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與職場中,我們常被迫扮演「管理者」:班級分組的組長、讀書會的主講人或發起者、專案經理、公關窗口……。管理看似是流程安排,實則是與人協作的藝術。長期觀察後,我把管理者大致分成兩種型態:

一、一般(正向)管理:高標準、強篩選的精英模式
這類型組織往往像國家代表隊的選才機制——進來之前就經過嚴格考核與挖角。成員普遍能在高壓下持續產出,如創作者連續三年以上「周更」、YouTuber每週上片、藝術工作者每日創作不間斷,並在 12 週後開始回顧、分類作品、檢視弱項。這群人的共通點是:
- 行動力強:每次回饋都能迅速修正。
- 反思節奏明確:活動後即刻記錄;每季、每年做一次系統性回顧。
- 自我分類與調整:清楚知道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面向,並制定修正策略。
在此模式下,我也實作過一套「體驗導向」的創作與教學循環:
- 起點:與博班好友不斷舉辦台灣茶藝分享(對象含日本人、台灣文創工作者與大學生)。
- 延伸:進入學校後嘗試花藝、編織(盲人編織、高齡者編織)等創作。
- 擴大:一年後將成果整理為國際策展;兩年後再轉化為體驗教室。
- 串連:因應學校節慶,組建策展、公關、媒體、活動等學生團隊;同時設計國中、高中、大學生的攝影大賽。
以節慶專案為例,管理要點包括:
- 行政與協作:擬公文、確認協辦單位、規劃展出與曝光時程。
- 視覺與文宣:邀請函(紙本/電子)、主視覺尺寸、園遊券、抽獎券、得獎名單等圖檔規格(PS/AI);場地平面圖。
- 企劃與徵件:撰寫企劃書、全校信、公文流程、徵件辦法、授權同意書。
- 宣傳與媒體:捷運廣告、教師協助發文、倒數影片、活動紀錄短片。
- 預算與核銷:與廠商報價、報價單確認、膳食核銷名冊、法人登記影本、市府補助申請。
- 會議與執行:事前會議、場勘、共識會、行前會、彩排。
- 人力與培力:學生招募文、保險單、說明會與培力課程、每組設組長。
- 社區合作:社區報名表、預估人數、遊覽車規劃、供餐時間與廠商動線避免衝突。
- 現場運作:活動流程表(含音樂播放清單)、救護站配置、長官致詞稿與貴賓領獎名單、資料備份。
- 後續感謝與存檔:感謝狀發放(公關組、活動組、媒體組、策展組、表演團體、服務單位等)、影像授權談妥、照片與影片整理歸檔。
以上流程,是我在實務中整理出的管理清單,也因此累積了能快速複製與調整的能力。
二、暗黑管理:極限壓力下的人性防衛
當團隊或員工被逼到極限時,人性往往以兩種方式出現:
- 甩鍋與拖人下水:把責任推給他人,或拉更多人一起背負壓力。
- 集體打太極:用拖延、模糊焦點來爭取喘息空間,只為求生存。
我曾遇過最糟糕的情境:一位主管上任後,硬性調整人力,把擅長者轉去做陌生職務,讓新人直接接手組織靈魂專案。結果新人扛不住壓力離職,資深者除了新任務還要救火,最後又一位新人離開,原本撐起部門的支柱瞬間崩塌。
如果你是主管,該怎麼辦?
- 持續壓榨,讓部門快速瓦解?
- 還是重新設計合理的管理機制,讓團隊回到正軌?
給主管的思考清單
- 角色定位清楚:核心任務由適任者負責,新人安排在可學習、但不至於壓垮的任務上。
- 階段性支援:安排導師制度或雙人搭檔,避免一人孤軍作戰。
- 負荷透明:定期盤點工作量,調整不合理分配。
- 回饋循環:建立能快速反映問題的機制,而不是等到崩潰才發現。
- 心理安全:讓團隊敢說真話、敢提出風險,降低「暗黑管理」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