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我們對咖啡豆的想像,停留在星巴克那一杯一百至兩百元的咖啡。這類咖啡使用的通常是所謂的「商業豆」,其中又包含「一般豆」、「黴豆」等品項,依據不同客群需求設計出差異化產品。在商業豆中,「一般豆」屬於中階品質,而「精品豆」則是品質最高的選擇。
在咖啡供應鏈中,大盤商與中盤商若以精品豆為交易對象,其價差往往可達五到十倍。而當我們習慣了精品豆的風味後,市面上的咖啡店選擇反而變得困難,因為舌尖變得挑剔,也更難被取悅。

昨天,我因緣際會走進市區好友推薦的德州撲克店報名活動。途中,順道在附近吃了份咖哩飯。用餐時,看到店內提供塔羅牌占卜服務,我也興起一試。一次占卜收費兩百元,我詢問了有關轉職的未來走向。塔羅師告訴我,前兩個月將陷入黑暗,接著四個月的混亂期,六個月後才會步入正軌。這樣的答案其實與我內心的預期不謀而合,也讓我感到些許安心。或許,這正是一種為自己創造安全感的方式吧。
回家後,我開始思考自己身上的「浪人屬性」:若未來想出國進修卻面臨經濟困難,會選擇借錢出國?還是留在國內?我會傾向先申請獎學金,如果沒申請到,再考慮國內研究所並嘗試交換學生。最近也看到許多透過「嘖嘖募資」的案例,看似另闢蹊徑,但每種選擇在人眼中都有其風險與價值。

當年我曾錄取日本名校研究所,卻因疫情及未及時申請獎學金而作罷。心中仍懷抱著想拿博士學位的夢想,因此轉而專注準備國內研究所考試,希望能在四年內順利畢業。我在進入學校後修課不斷,也積極尋找適合的指導教授,並執行高教深耕計畫,推動與日本的茶道交流體驗,也養成組團舉辦活動的習慣。
最近,我參加了書店老闆喬治哥舉辦的德州撲克同樂會,馬上報名並邀請幾位舊友參加。有時候,努力參與活動,並不是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是單純想體驗、結交新朋友,進而了解他人當下的生命狀態。這本身就是一種促進人際關係的方式。
近期我也開始熱衷學習時尚產業的相關知識,購買了《臺上臺下Fashion Week》一書,讓我更清楚理解時尚的整體邏輯。例如:時尚與城市之間的關聯,每個城市都有代表性的時裝週,其中最知名的為「紐約、倫敦、米蘭、巴黎」四大時裝週。每年二、三月舉辦當年度秋冬時裝週,九、十月則為次年度春夏系列。
這些時裝週的歷史源遠流長──紐約於1993年創立、倫敦1983年、米蘭1958年、巴黎1973年。一旦進入時裝週的生態系,隨即要考量如何撰寫邀請函、安排品牌的走秀時間,就像電視節目爭取黃金八點檔一樣,每個時段的曝光順序都可能影響整體品牌印象。
我曾看過動畫《派對咖孔明》,裡頭描繪音樂人搶演出時段與場地的競爭,其實與時尚產業的邏輯如出一轍。時裝週的背後,不只是服裝秀,更是產業鏈的角力場。設計師之間會以同一主題競技,模特兒則是風格的載體,而品牌是否願意投資、合作的細節如何協商,亦是一門學問。
更別說媒體公關層面:新聞稿怎麼寫?記者會怎麼辦?鏡頭如何捕捉最佳畫面?後續行銷策略又該如何安排?這些看似華麗的展演,其實都是建立在縝密商業邏輯之上──無論是咖啡豆、精油、塔羅牌,還是時尚展演,背後都是一樣的市場邏輯與人心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