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常参六祖:雪尽见光的那一念》

今天,我们要讲两位修行人的故事。第一位,早年就出家的修行人——信州智常禅师。
这位智常啊,是江西贵溪人。从小便削发为僧,一心一意,只为一件事:见性成佛。
他听说六祖慧能是真正的明眼人,便踏上了前往曹溪的路。那一天天气晴好,山林间的雾气刚散,他走进了祖庭禅堂,见到了慧能大师。
六祖抬眼看他,语气温和地问道:「你从哪儿来?想求些什么?」
智常双手合十,恭敬地回答:「弟子最近拜访了大通和尚,听他说‘见性成佛’的道理,可心里还有很多疑问解不开。后来我在吉州遇到一位好心人,他看出我迷茫,指点我来找您。希望您慈悲,能收我为徒,帮我解惑。」

六祖点点头,说:「那大通和尚都跟你讲了些什么?你不妨说来听听,我帮你印证一番。」
智常想了想,说道:「我刚到他那儿时,整整三个月,他一句法都没讲。我心里急啊,法门这么难,我怕错过,就在一个深夜,自己跑去方丈室拜他,央求他开示。他先问我:‘你看得见虚空吗?’我说:‘看得见。’他又问:‘那你看得见虚空长什么样吗?’我说:‘虚空没有形状,哪有什么样子?’他说:‘你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你若能回过头来看自己,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样东西可看,这就叫“正见”。若你连一样可以认识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叫“真知”。这个时候,没有青的黄的、长的短的,只会见到清净的本源、圆满光明的觉体,这就叫“见性成佛”。这,也叫“极乐世界”,也叫“如来知见”。’
我虽然听他说了这些,心里还是糊里糊涂的,所以特地来求您开导,让我不再徘徊。」

听完这段话,六祖微微皱了眉,说:「大通和尚说的,还停留在‘看’和‘知’这两个层次上,所以你才没法彻底明白。我现在也给你一首偈子,你听好——不见一法存无见,就像浮云遮住太阳的脸。不知一法守空知,就像大空中闪过一道电光。这种‘看’和‘知’,是刹那之间生起的假象,你若当成真实的觉悟,就完全误解了佛法的方便之门。你要从这一念中自己觉悟,才会发现你本来的灵光,一直都在显现。」
这偈子一落地,智常眼神一震,整个人顿时清明了。他深吸一口气,像是心头的一层迷雾被风吹散了,随即也回了一首偈:「无缘无故起了知解之心,一头钻进相状里去追菩提。可只要心里真正生起一念觉悟,那就远远胜过以往的迷惑。我这本自清净的觉性,因为追着光去照,却反而走偏了。若不是进了祖师的法门,我恐怕还在‘有’和‘无’之间两头乱撞。」
说罢,他起身顶礼六祖,脸上带着明朗的微笑,像是多年的苦旅终于找到了归处。
曹溪的风,从竹林间穿过,阳光洒在阶前青石上,一切都静得刚刚好。
这就是信州智常禅师,在慧能祖师门下,听偈顿悟的故事。
从“我知道”到“我放下知”,从“我见到”到“我不住见”——一念回光,灵明自现。
《志道问乐:谁在享受寂灭?》

接着咱们说这一位南海修行人——广州志道禅师。
他出家多年,读的可不是寻常佛书,而是《涅槃经》——专讲佛最后境界的经典。他读了十几年,心里却还是有个结,一直打不开。

于是,他踏上了去曹溪的路,想请教那位广为人知的慧能祖师。
那天,阳光穿过林隙,蝉声阵阵,志道踏入宝林禅寺,一路来到六祖的禅房。六祖正坐在榻上静坐,见他行礼毕,便问:「你是哪儿来的?来找我,有何事相求?」

