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7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10.15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文和尚久參黃龍,初有不出人前之言。
後受洞山請,道過西山,訪香城順和尚①。
順戲之曰:
「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
真淨謝而退。
《順語錄》
【注釋】
①順和尚:北宋香城・順禪師四川人。嗣法黃龍慧南禪師。初居景福等寺,皆僻遠小刹,學者過其門,而莫能容。順禪師則超然自樂,視世境如飛塵過目,壽八十餘於香城山坐化。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依止黃龍慧南禪師座下參學最久。
在參學期間,他曾經對人說過,但願能夠一輩子安安靜靜修持佛法就好,不想出來住持寺院為人師。
後來因為洞山祖院一時沒有適當的人選任住持,便堅請真淨禪師前往任之。真淨禪師推辭不過,也就只好應承了。
當時路經西山,就順路上香城去拜訪同門師兄順禪師順禪師就寫一首雖是戲言卻含有嘉許之意的偈子贈送給他。
偈文說:「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意謂真正有德行智慧的人,終究是隱不住的。真淨禪師看了這首偈後,便向師兄連連道謝,然後繼續趕路。
良因贊曰:
古德不論是潛影於深山縱谷,或者是弘法於喧囂塵世,
就只是相上不同,實則內心之動機無別。
此無別之動機為何?即是「菩提心!」
因為菩提心,倘若因緣不具足,則如老松盤根於深岩,潛影自修;
若度化眾生因緣具足,則如春潤之松華,處處綻放,廣度有情。
因此菩提心是大乘之前導,不可不急於講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10.14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①曰: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 不推長久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 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 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辦哉。要在積功累德。 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
《禪林寶訓》 2014.10.13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 「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 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邵武洪英禪師對潘延之居士說: 「古時學道的人,專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以對治由內心生起的煩惱妄想。所謂煩惱歇盡即菩提,這是務本。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9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晦堂曰: 「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①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 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 晦堂頷之。 《靈源拾遺》
《禪林寶訓》 2014.10.8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 嘆息久之曰:「勞生如旅泊,住則隨緣,去則亡矣。彼所得能幾何? 爾輩不識廉恥,干犯名分,污瀆宗教,乃至如是。 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誘掖後來,不應私擅己慾,無所避忌,謀一身之禍,造萬劫之殃。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良
《禪林寶訓》 2014.10.7 良因法師 隨筆 寶峯英和尚曰: 「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①。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 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 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寶峯洪英和尚說: 然而佛祖豈是依賴這些長老們的拈提、批判才顯得高深嗎
《禪林寶訓》 2014.10.6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謂英邵武曰: 「志當歸一,久而勿退,他日必知妙道所歸。 其或心存好惡,情縱邪僻。 雖有志氣如古人,予終恐不得見其道矣。」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對邵武洪英禪師說: 良因贊曰: 修行要成功,關鍵就在於「志當歸一,久而勿退」, 如德
《禪林寶訓》 2014.10.14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①曰: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 不推長久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 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 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辦哉。要在積功累德。 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
《禪林寶訓》 2014.10.13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 「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 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邵武洪英禪師對潘延之居士說: 「古時學道的人,專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以對治由內心生起的煩惱妄想。所謂煩惱歇盡即菩提,這是務本。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9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晦堂曰: 「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①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 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 晦堂頷之。 《靈源拾遺》
《禪林寶訓》 2014.10.8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每見學者,恣肆不懼因果。 嘆息久之曰:「勞生如旅泊,住則隨緣,去則亡矣。彼所得能幾何? 爾輩不識廉恥,干犯名分,污瀆宗教,乃至如是。 大丈夫志在恢弘祖道,誘掖後來,不應私擅己慾,無所避忌,謀一身之禍,造萬劫之殃。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良
《禪林寶訓》 2014.10.7 良因法師 隨筆 寶峯英和尚曰: 「諸方老宿,批判先覺語言,拈提公案①。猶如捧土培泰山,掬水沃東海。 然彼豈賴此以為高深耶? 觀其志在益之,而不自知非其當也。」 《廣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寶峯洪英和尚說: 然而佛祖豈是依賴這些長老們的拈提、批判才顯得高深嗎
《禪林寶訓》 2014.10.6 良因法師 隨筆 黃龍謂英邵武曰: 「志當歸一,久而勿退,他日必知妙道所歸。 其或心存好惡,情縱邪僻。 雖有志氣如古人,予終恐不得見其道矣。」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黃龍慧南禪師對邵武洪英禪師說: 良因贊曰: 修行要成功,關鍵就在於「志當歸一,久而勿退」, 如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一文中所述在陋室中如何安貧樂道的開場句子。作為佛教聖地靈鷲山無生道場亦是如此。來到此地有種拋開世俗、仙居仙人窩的仙境。 靈鷲山無生道場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貢寮區區香蘭街7之1號 ​開放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悲法藏)的具恩德祖師—阿貝仁波切,住世的時候對佛法的教法的通達,戒律精嚴,可說是無人出其右。許多偉大上師的上師、傳承宗教領袖法王,都在阿貝仁波切的座前受過殊勝的教法。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快樂,聰明,有品的念佛人(象山慶24.5.27)     現代禪雖然在2003年底隨著李老師的往生而解散了,但諸多弟子在李老師勸請下,直接轉入念佛法門,託付於慧淨法師的照顧與帶領,於2004年成立了善導流「淨土宗」。這個由(捨)禪轉(歸)淨的過程與結果,似乎是阿彌陀佛悲願的預記[1],也是中國佛教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一文中所述在陋室中如何安貧樂道的開場句子。作為佛教聖地靈鷲山無生道場亦是如此。來到此地有種拋開世俗、仙居仙人窩的仙境。 靈鷲山無生道場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貢寮區區香蘭街7之1號 ​開放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大悲法藏)的具恩德祖師—阿貝仁波切,住世的時候對佛法的教法的通達,戒律精嚴,可說是無人出其右。許多偉大上師的上師、傳承宗教領袖法王,都在阿貝仁波切的座前受過殊勝的教法。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