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勝選後,對全球貿易政策再度投下震撼彈,宣佈一系列關稅重設方案。根據目前披露的政策方向,這次並非全面封鎖中國,而是藉由區域平衡與關鍵產業部署,試圖結合盟國重塑全球供應鏈版圖。而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台灣所處的地緣位置與供應鏈角色,亦面臨重新審視。
本文從川普政府的關稅佈局出發,推論台灣在新一輪貿易戰與全球產業重組中的可能關稅待遇,並分析這對台灣未來的貿易政策、產業布局、能源安全及國際角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川普關稅政策概況:核心目的與實施方式
1. 關稅不是全面性武器,而是策略平衡工具
根據2025年上半年美國商務部、貿易代表署(USTR)及川普團隊公布的政策,針對中國的關稅雖高達50%以上,但對其他亞洲國家則採取「分級差別稅率」策略。這與川普第一任期間的貿易戰(2018–2020年)已明顯不同。2. 東南亞成替代中國製造的重要基地
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表面上關稅僅維持19%,但配套設有原產地追溯規定(rules of origin),即如果企業只是將中國商品轉口至東南亞「洗產地」後出口美國,依然會被課徵與中國相同的懲罰性關稅。
這樣的設計有三個目的:
- 圍堵中國出口管道。
- 鼓勵美國企業在東南亞「真正落地」投資。
- 促進供應鏈從中國遷出、但不再回流美國,而是轉向可信任盟國。
二、台日韓的特殊角色與談判籌碼
1. 掌握高科技產業鏈核心地位
與東南亞不同,台灣、日本、韓國三國握有美國極度仰賴的關鍵產業技術與製造能力,如:
- 台灣的半導體代工(如台積電)。
- 日本的材料與精密機械。
- 韓國的記憶體、電池與面板。
這些技術是美國本土一時難以自行重建的產能,因此川普即便高喊「美國優先」,在現實中也不會對這三國祭出極端高關稅。
2. 川普讓利的前提:經濟與戰略合作
根據各國順差數據與近年談判情勢,推論川普對台韓可能的關稅稅率將落於 13–17% 區間。這與第一階段政策設計相符,亦滿足以下條件:
- 日本:已訂為15%,日本為美國長期盟邦,且其對美順差常年超過700億美元,但日本透過軍購、能源進口與在美設廠等形式,在川普眼中「有誠意」。此外,日美戰略同盟緊密,日本早就表態支持印太戰略與圍堵中國政策。
- 韓國:預估亦為15%左右,韓國與美有《韓美FTA》,且早在2018年貿易戰時期,韓國就曾修改FTA條文應對美國壓力。加上三星、LG等企業在德州與密西根等地投資甚鉅,符合「在美設廠換關稅優惠」的基本邏輯。
- 台灣:預估關稅約為15%左右,台灣對美出口順差雖不到中國規模,但也逐年上升。2024年達到創新高的約649億美元。若不採取行動恐會被列為「匯率操縱與不公平貿易國」。 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設廠、鴻海布局美國市場,以及台灣加碼天然氣與軍購,這些皆可作為談判籌碼。
三、阿拉斯加能源與軍事投資:潛在戰略同盟架構
值得關注的是川普提出的「阿拉斯加天然氣出口戰略」,可能將台日韓三國綁入美國能源安全網絡。該策略有數個潛在目標:
1. 減少中國掌控南海能源航道的風險
過去亞洲各國約90%的能源進口經由馬六甲海峽與南海航道,一旦中國以戰爭或灰色行動封鎖南海,將影響日本與台灣生存。美方意圖鼓勵盟國從太平洋另一側——阿拉斯加出發的天然氣管道或海運船運取代部分進口來源,減低中國對能源航道的戰略控制。
2. 拉攏盟國共同投資,擴大經濟綁定
如韓國的SK集團、日本的三菱集團、以及台灣的中油、台電等,皆可能成為阿拉斯加LNG輸出計畫的投資對象。這不僅是能源合作,更是軍事與戰略同盟的延伸。
四、台灣的戰略選擇與政策建議
1. 維持科技關鍵地位
台灣產業必須持續強化自身在半導體、AI硬體、電動車供應鏈中的「不可取代性」,否則在川普施壓之下,台灣的出口優惠地位難以保全。除了台積電外,政府應協助其他科技企業投入高階製造、封裝測試、IP設計等關鍵技術,打造完整科技護城河。
2. 參與美國關鍵計畫,爭取政治紅利
在阿拉斯加天然氣輸出、半導體供應鏈重組、印太軍事聯盟等議題上,台灣應主動參與,不可只是「被動接招」。例如,透過參與跨國能源投資、共享軍事資源、與美日韓開設戰略溝通管道,可有效換取美方在關稅、技術合作與地緣安全上的支持。
3. 應對產地規則與轉單效應
由於中國出口洗產地至東南亞將受限,台灣廠商亦不可抱持僥倖心態。未來設廠於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的台商,必須確保供應鏈本地化率達標,避免產品被美方認定為「中國間接製造品」而課以懲罰關稅。
五、結論:全球供應鏈新秩序下的台灣定位
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單一貿易報復手段,而是針對中國進行「地緣經濟戰略包圍」的重要一步。透過高關稅、原產地追溯、能源合作、軍事同盟等多重工具,正重塑全球經濟秩序。
對台灣而言,挑戰與機會並存:
- 若能正確判讀趨勢、提前布局,台灣可望成為美中之間的重要科技與戰略橋梁,確保經濟與安全利益。
- 但若錯估局勢、未積極參與,則有可能被邊緣化,成為區域內關稅受害者之一。
因此,政府與企業界均需審慎因應、靈活調整,才能在新一輪全球競局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