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走下神壇:從笛卡爾到史賓諾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一、愛因斯坦所說的「史賓諾莎的神」是什麼意思?

愛因斯坦曾說:

「我信仰的是史賓諾莎的神,一位在宇宙的秩序與和諧中顯現自身的神,而不是關心人類命運與行為的神。」

這表示他不相信擁有人格、意志、干預世事的有為神,而是相信一種自然律之神,也就是

神即自然(Deus sive Natura):

史賓諾莎認為神並不是宇宙之外的創造者,而是整個宇宙本身,宇宙的一切都是神的展現。神不具有人格,也不獨立於自然界存在。

史賓諾沙說神在自然不是超自然,必須用自然解釋自然而不是超自然解釋自然,所有事情的背後都是必然的因果關係而非偶然。

二、與笛卡兒的神觀有何不同?

笛卡兒的神觀是傳統的**有神論(Theism)**形式,他相信:

1. 神是萬物的創造者,獨立於宇宙之外(transcendent)。

2. 神是理性與完美的源頭,保證了人類理性的可靠性。

3. 神不等於自然,而是自然的創造主與秩序維持者。

三、愛因斯坦選擇史賓諾莎神觀的哲學意涵

對愛因斯坦而言,他所崇敬的神是一種宇宙秩序本身的奧祕,是一種「敬畏之情」的來源。他反對用神來解釋人事、干預倫理或宗教命令。他的信仰更接近一種宇宙宗教感(cosmic religious feeling),即:

我們對宇宙的驚奇

對自然法則的敬畏

對人類渺小的認識

這與史賓諾莎主張的「了解自然就是了解神」正好契合。

小結(哲學對照)

史賓諾莎的神是內在於世界的神(Immanent God);

笛卡兒的神是超越世界的神(Transcendent God);

愛因斯坦的科學精神,傾向接受史賓諾莎式的神觀——將宇宙法則本身視為神聖。

......

笛卡兒的歷史處境、哲學策略,以及他如何成為啟蒙時代的開端——即使他表面上維護神的權威,其實他在思想上已經「悄悄顛覆」了傳統神學對知識的壟斷。

以下分幾個層次說明笛卡兒在神權時代的戰略與歷史定位:

---

一、笛卡兒處在「神權仍然強大」的時代

17世紀的歐洲,仍深受天主教會或新教信仰的影響,異端審判與宗教迫害仍然存在。笛卡兒的同時代人伽利略因宣揚日心說而被教會審判(1633年),這對笛卡兒是一個明顯的警示。

所以,笛卡兒並不敢直接挑戰神學或否認神的存在。他反而採取了哲學上的策略性保留——在表面上承認神,但實質上為理性主體開創新的認識論地位。

二、他表面上維護神,實際上將「真理的判準」轉回人自己

他的名句:

「我思故我在」

標誌著哲學的新起點不再是神,而是人類的主體性與理性本身。

笛卡兒從懷疑一切開始,甚至懷疑神會不會是一個惡魔(惡靈論證),

最後只能確定一件事: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

接著再由「清楚而分明的觀念」來證成神的存在——這不是信仰,而是一種「理性推理」的證明方式。

他讓神也變成了理性可證的對象,這實際上是把神從超驗信仰的地位降到理性審查的對象。

---

三、笛卡兒對啟蒙時代的貢獻

四、小總結:他是「啟蒙的種子」,不是「革命的火焰」

他不像史賓諾莎或後來的伏爾泰那樣直接挑戰教會,

但他開啟了從神學中心 → 理性主體中心的思想轉變,

是啟蒙時代最重要的「轉折點人物」之一。

用一句哲學史語言說:

「笛卡兒讓神退居理性背後,從而讓人走向前台。」

簡言之,史賓諾莎能夠超越,是因為他不只是延續笛卡兒的理性主體性,而是徹底解構它,把理性帶往一個宇宙整體論與倫理自由論**的嶄新境界。

---

一、他如何從笛卡兒出發,又如何超越?

