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抱~~」
昨晚搭電梯回家時,小步奶音奶氣地張開雙手跟我討抱抱,我正準備彎下腰把她抱起來時,步爸在旁邊突然說了一句:「媽寶。」雖然知道他是在開玩笑的,但內心的白眼還是翻到了後腦勺。
為什麼孩子只是討個抱,就被貼上「媽寶」的標籤呢?她不過才兩歲啊!這樣黏媽媽,不是正常的嗎!?
孩子的黏人,是信任而不是問題
其實,2歲孩子黏人的行為很常見,因為他們正處於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時期。這不是在耍賴,也不是我太寵她,而是她在說:「我需要你,我相信你會在。」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所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嬰幼兒會自然地向主要照顧者尋求安全感,尤其是當他們感到害怕、緊張或不舒服時,會以「靠近」的方式來安撫自己。
也就是說,孩子會黏你、討抱抱,是因為你是他最信任的對象,他知道你會接住她,而這正是「安全依附」的展現。
關於依附理論,可以簡單分為四種類型:
- 安全依附:
照顧者穩定、溫柔地回應孩子需求 → 孩子信任世界、長大後能建立健康人際關係。 - 逃避依附:
照顧者常忽略孩子情緒 → 孩子學會壓抑情緒、過度獨立。 - 焦慮依附:
照顧者反應不一致,忽冷忽熱 → 孩子焦慮不安、害怕被拋下,長大後可能過度依附他人。 - 混亂依附:
照顧者可能創傷、暴力、情緒失控 → 孩子愛與害怕交錯,長大後容易在親密關係中混亂。
而我們的每一次「回應」,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句「我在這裡」—— 都是在幫孩子形成他的內在關係模型。
黏一下子,不會黏一輩子
我不擔心小步現在太黏我,我更怕的是她想黏的時候,我卻推開她。
當孩子的情緒被好好接住、當她的依賴被溫柔理解,她會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我是值得被愛的」、「當我需要時,有人會在」。
那是一輩子的安全感來源。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變得獨立,甚至不再讓你牽手、也不會常常回家,但在那天到來之前,我想成為她可以依靠的港灣。
就算只有幾秒鐘的抱抱,我也願意停下來,張開手臂,接住這份信任。

💬 想和你聊聊:
你也曾被說「孩子太黏你」嗎?
你怎麼看待「撒嬌、討抱」這件事呢?
歡迎留言聊聊你的故事,讓我知道在這條艱辛的育兒路上並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