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罷團在2025年「大罷免」中展現了強大的公民組織力,但因缺乏政黨的全力支持而未能突破高門檻,最終未能成功。若政黨提供資源與基層動員,罷團有機會吸引更多選民支持並促成罷免成功。民進黨在此次罷免中角色有限,未能有效整合罷團與公民團體,導致動員不足,錯失削弱對手優勢的機會。選民則期待政黨能支持罷團,提供清晰論述與資源動員,以增強民主參與與公民信心。民主的長期鞏固仍需仰賴公民教育與政黨實質投入。
罷團是公民力量的展現,更是民主法治的深根
罷免團體作為公民力量的代表,在2025年「大罷免」中展現積極性,成功讓24位公職人員進入投票階段,七席達門檻,顯示強大組織力與民主參與熱情。然而,罷團最終未能有效說服相對多數選民,導致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若有政黨全力支持,提供資源、基層動員與接地氣的論述,罷團可突破高門檻限制。政黨的背書能增強罷團觸及選民的可能性,吸引政黨自己的基本盤,形成龐大民意基礎,推動罷免成功,進而強化公民運動的長期影響力。
民進黨的如果想要穩固支持群就必須接住罷團支持者的情緒
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在「大罷免」中僅扮演輔助角色,未如總統大選般全力動員,導致動員不足與論述失焦,錯失與罷團結盟達標的機會。林右昌宣布請辭民進黨秘書長,看起來是在為大罷免失敗負責,但負得起嗎?有需要你負責嗎?公民要的是民進黨願意全力支持罷團,提供組織資源、整合公民團體,預期將能有效催票,突破罷免門檻。這種合作不僅能削弱藍白聯盟的立法院優勢,還能贏得中間選民與年輕族群的認同,形成龐大民意支持,為2026年地方選舉奠基。民進黨若持續低調,恐難消弭社會分裂,失去民意信任。
我身為選民我期待的是台灣民主讓人民持續反思
作為非民進黨支持者的選民,我對民進黨無錯誤期待,但認同罷免不適任公職人員的價值,特別是針對國民黨立委的爭議行為(如訪中、推國會擴權法、癱瘓憲法法庭、無理凍刪總預算案)。若有政黨全力支持罷團,提供清晰論述與動員資源,說服選民罷免的必要性,我與其他中間選民可能更願意參與投票。政黨的積極參與能彌補罷團動員不足,放大公民聲音,形成龐大民意。對我而言,短期內政黨的實質支持能促成罷免成功,但長期的公民教育進而強化民主參與的信心更重要。
南爸講の政治觀點
- 大罷免結果未如預期固然需要檢討,但應避免流於情緒性地尋找替罪羊。我們應該廣納各方分析,從數據中找出能幫助下次行動的解方。
- 每次選舉投票本質上是價值觀的相互碰撞。與其說這造成社會對立,不如視為一種促使社會討論公共事務與議題的機制。這次大罷免投票率的提高,正反映出公民對行使罷免權有了更深的體驗。
- 大罷免結果不如預期確實是民進黨的失敗,因為未能透過罷免改變國會席次。然而從公民角度來看,能凝聚百萬以上同意罷免的民意,對於未來強化人民在意識形態上的聚焦有極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