延續:從笛卡兒來的資產

史賓諾莎受笛卡兒啟發,接受了以下幾點:

對理性與數學方法的高度信任(他將哲學寫成《幾何學式》)

「心」與「物」的區分(即思維與延展的區別)

承認神的存在

但接下來,他不再滿足於「神在宇宙之外」、「理性只是人的能力」,而是徹底推到底——如果神存在,那神應該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

二、他怎麼「超越」?

超越點一:神即自然(Deus sive Natura)

「神即自然」是史賓諾莎最顛覆性的命題。

他否定神在宇宙之外主宰萬物的觀念,轉而主張:

宇宙就是神,神就是宇宙的一切。

神不創造世界,而是世界本身就是神的展現。

這是對「超越神論」的終極挑戰,也讓宇宙不再需要一個人格神來維護秩序——自然本身就是理性的展現。

超越點二:理性不再是人的特權,而是自然的一種表現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是基礎; 史賓諾莎說:「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個模式」,而人的理性只是神性的一種有限表現。

這使得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宇宙理性秩序的一環。

超越點三:自由不是任意選擇,而是理性對必然的認識

對笛卡兒與一般基督教而言,自由意味著選擇善惡; 但對史賓諾莎來說:

「真正的自由,是認識必然。」

也就是說,我們只有透過理性認清自然的規律(即神的秩序),才能不再被情緒與無知控制,進而獲得內在的平靜(喜悅)與自由。

這讓倫理學從宗教義務轉變為理性理解與內在轉化。

超越點四:政治哲學的先鋒

史賓諾莎認為宗教應受國家節制,國家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神權,而是保障思想與信仰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是共和國不可剝奪的權利。」

這比伏爾泰更早,是現代民主自由思想的基礎之一。

三、小結:為何說史賓諾莎「超越」了笛卡兒?

面向 笛卡兒 史賓諾莎

神觀 神在宇宙外,是創造者 神即自然,是存在本身

認識論 人的理性為知識起點 理性是神性的參與

自由觀 自由是選擇、意志 自由是了解自然的必然

倫理觀 善惡依神或理性判準 喜悅是順從自然的理性

政治觀 無明確主張 思想自由與宗教寬容

笛卡兒還在維持神權時代的哲學框架; 而史賓諾莎則已經為現代的無神論自然主義、倫理自由主義、科學精神、民主政治播下種子。

---

若你要一個比喻:

笛卡兒像是打開門的那一個人,他小心翼翼、不敢放棄神。

史賓諾莎則是走進門後,把房子重新改建的人,把神變成宇宙法則,把倫理變成理性自由。

史賓諾沙的出身與對後世影響

史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的出身與命運,與他的思想一樣非凡而深沉。他不只是哲學史中的關鍵人物,更是一位在宗教壓力與思想自由之間,選擇誠實與理性的勇者。要理解他的哲學,不能忽略他的生命歷程與他對後世留下的深遠影響。

一、出身背景:流亡猶太社群中的異端之子

史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葡萄牙猶太社群。他的父母是逃避西班牙與葡萄牙宗教裁判所迫害的猶太難民。這個社群表面上享有某種宗教自由,但內部對信仰異議者仍高度排斥。

年輕的史賓諾莎受過猶太教經典教育,也學習拉丁文、科學與哲學。他博覽亞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兒等人的作品,也接觸卡巴拉與中世紀猶太哲學。但他開始質疑《舊約》的啟示性與神的擬人形象,並公開發表與正統猶太教矛盾的觀點。

1656年,僅24歲的史賓諾莎即被猶太教會「赫倫」(放逐),成為宗教社群中的「異端」。逐字記錄的放逐文書罕見地使用詛咒式語言,顯示他在思想上對該社群帶來巨大震撼。

從此,他離開宗教共同體,過著簡樸且孤獨的生活,靠打磨光學透鏡維生,一生未婚、不從政、不求名利,只與少數哲學家通信交流。他對理性與誠信的執著,贏得後人稱他為「最純粹的哲學家」。

二、哲學遺產:開啟自然神論與自由思想的地平

1. 宇宙論與神學的革命

史賓諾莎提出「神即自然」的觀點,徹底打破神與世界的二元架構。他不是要否定神,而是要讓神回到自然與存在的本質之中。他主張萬物皆為神的展現,神不是創造世界的意志者,而是宇宙本身的因果結構。

