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三次競走,然後聽了一個[盧梭不平等的起源],其中第11分鐘開始講一些與昨日分享的[魷魚遊戲三部曲]社會學、心理學與資本主義:
1.虛榮心比較心
2.支配感更優於金錢3.不平等造成不道德的後果
4.文明人的奴隸性格透過人造需求製造依賴性
5.故意打壓在你之下的人-人類苦難的來源6.如何走出資本主義遊戲
...........
《魷魚遊戲》與盧梭的不平等哲學:人如何在文明中變成奴隸?盧梭在《不平等的起源》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句話彷彿為《魷魚遊戲》下了最深刻的註解——參賽者原是自由人,卻主動走入密閉的遊戲,甘願在制度下殺戮與被殺,為的是什麼?
一、虛榮心與比較心:不平等的心理根源盧梭將「比較自己與他人」視為不平等的心理起源。原始人不會感到羞辱,因為他不曾與人比較;文明人則會為他人的眼光活著,從而產生虛榮、自卑與憤怒。 哲學觀點:比較,是文明社會製造不平等的心理機制;《魷魚遊戲》則是讓比較變成死亡賽局的引信。
二、金錢不如支配感:資本的幻覺盧梭認為,在文明社會中,金錢不只是交易工具,更變成了權力與存在感的象徵。有錢者不是為了滿足基本需求,而是為了支配與主宰他人。 哲學觀點:對資本主義而言,金錢最終不再是物質需要的滿足,而是心理上「像神一樣控制他人」的慾望實現。
三、不平等造成不道德後果:制度性道德崩壞盧梭指出,當人們被迫為了生存而屈服於不平等結構,便會產生道德退化。在《魷魚遊戲》中,許多角色在遊戲中做出無法想像的行為(如撒謊、背叛、殺戮),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邪惡,而是因為制度逼迫他們在生存與良知之間做選擇。盧梭稱這種現象為「人造不義」,即社會的不公會逐步腐蝕人原初的自然善良。 社會學視角:人不是壞,而是制度逼人壞。《魷魚遊戲》極端化地表現出現代社會中「為了生存可以無限下修底線」的結構性暴力。
四、文明人的奴性:人造需求的依賴機制盧梭最深刻的批判之一在於:「我們不是因為需要而活,而是因為習慣而奴役於虛假需求。」現代人並非真的缺乏,而是不停追求更多、更好、更快——這些需求不是自然的,而是社會建構的。《魷魚遊戲》的參賽者大多不是餓死邊緣,而是因為信用破產、名聲崩塌、成就感被剝奪才會參賽。這正是盧梭所說的文明陷阱:我們被人造的標準與欲望逼迫走進奴役,而不自知。 心理學觀點:依賴並非自然的愛,而是制度給你的「模擬生存感」。越文明,越無力;越無力,越服從。五、如何走出資本主義的遊戲?盧梭沒有直接給出體制改造方案,但他主張「回到自然狀態,重建真誠的平等」。這不意味著回到原始社會,而是重建「非競爭性的人我關係」與「非奴役性的生活需求」。
結語:盧梭之眼看魷魚,啟動第三條路《魷魚遊戲》透過極端的生存遊戲,使我們再次思考:所謂的自由,其實只是資本與文明架構中製造的幻象。盧梭提醒我們:「自由不在於做想做的事,而在於不被迫做不想做的事。」走出這場遊戲,不只是「拒絕參賽」,而是要能建立一個讓人不必參賽也能活下去的社會制度與倫理觀。這是盧梭留給我們的提問,也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真正的創造任務。盧梭政治哲學不平等的起源https://youtu.be/0KraEt1ebD0?si=7__78gI4Fp8Ee0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