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筆觀察紀錄,都是人與森林共寫的一行詩。
六月的林地,雨與光正交替著鋪陳時間的肌理。這段時節,林間的繁盛不再是春日萌芽的細語,而是整片山林語言的高潮。身為復育者,紀錄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這段時間裡的每一次巡查,都像是進入森林寫給我們的一封信。
在這次的576森植所巡林紀錄中,我持續運用iNaturalist系統地補錄了多筆觀察資料,總筆數已達455筆,鑑定達85個物種,除了植入的樹苗外,範圍涵蓋本地原生植物及外來種,如臺灣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大葉楠(Machilus japonica ssp. kusanoi)、臺灣天仙果(Ficus formosana)與多種光果龍葵(Solanum americanum)、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等常見逸出種。透過這樣的記錄行動,讓林地的「動態植物圖譜」逐漸明晰。
這些紀錄的價值不只在於數據的累積,而在於「理解」。理解此刻土壤微氣候下物種的物候節奏、競爭與共存;也理解棲地的演替、微小變化背後的時間脈絡。像是菲律賓饅頭果(Glochidion philippicum)在不同區段的繁茂生長,是否也與林下光照滲透或上層林冠空隙形成相關?又或像是低矮地被植物的佔據情形,是否透露著前期除草與不翻土策略的生態效益?
這85個物種,分布在林地的各角落,透過地圖化的視覺輔助,讓一片森林的「物種光譜」逐步顯形。我們不再是過客,而是資料的編者與土地的聽者。觀察記錄變成一種修行,在數位工具與現場感知間來回,一筆一筆記下這片森林的身世與當下。

這場持續中的記錄,不只為科學分類服務,更是一次次回望自然的行動。它提醒我們,復育從來不是「人造自然」,而是人對自然「尊重」的實踐。未來,這些記錄將成為林地變遷的見證,也將成為社區參與與生態教育的養分。
我們所走過的,不只是林徑,也是森林恢復力的軌跡。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