這種思想啟發了後來的自然神論者(如謝林、赫爾德)、泛神論者、以及現代的生態哲學與系統思維。他也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用幾何學形式推演形上學體系的思想家,對康德、黑格爾與德勒茲都有深遠影響。

2. 聖經批判與宗教寬容的先鋒

他在《神學政治論》中勇敢地挑戰聖經的啟示性與教會的詮釋壟斷。他主張《舊約》並非神口述,而是歷史條件下多位人類作者的產物,應以歷史語境來理解。

他也提倡信仰與理性的分離、宗教自由、國家對教會的節制,遠早於洛克與伏爾泰,堪稱現代世俗民主思想的先聲。

3. 自由與情感倫理的重構

在《倫理學》中,史賓諾莎重新定義自由為「理性的順從」,並以自然因果觀來理解情感與行為。他主張人應從無知與情感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透過對自然必然的理解,達到內在平靜(beatitudo)。

這種哲學超越了斯多噶式的壓抑,也不同於基督宗教的救贖觀,而是以「理解即自由」為核心,形成一套獨特的人生觀,影響尼采、海德格、阿倫特與當代身心哲學。

三、對後世的影響:從異端到哲學英雄

儘管生前被邊緣化,史賓諾莎死後逐漸獲得廣泛重視,並影響了歐洲思想的許多關鍵轉向:

啟蒙運動:伏爾泰稱他為「理性自由的烈士」,雖不完全同意其神學觀,卻高度敬重他挑戰宗教專制的勇氣。

德國觀念論哲學:黑格爾說:「要不是史賓諾莎,我們就不會有真正的哲學思維。」康德也從他的決定論中發展出自由與道德法則的張力。

現代科學精神:愛因斯坦以他為典範,說:「我的宗教,是史賓諾莎式的對宇宙秩序的敬畏。」

自由主義與世俗思想:史賓諾莎的政教分離與思想自由主張,對後來憲政民主、世俗國家、宗教寬容都有深遠啟發。

當代哲學重估:20世紀以來,德勒茲等人將他重新納入「差異哲學」、「身體哲學」、「非主體性思維」的核心人物之一。

---

結語:孤獨者的光——史賓諾莎的當代意義

史賓諾莎的生命與思想是一體的。他選擇真理而非歸屬,選擇理性而非神權,選擇對自然的靜默凝視,而非對人神的吶喊。他的哲學沒有華麗的辯證,也沒有宗教的情緒感染,而是一種誠實、清晰、深沉、不可動搖的自由思想實踐。

今天,當我們面對氣候危機、資訊混亂、意識形態對立,史賓諾莎提供的不僅是形上學的架構,更是一種生活的姿態:以理解為喜悅之源,以自由為順從必然,以理性作為心靈的救贖。

