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不會也希望自己有一面神奇的「照妖鏡」?
能一眼看穿眼前這個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想要什麼、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好讓你安心,好讓你知道該怎麼表現出他喜歡的樣子。
但也許,這樣的渴望,其實來自一種不安的投射。
你懷疑自己不夠好,害怕最自然、真實的自己不會被接受。
其實,這樣的擔心很正常。
當你遇到一個讓你願意嘗試信任的人,不妨練習慢慢打開自己。
哪怕只是說一句:「我只是想說出來而已。」
每一次真誠的表達,都是在累積一份真實的親密感,
那也許是最勇敢的事。
我們習慣用各種標籤認識自己與他人:星座、MBTI、血型、人類圖、紫微……
這些工具提供了認識自己的入口,幫助我們理解內在的心理機制。
它們就像一把鑰匙,打開探索自我的大門。
但要記得,學習不為自己貼上固化的標籤說明,
「因為我是××型,所以我就會這樣」——這種說法雖然熟悉,卻可能讓我們困在小我的迴圈中。
練習鬆動這些定義,相信自己是流動的、有彈性的。
每個優點與缺點,都是一體兩面的樣貌,我們可以選擇往平衡的方向前進。
認識自己,其實是一場既深刻又帶點(惡)趣味的旅程。
你會發現:自己會被什麼激怒?又如何消化那些情緒?
冥想對你有幫助嗎?腦中會冒出什麼畫面?
你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為什麼呢?
這些答案,只有靠你去做、去嘗試、去體驗,才能知道。
即使有時候你會忍不住對自己說:「啊,真是受不了你欸!」
但還是會忍不住,屁顛屁顛地,繼續靠近那些讓你好奇、想更了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