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帝到將軍的祕密 — 古代密碼學
在公元前1900年,埃及人與美索不達米亞人就在石碑與陶器上使用特殊符號,為的是讓傳訊不被敵人識破。
到了古羅馬時代,凱薩大帝使用一種簡單的字母平移方式(Caesar Cipher),把每個字母往後移幾個位元來加密軍事命令。例如 "ATTACK" 就變成 "DWWDFN"。
這種密碼很簡單,但在沒有電腦的時代卻已足以造成混淆。
人們那時相信,只要敵人不知道密鑰(位移數),訊息就是安全的。
中世紀的智慧與對抗
進入中世紀後,歐洲外交與宗教信件日漸頻繁,密碼也更加複雜。
出現了多表替換密碼(如維吉尼亞密碼),一種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碼,讓訊息不再只是字母移動,而是依照一組關鍵字來決定每個字的替換方式。
這被稱為「不可破解的密碼」,直到 19 世紀的頻率分析技術出現為止。
阿拉伯數學家 Al-Kindi 是最早發明這種分析技巧的人,他開創了數學破解密碼的先河。
戰爭、機器與艾倫圖靈的勝利
來到 20 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戰點燃了密碼學的大躍進。
德國 Enigma 密碼機堪稱奇蹟,它使用旋轉轉子變化密碼,每天密鑰組合超過 10 的 114 次方。幾乎無法破解。
但在英國布萊切利園,數學家艾倫·圖靈開發出早期的電腦裝置 Bombe,成功破解 Enigma 密碼,這場數學與邏輯的勝利縮短了二戰至少兩年,拯救了無數人命。
這是密碼學第一次真正改變世界歷史的時刻。
公開金鑰密碼學(Public Key Cryptography)的誕生
1976 年,三位科學家 Diffie、Hellman、Merkle 提出了一個革命性概念:
「兩個人可以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建立一把共用的密鑰。」
這就是公開金鑰密碼學(Public Key Cryptography)的誕生。
不久之後,RSA 演算法問世,它讓銀行、政府、公司可以安全地在線上傳送資料。
這一刻,密碼學從軍事專用轉向平民化、商業化、數位化。
從信任機制到區塊鏈 — 密碼學無所不在
隨著網路興起,人們需要不只是加密,還需要身份驗證、完整性保護、不可否認性。這促成了數位簽章、憑證機構(CA)、SSL/TLS 協定等安全機制的出現。
到了 2008 年,比特幣白皮書問世,區塊鏈技術把密碼學放到了新的舞台。
它使用雜湊函數、非對稱加密、簽章與共識演算法,創造出不需中央機構也能運作的貨幣與資料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