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影裡的記錄者:六月巡林與85種物種的對話|576森植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筆觀察紀錄,都是人與森林共寫的一行詩。

六月的林地,雨與光正交替著鋪陳時間的肌理。這段時節,林間的繁盛不再是春日萌芽的細語,而是整片山林語言的高潮。身為復育者,紀錄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這段時間裡的每一次巡查,都像是進入森林寫給我們的一封信。

在這次的576森植所巡林紀錄中,我持續運用iNaturalist系統地補錄了多筆觀察資料,總筆數已達455筆,鑑定達85個物種,除了植入的樹苗外,範圍涵蓋本地原生植物及外來種,如臺灣山茶(Camellia formosensis)、大葉楠(Machilus japonica ssp. kusanoi)、臺灣天仙果(Ficus formosana)與多種光果龍葵(Solanum americanum)、昭和草(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等常見逸出種。透過這樣的記錄行動,讓林地的「動態植物圖譜」逐漸明晰。

這些紀錄的價值不只在於數據的累積,而在於「理解」。理解此刻土壤微氣候下物種的物候節奏、競爭與共存;也理解棲地的演替、微小變化背後的時間脈絡。像是菲律賓饅頭果(Glochidion philippicum)在不同區段的繁茂生長,是否也與林下光照滲透或上層林冠空隙形成相關?又或像是低矮地被植物的佔據情形,是否透露著前期除草與不翻土策略的生態效益?

raw-image

這85個物種,分布在林地的各角落,透過地圖化的視覺輔助,讓一片森林的「物種光譜」逐步顯形。我們不再是過客,而是資料的編者與土地的聽者。觀察記錄變成一種修行,在數位工具與現場感知間來回,一筆一筆記下這片森林的身世與當下。

raw-image

這場持續中的記錄,不只為科學分類服務,更是一次次回望自然的行動。它提醒我們,復育從來不是「人造自然」,而是人對自然「尊重」的實踐。未來,這些記錄將成為林地變遷的見證,也將成為社區參與與生態教育的養分。

我們所走過的,不只是林徑,也是森林恢復力的軌跡。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藏山問行 Zàngshān Wènxíng
1會員
56內容數
七歲前,森林是我的家,溪水呢喃、柴火溫暖,父母的辛勤刻印在山林間。之後我以人文博士及商學顧問的身份隨世奔波逐夢,直到內心召喚帶我回到山林。 於是選擇「半林半聿 forinker」的生活,以「藏山問行」為名,在森林裡復育生命,用筆點亮心燈。願點燃篝火,讓每個回望自然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初心。
2025/07/27
2025年6月初,於例行性的林地巡查與邊坡拓展中,發現山溝水流具沖刷風險,立即以在地素材進行緊急水道導引工程。這是一場與地形、植群與季風雨水的即時對話,也是一段人與自然共築復育防線的實踐。
Thumbnail
2025/07/27
2025年6月初,於例行性的林地巡查與邊坡拓展中,發現山溝水流具沖刷風險,立即以在地素材進行緊急水道導引工程。這是一場與地形、植群與季風雨水的即時對話,也是一段人與自然共築復育防線的實踐。
Thumbnail
2025/07/27
五月底的梅雨,為576林地帶來了濕潤的泥土與生長的契機。這段時間,我們種下了毛柿、過山香、台灣欒樹、苦楝、咖啡等樹苗,並用竹子、山棕、繩索為這些新生命加設庇護。雨水與陽光交錯的節氣,是林地最忙碌也最溫柔的時刻,一場默默的照顧行動,也是一場關於共生的課。
Thumbnail
2025/07/27
五月底的梅雨,為576林地帶來了濕潤的泥土與生長的契機。這段時間,我們種下了毛柿、過山香、台灣欒樹、苦楝、咖啡等樹苗,並用竹子、山棕、繩索為這些新生命加設庇護。雨水與陽光交錯的節氣,是林地最忙碌也最溫柔的時刻,一場默默的照顧行動,也是一場關於共生的課。
Thumbnail
2025/07/27
在為新植苗木尋找乾季補水方式時,576林地邊緣一口塵封多年的八卦井被重新發現。這口井不僅成為補水與生態交會的節點,也意外串聯起我過往從易經研究轉向環境倫理學的生命歷程。水從地底升起,連接的不只是苗與土,更是知與行、人與自然的流動與重逢。
Thumbnail
2025/07/27
在為新植苗木尋找乾季補水方式時,576林地邊緣一口塵封多年的八卦井被重新發現。這口井不僅成為補水與生態交會的節點,也意外串聯起我過往從易經研究轉向環境倫理學的生命歷程。水從地底升起,連接的不只是苗與土,更是知與行、人與自然的流動與重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森林中總有一些奇異的樹木,其中一棵由兩棵樹纏繞而成,樹之間的空隙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心形,讓人不禁驚嘆自然的鬼斧神工。
Thumbnail
  森林中總有一些奇異的樹木,其中一棵由兩棵樹纏繞而成,樹之間的空隙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心形,讓人不禁驚嘆自然的鬼斧神工。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你是否也曾被大自然的美麗所深深吸引?無論是林木的高聳挺拔、溪流的潺潺細流,還是昆蟲鳥獸的動人鳴叫,森林中都蘊藏著獨特的生命韻律🎶今天,就讓我們一同領略三支獨具特色的音樂MV,細細品嚐台灣森林面貌、聆聽最撩動心弦的美妙之音!🌳
Thumbnail
你是否也曾被大自然的美麗所深深吸引?無論是林木的高聳挺拔、溪流的潺潺細流,還是昆蟲鳥獸的動人鳴叫,森林中都蘊藏著獨特的生命韻律🎶今天,就讓我們一同領略三支獨具特色的音樂MV,細細品嚐台灣森林面貌、聆聽最撩動心弦的美妙之音!🌳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Thumbnail
林間的一場狩獵
Thumbnail
林間的一場狩獵
Thumbnail
車子穿過大巴六九部落(Tamalakao),四月雨點如穿越林間的紅嘴黑鵯群,從灰暗雲層中整齊劃一的降下。天色漸暗,通往利嘉林道的產業道路既陡峭又狹窄,陰暗處長滿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路邊的樹木向外伸展,長成高大的闊葉林,樹幹上爬滿各類藤蔓與蕨類,雨水沿著樹枝滑落,經過樹洞外的突起向外彈出、落下。領角鴞的
Thumbnail
車子穿過大巴六九部落(Tamalakao),四月雨點如穿越林間的紅嘴黑鵯群,從灰暗雲層中整齊劃一的降下。天色漸暗,通往利嘉林道的產業道路既陡峭又狹窄,陰暗處長滿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路邊的樹木向外伸展,長成高大的闊葉林,樹幹上爬滿各類藤蔓與蕨類,雨水沿著樹枝滑落,經過樹洞外的突起向外彈出、落下。領角鴞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