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聯絡簿設計的生活閱讀,內容選擇面向多半是:
1.大智慧過生活的文章
2.蒲公英的文章
3.班級學生當時狀態需求的文章4.班級書箱
5.時事議題影片或文章
為什麼要讀書


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曾經疑惑過的大哉問吧
剛好在國文好好玩的臉書,看到雯淑老師的分享,恰巧符合現在導生們的需要,隨即讓孩子們透過閱讀,選擇自己的有感,記錄自己的內在覺察與觀點陳述。

不認同~做很久,不喜歡的還是不喜歡。 認同~出於自己意願的學習很重要。

認同~人的強大,在人的智慧。

認同~讀書本質是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更好的認識自己。

不再期待新知識,想的是「新知識會不會很難」😭
閱讀聯絡簿的覺察紀錄
1.三句螢光筆的內容畫記,按讚指數並列最高的句子是「素養是長在高高樹上的果實,學習這是在打造幫助我們往上爬的梯子」以及「還沒有具體目標的人,會感覺置身於迷霧中,很難找到非讀不可的書有何意義」。
2.少部分孩子,對於文中句子「不是先有動力才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打開激發動力的開關」表達不認同。同時也以數自己的生活例子:「不愛背單字~從小到大開始學英文就背單字的過程,到現在並沒有打開背單字的動力,還是很討厭背單字這個過程。」「本來是因為有好奇心才去學習,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因為不斷被否定,而直接關閉動力,現在也沒有啟動的動力」。
3.多數孩子對於內容的認同,其實也讀不出對於是知識探索所擁有的好奇心了,多半會定位在讀書可以獲得好成績,有了好成績就能夠有好工作。學習,不再是期待新的發現,而是在想會不會很難,影響到考試出來的成績表現?!
4.有所需求,才有所學習,純然的閱讀,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那麼容易被放在生活的慣性裡。
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四天假期後的班書閱讀以及早修的對話交流
愛是什麼
Part1:自讀
學校「閱讀悦享讀」,原本就有各個老師所設計的引導單,我搭配班級箱書,讓導生們帶回家自行閱讀並做記錄。
Part2:共讀
早自修,先觀看他人說書分享的影片,提供一些引導,協助即將進行的聊書方向,讓導生們選擇自己閱讀單裡的幾個題目進行交流,也可以自行決定要聊這本書的哪些精彩橋段。



為了聊,再讀一次吧🤣🤣
Part3:分享
進一步在聯絡簿裡,紀錄交流過程中的發現與感受。

布萊斯寧可失去愛德華(即便他是他想念妹妹的情感依附),也不願意讓他變成破爛的玩偶…. 梁實秋寧可鳥兒沒有跟他隨時相伴,也不願意讓牠為了相伴自己而成為籠中鳥,失去自由。

如果他人可以給他完整,那麼放手祝福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一樣都不能自主,但懂得愛之後,會心甘情願的付出



學會敞開自己的心,並聆聽他人說的話,是需要持續練習的,目前愛德華,我們也走在自己的神奇旅行裡

書中角色的特質以及支持的理由,就如同讀者在生活中閱讀自己角色特質一般

這象棋板設計很吸睛

實施閱讀省思:
1.讓閱讀陪伴假期固然是好選擇,但在家3C產品的誘惑甚高,因此不難從繳回的共同學習單中,看到孩子們互相抄錄的內容,以及沒有閱讀就謄寫出的離譜紀錄。
2.為了彌補以上的錯過,早自修聊書活動之前,影片的播放,對班上孩子們很有幫助。對於有閱讀的人,增加不同視角閱讀的發現;對於沒有閱讀的人,有一個通盤對書中內容的了解以及快速獲得他人閱讀心得的精華學習。
3.進入聊書階段,每個孩子都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聊共讀單的那種;一個是聊自己想分享的精彩橋段。從聯絡簿的回饋紀錄裡,會發現同學之間的閱讀重點不同,也能交叉比對自己記錄內容的正確與否,最後也分享自己心目中玩具的樣貌以及原因。
4.如果一個孩子確實經歷了自讀、共讀、分享交流,那麼跟著愛德華的這一趟神奇旅行,至少有三次以上的陪伴,那麼關於愛是什麼?若能再多一點點時間聊聊聆聽,抑或是再談到相關主題的時候,對「愛與付出」的共振頻率,自然也相對的提升
(想到,書中橋段~布萊斯選擇讓愛德華留在店裡,而自己離開,某種程度上,不就像梁實秋所寫的「愛鳥」的那份心~因為愛,所以不忍看被囚禁;因為愛,所以明白不是擁有不放才是真愛,而是給予最適切且完整自主的愛,才是真愛)
閱讀紙本對現在的孩子難度越來越高
沉浸式閱讀對13到15歲的孩子感覺是在學校才會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