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四料簡 ‧ 永明延壽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永明延壽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這位祖師很特別,他在禪宗裡面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以他一身兼任兩宗的祖師,他以這樣的一個資格,做了一個《禪淨四料簡》。

《禪淨四料簡》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千生與萬劫,沒個人依怙。

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方顯垂言教,著書傳揚。又恐學者路頭不清,利害混亂,遂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可謂提大藏之綱宗,作歧途之導師。使學者於八十字中,頓悟出生死證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 — 《印光法師文鈔》

avatar-img
13會員
36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神棲安養賦》 彌陀寶剎安養嘉名。處報土而極樂。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觀門。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 爾乃畢世受持。一生歸命。仙人乘雲而聽法。空界作唄而讚詠。紫金臺上身登。而本願非虛。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
「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鴦崛魔羅經云. 故知入宗鏡中見如來性。菩提道果。應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風之火。若背宗鏡。不識自心。設福智齊修。終不成就。如求乳鑽水。離山鑿金。任歷三祇。豈有得理。如宗鏡所錄。皆是諸佛五眼所觀。無一言而不諦。非一義而不圓。
「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故知此法,過去佛已說。今佛現說。未來佛當說。所以一佛說時,十方佛同證。乃至智慧剎土,真俗等法,凡聖等性,皆同無二。以唯共一心故,終無異旨。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持地經云。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是心無一生起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識雜緣故,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
《神棲安養賦》 彌陀寶剎安養嘉名。處報土而極樂。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觀門。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 爾乃畢世受持。一生歸命。仙人乘雲而聽法。空界作唄而讚詠。紫金臺上身登。而本願非虛。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
「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鴦崛魔羅經云. 故知入宗鏡中見如來性。菩提道果。應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風之火。若背宗鏡。不識自心。設福智齊修。終不成就。如求乳鑽水。離山鑿金。任歷三祇。豈有得理。如宗鏡所錄。皆是諸佛五眼所觀。無一言而不諦。非一義而不圓。
「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故知此法,過去佛已說。今佛現說。未來佛當說。所以一佛說時,十方佛同證。乃至智慧剎土,真俗等法,凡聖等性,皆同無二。以唯共一心故,終無異旨。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
「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淨。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龐居士頌云。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有。來去枉虛行。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出深坑。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持地經云。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是心無一生起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識雜緣故,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位於福井縣深山的永平寺,是曹洞宗大本山,擁有悠久歷史及壯麗建築。本文詳細介紹永平寺的參觀路線、建築特色(如傘鬆閣的繪天井、承陽殿、法堂、大庫院等),並分享參觀心得及交通資訊,適合規劃日本深度旅遊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到台北農禪寺參加「靜心、淨心」活動,當天雖受冷氣團的影響,寒風刺骨,但並未影響去體驗的念頭,和100多位人群齊聚禪堂,體驗八式動禪心法與禪坐、經行,之後參與「托水缽」體驗,享受身心清楚放鬆的午後,體會「真健康」的真諦。 衛福部國健署賈淑麗副署長致辭時指出:真正的健康應該包含4大部分:身體、心理、靈
所有的佛法,都是在這四心、六度裡面。我們如果可以日日將心用在四心,行,行在六度。若能這樣,我想所有的佛法、藏經,所說的教法都在裡面。 人人學佛不必很複雜,實在是很簡單就可以。加上了輔助,就是用三十七助道品來輔助,幫助我們堅固道心。 對境、對人、對事,用三十七助道品,時時提高警覺。
Thumbnail
經典原文出處:節錄自《大智度論》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 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位於福井縣深山的永平寺,是曹洞宗大本山,擁有悠久歷史及壯麗建築。本文詳細介紹永平寺的參觀路線、建築特色(如傘鬆閣的繪天井、承陽殿、法堂、大庫院等),並分享參觀心得及交通資訊,適合規劃日本深度旅遊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到台北農禪寺參加「靜心、淨心」活動,當天雖受冷氣團的影響,寒風刺骨,但並未影響去體驗的念頭,和100多位人群齊聚禪堂,體驗八式動禪心法與禪坐、經行,之後參與「托水缽」體驗,享受身心清楚放鬆的午後,體會「真健康」的真諦。 衛福部國健署賈淑麗副署長致辭時指出:真正的健康應該包含4大部分:身體、心理、靈
所有的佛法,都是在這四心、六度裡面。我們如果可以日日將心用在四心,行,行在六度。若能這樣,我想所有的佛法、藏經,所說的教法都在裡面。 人人學佛不必很複雜,實在是很簡單就可以。加上了輔助,就是用三十七助道品來輔助,幫助我們堅固道心。 對境、對人、對事,用三十七助道品,時時提高警覺。
Thumbnail
經典原文出處:節錄自《大智度論》大智度初品中十喻釋論第十一(第六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 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參加法鼓山香港道場的初級禪訓班體驗,學習透過身體的動作、呼吸、坐禪等方法來鍛鍊專注於此時此刻,並特別描述了托水缽的練習,領悟「身在哪裏,心在哪裏」,活在當下。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地基主等恭立「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