志道拱手说:「弟子出家十余年,专门研读《涅槃经》,可惜一直没理解它的核心,心中仍然困惑,所以特地来请和尚开示。」
六祖点头道:「你是哪一段不明白?」
志道沉思片刻,说:「经文里有这样一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就是对这句心生疑惑。」
六祖又问:「你是怎么疑惑的?」
志道认真地答:「众生不是有两个身体吗?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法身。色身有生有灭,这个我明白;法身是常住的,但它又没有知觉。那经文里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请问——到底是哪一个身在‘寂灭’?又是哪一个身在享受‘乐’呢?」
他停顿一下,又继续说:「如果是色身,那它灭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散了,全是痛苦,哪里来的乐?可要是法身寂灭,那就跟树木瓦片一样没知觉了,那谁来感受到‘乐’?再说,法性是生灭的根本,五蕴是它生灭的作用。一个体、五个用,生是从体发用,灭是收用归体。如果它可以再生,那就成了永远不断的‘有情’,不就变成不灭了吗?要是它不能再生,那就永远寂灭,跟没情识的物件一样了。那样一来,一切法都被‘涅槃’这个词压住了,再也生不起来,那还谈什么‘乐’啊?」
说完这段话,他神情坚定,显然已经在这问题上打转多年。
六祖听了,脸色一肃,说道:「你是佛门弟子,怎么反而学起了外道的断常之见?还敢来谈论最上乘的大法?照你说的,好像在色身之外,还要找个‘法身’,又想在离开生灭之外,去求一个‘寂灭’。你还说涅槃是‘常乐’,好像有个能享受乐的身体。这分明是执著生死,贪着世间之乐的人才会这么想的!」
他语气严厉,却字字敲打在点上。

六祖继续道:「你要知道,佛是为那些迷惑的众生说法的。他们错把‘五蕴和合’当作自己的真实身体,把外在种种现象当作外尘境界。喜欢生,讨厌死,念念奔流,却不知道这世间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他们因此受尽轮回之苦,还错把‘涅槃的常乐’当成痛苦的压制,终日妄求,怎会明白真意?」
这番话说得志道愣在当场。
六祖接着缓缓地说:「正因为如此,佛才慈悲地示现出‘真正的涅槃常乐’。在一刹那之间,没有‘生’的现象,也没有‘灭’的影子,连‘生灭’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这,就是‘寂灭现前’的真义。在你见到它的那一刻,连‘我正在见’的心量也不复存在,这才叫做‘常乐’。这样的‘乐’,没有一个受乐的人,也没有一个不受乐的人,哪里还需要你说的那种‘一体五用’呢?」
志道听得神色微动,却仍未完全放下执念。

六祖便念了一首偈:「无上的大涅槃,圆明寂静常照;凡夫误以为是死,外道当作断灭;二乘人视作无为法,其实这些全是情识妄想的产物,是六十二种见解的根本。
虚妄建立的名字,哪里是佛法的真实义?
唯有超越之人,才能真正通达不取不舍的真意。
知道五蕴只是法,蕴中之‘我’只是名,
外在的色相与音声,全部平等如梦幻。
他们不再起凡圣分别之见。
也不再拿‘涅槃’去分析对错,
在有于无、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一并断除。
面对根门作用,自然应机,不起分别执想。
万法起灭如幻,哪怕是末日劫火焚海,风动山崩,
那真正的常寂光明,依然如是。
我今天只是勉强说这些话,是为了让你舍掉错误的见解。
你不要死咬着语言字句来理解,
我只允许你稍微懂那么一分。」
这一席话,如春雷乍响。
志道听罢,顿时心开神悦,神情大变。他深深一礼,默然退下。
这就是志道参六祖——从执著“有身受乐”,走入“无我无法”的涅槃真义。
看似追问“谁在享受寂灭”,其实终点,只是一念归空。

你想啊,一盏蜡烛——就是我们的身体。蜡是地水火风,

火焰就是我们的念头、感受、意识,一直跳动、燃烧。

等到火熄了,蜡尽了,常人说:啊,黑了、没了,是苦。

可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又说,不怕,烛台还在,那就好比法身不灭。但烛台不动不觉,谁能从那儿感受到“乐”呢?这,就是志道心中的疑惑。
六祖却说:你错把“乐”当成一种感觉、当成一个能受乐的“我”。

其实真正的“寂灭为乐”,是火灭之后——再无生灭跳动、再无挂碍执取,整个空中反而浮出一种极其静谧、清净、没有对立的——明。这光,不是照见外物的光,而是没有分别、没有想要的「本来光明」。这,才是佛法里讲的「寂灭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