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同慶2014年11月15日讀書筆記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是一部讓人讀來久久難忘的著作。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政治思想家,以旁觀者的冷靜與預言者的洞察,描繪出美國民主制度的發展樣貌,並從中延伸對人性、政治、社會乃至未來世界格局的深刻反思。
這本書共分兩卷,第一卷完成於1835年,第二卷於1840年問世,至今已逾百年,卻依然令人驚嘆於其前瞻性。書中不僅預測美國與俄羅斯的崛起,也直指美國可能因種族問題而分裂——不正就是後來的南北戰爭?甚至對經濟發展趨勢的預言,也與《資本論》不謀而合,儼然一部政治與社會的「預言書」。民主,真的是福氣嗎?
托克維爾並未一味讚美民主,他冷靜指出:
「全民平等未必是福氣,因為在過度講求社會平等的國家裡,反而更容易出現絕對專制的政府。」
他的警示,在二十世紀的法西斯政權中不幸印證。更令人驚異的是,書中許多觀察,不僅描述當時美國的情況,竟也貼切映照出今日台灣社會的矛盾與困境。
我最難忘的幾段話
這些段落,如同穿越時空的錘聲,敲擊我對民主的信仰與焦慮:
- 「人民生活中發生的各類事情,無一不是在促進民主。」
- 「在我們這個時代,領導社會的人肩負的首要任務是:對民主加以引導……將民主盲目的本能用對其真正的認識取代。」
- 「我想像出了一個社會,在那裡,人人都把法律視為自己的創造,愛護它並且毫無怨言地遵守它……人們間建立起一種堅定的信賴與不卑不亢的相互尊重關係。」
- 「在人們瞭解自己的真正利益後,自然就會理解,想要享受社會公益,就必須要盡自己的義務。」
而以下這幾段,幾乎可以當作我們這個時代的注腳:
- 「王權的權威消失了,但法律的尊嚴卻並未取而代之。人民藐視權威的同時又懼怕它,而這種懼怕所造成的損失,遠超過從前對權威的尊崇所帶來的損害。」
- 「貧富差距雖減少,卻彷彿加劇了彼此的仇視,人人互視為嫉妒與恐懼的對象。」
- 「富人與窮人都沒有真正的權利觀念,只認為權勢是當下唯一的信託與保障……人人看到了惡,但沒有人有足夠的勇氣與毅力為善。」
- 「我們放棄了舊體制的美好,卻未能獲得新制度的益處。」
這樣的民主,是進步,還是漂泊?
當民主變成空洞的口號
托克維爾也批判那些口口聲聲談民主、卻不理解其責任的人:
「一些出身高貴且道貌岸然的人,對卑躬屈膝的行為竟然誇讚有加;另一些人高談自由,卻從未懂得自由背後應負的義務。還有一些人,以進步為名,追求罔顧正義的利益、脫離信仰的知識與毫無道德可言的幸福。他們自稱是民主的鬥士,但他們實際上是不配的。」
讀到這裡,我不禁自問:
台灣,真的配得上民主嗎?
當「利益」壓過「正義」,當「知識」斷裂於信仰與價值,當「幸福」不再有道德作為根基,我們是否正身處托克維爾所描述的那個墮落版的民主社會?
民主,是一場深刻的修煉
托克維爾從未否定民主的價值,他只是提醒我們:
民主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場對人性、責任與信念的深刻修煉。
要配得上民主,不是靠喊口號,而是靠每個公民願意擔當、願意理解、願意守護——即使代價不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