付出的那些努力,不會因為對象不對就失效,那些能力還是屬於你自己。
我後來重新談感情,才體會什麼叫「互相成為彼此的助力,而不是彼此的功課
」。
他也在自我探索,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也會問我:「你最近有什麼計畫?」
我們一起約好去運動、互相逼對方更替對方著想、交換賺錢計畫、
也會坦白說最近情緒卡在哪。
他不是我的學生,我也不是他的教練,我們就是互相的「修煉夥伴」。
當一段關係裡有這樣的對話,就算遇到低潮,也比較不容易互相傷害。
我們常以為,關係裡的成長是「我幫你變好」,
但其實真正長遠的是「我們彼此陪伴,也當彼此的鏡子
」。
關係的變好不是靠拉,而是靠「自己先在成長的軌道上」,
然後引力自然會吸引到也在走路的人。
有一陣子我身邊很多女生朋友,都在跟我聊
「我男友好像沒上進心」「他說他想休息一年」「我覺得我們越來越不像同一個頻率」。
我不會直接跟她們說「趕快分」,
因為我知道,每段關係都有盲點,也不是所有的不一致都代表結束。
但我會問她們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們有互相讓彼此變更好嗎?」
如果答案是模糊的,或是只剩「他曾經說過想創業」「他最近有說要開始閱讀」,
那大多數只是拖延,不是動力。
我也曾經很抗拒承認自己選錯人。
我們都會怕面對真相,因為真相會把「我愛過他」這句話變得很尷尬。
但感情不需要被證明是正確的才有意義,它只需要讓你變得更了解自己,那就沒白走。
互相變好,不是拍照放閃、不是一起買課程、不是標記對方說我愛你,
而是日常裡,有沒有比上週的自己多一點點清醒、少一點點自欺、變更好的自己。
好的感情會讓你更有力量往內看,壞的感情只會讓你一直往外找理由。
我們都想被愛,但愛不是一種結果,它是一種推進力。
你在這段關係裡,有沒有被推進?有沒有更理解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
有沒有更勇敢去對世界表達你的想法?
如果有,那就算這段感情後來沒有走下去,它也已經達成了存在的意義。
很多人問我:到底要怎麼知道這段感情值不值得繼續?
我說,看一件事就好:「你在這段關係裡,有沒有更喜歡現在的自己?」
那才是你唯一能控制、也最該在乎的指標。
因為兩個人能不能一起走到最後,不只是看合不合,
而是你們有沒有彼此的成長空間、互相的尊重節奏、和願意一起努力變更好的默契。
一段關係不一定要完美,但它一定要有呼吸的餘地。
最後我想說,如果你現在也在一段關係裡卡住,不妨先問問自己:
「你有因為這段關係,變成更喜歡的自己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值得多走一點。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沒關係,
這就是你覺醒的開始。
📝這裡是我寫給自己的人生筆記,
也分享給跟我一樣,想變得更有能力的你。
如果你今天有被這篇文章打到心、笑出來,
或想起某個人或自己的故事,甚至悟到了?!🤣
請 留言💬、按愛心❤️、收藏起來📮,
讓我知道我的人生筆記也有額外造福他人的價值。
🔗 想聊更多?來直播間找我:
實況揭露我如何邊操盤、邊梳理情緒與突破低潮,
真實不藏,從交易現場學會如何挺過市場波動
這裡不講交易,口播奇文沒說出口的情緒盲點、
內心小劇場與人際難題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但能一起慢慢變厲害,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