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策展」是在我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旅行,目的地是日本東京。當時我還不認為那是一種策展,只是想「規劃」一次有紀錄、也有學習意圖的旅行。從訂機票、安排住宿開始,我像旅行社一樣排出完整行程,利用部落格與社群平台記錄每天的見聞與心情。那是我第一次試著透過文字與照片,讓他人也能感受到我的文化經驗與觀察。

大學四畢業前時,我與好友前往澳洲展開為期兩週的自助旅行,試圖跳脫台灣的文化慣性。我們選擇住在背包客棧、參加城市導覽、與在地人聊天,甚至嘗試用街頭採訪的方式了解當地青年的生活與文化觀點。雖然旅途中也遇到迷路、語言誤解等挑戰,但也因為這些過程,我開始思考:如果每一段旅行都像展覽一樣策劃與執行,那會是一種怎樣的學習?
真正將策展當作專案來經營,是在研究所階段參與的「國外考察」課程。我們四人組成策展小組,自行訂定主題、撰寫企劃書、申請政府補助,也編列預算與預定成果。這次的行動像一場微型的駐村實驗,我們穿梭於日本京阪奈的各大文創機構、地方政府與社區單位之間,將城市、體驗、學習、紀錄與產出整合起來,產出報告、影片、導覽圖等多元成果,讓旅行不只是個人的紀錄,而是可以與他人共享的知識系統。
研究所畢業後,我將這套「旅行即策展」的概念,轉化為教學現場中的國際交流計畫。帶學生出國參與跨文化課程、設計主題導覽,從日本的地方文化、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到紐西蘭的原民知識,每一次出發前,我都會問自己:這趟旅程的主題是什麼?學生要帶回什麼?如果這是一場展覽,它的觀眾是誰?我們的作品形式與表現策略又會是什麼?
策展的本質,是在時空中創造有意義的排列。從學生時期的自我實驗,到實際教學與國際交流的轉譯,「旅行策展」從來不只是走馬看花的觀光,更是一種文化行動的設計練習。每一次的出走,都是一場對地方、對人群、對自我重新編排的過程。我喜歡把這些經驗寫成筆記,也邀請你,一起來成為策展的浪人,在流動中練習建立意義。
在日本舉辦藝術季時,我們曾遭遇一次意外事件:一件預計售出價格高達二十萬的藝術作品,在郵寄途中意外丟失。當下我立刻想到,過去在鹿兒島累積的人脈或許能派上用場,於是聯繫了當地銀行的朋友,尋求資金上的應急支持。因為我們事先為這些貴重物品購買了運輸保險,所以在物品遺失時,保險賠付金額甚至超過了原本的費用。在這種情況下,我請銀行夥伴先行預支款項,待保險金到位後再進行償還。
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在策展過程中,無論計畫多麼周全,突發狀況總會如影隨形。我們能做的,不只是事前風險規劃,更是培養一種臨機應變與跨域協力的能力。而這正是「浪人策展」最核心的價值:在不確定中找尋秩序,在混亂中創造連結,在行動中不斷學習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