這位在玻璃磨坊中靜默寫作的哲學家,留下的,不是一套系統而已,而是一束思想的光,照亮人類對自然、對神、對自我的理解之路——不喧嘩、不服從、不退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風動心動幡動
14會員
115內容數
多閱讀、多紀錄、多寫作,都是強化大腦的方式。詞彙、語詞與段落、章節的貫穿連結,本身就是一種腦部活化與建構的過程。在文字重組與編碼的工作中,我們的大腦「腦島」扮演著語文流暢性的關鍵角色。 人走不到的地方,可以透過閱讀文字,讓眼睛帶著我們馳騁千里、穿越古今,進入神魔妖佛的世界,並與彼此的精神世界展開對話。
風動心動幡動的其他內容
2025/07/31
你真的「自由」了嗎?從奴隸到今天的打工人- 一、從洛克的「勞動創造財產」到自由資本主義的正當性 洛克(英語: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認為:如果你沒有勞動去改善土地,那你就無權佔有它。這不只是經濟哲學的主張,更是自由主義社會對私有財產正當性的基礎。透過「
2025/07/31
你真的「自由」了嗎?從奴隸到今天的打工人- 一、從洛克的「勞動創造財產」到自由資本主義的正當性 洛克(英語: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認為:如果你沒有勞動去改善土地,那你就無權佔有它。這不只是經濟哲學的主張,更是自由主義社會對私有財產正當性的基礎。透過「
2025/07/31
在現代社會,犯罪並非僅是應被消除的問題,而是以「可控存在」的形式被允許存在,成為政府治理與權力運作的一部分。國家透過管理與懲治罪行強化統治的合法性,同時無形地擴大了對個體的控制範圍。 傅柯的權力分析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
2025/07/31
在現代社會,犯罪並非僅是應被消除的問題,而是以「可控存在」的形式被允許存在,成為政府治理與權力運作的一部分。國家透過管理與懲治罪行強化統治的合法性,同時無形地擴大了對個體的控制範圍。 傅柯的權力分析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法
2025/07/31
人的情感不是單一結構,而是多層次、複數的存在。有時必須透過不同關係才能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 每個結論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更新,每個信念都次是臨時的假設。最聰明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答案的人,而是隨時準備修正答案的人。 要學會從因果腦要切換成概率腦,多數人習慣追問「為什麼會發生?」,卻忽略了更關鍵
2025/07/31
人的情感不是單一結構,而是多層次、複數的存在。有時必須透過不同關係才能拼湊出一個相對完整的自我。 每個結論都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更新,每個信念都次是臨時的假設。最聰明的人不是擁有最多答案的人,而是隨時準備修正答案的人。 要學會從因果腦要切換成概率腦,多數人習慣追問「為什麼會發生?」,卻忽略了更關鍵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天心:「上帝已死」是什麽意思?信仰上帝的宗教繼續存在,可以推翻上帝已死的論述嗎?我初步想法是假如按照尼采對「上帝」的定義,那麽這個「上帝」當然死了。但是這有什麼意義?我也可以對「上帝」下定義,然後我就說「上帝」並沒有死。 沒有意義是在於我都先給那個對象框好範圍,那我的描述自然正確。簡而言之,先射箭再
Thumbnail
賽斯稱上帝為「萬物」,不是一個有位格的,而是所有意識的總和。最典型不過的泛上帝觀——上帝就是創造的總和。 賽斯又使用了較哲學性的字眼描述: 「因為神在,你在(因為神在,你在。)。因為你在,神在。」 注意:賽斯很少使用「上帝」這個詞,他通常指的是一切萬有或原始能量格式。
Thumbnail
賽斯稱上帝為「萬物」,不是一個有位格的,而是所有意識的總和。最典型不過的泛上帝觀——上帝就是創造的總和。 賽斯又使用了較哲學性的字眼描述: 「因為神在,你在(因為神在,你在。)。因為你在,神在。」 注意:賽斯很少使用「上帝」這個詞,他通常指的是一切萬有或原始能量格式。
Thumbnail
當然,這個爭議是無從解決的。無論信仰是否存在你心中,信仰者都在你身旁。 是人,且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談論那些不是人的。
Thumbnail
當然,這個爭議是無從解決的。無論信仰是否存在你心中,信仰者都在你身旁。 是人,且有人的地方,就有人談論那些不是人的。
Thumbnail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要證明上帝的存在是很困難的, 但是要證明上帝不存在更加困難! 科學沒有宗教是乏力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 想一想:世上只要有一人看到上帝(口說無憑、需要有更有力的證據),那便是證明了上帝的存在。可是要證明祂不存在呢?即使全世界的人、幾千年來都沒見過祂,我們還是不能說祂不存在。
Thumbnail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要證明上帝的存在是很困難的, 但是要證明上帝不存在更加困難! 科學沒有宗教是乏力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 想一想:世上只要有一人看到上帝(口說無憑、需要有更有力的證據),那便是證明了上帝的存在。可是要證明祂不存在呢?即使全世界的人、幾千年來都沒見過祂,我們還是不能說祂不存在。
Thumbnail
世界上真的有神嗎?祂是什麼樣子?是否真實存在?信仰,是一個人的終極追求方向,是貫穿整個人看待生命和世界萬物的眼光和價值觀。當一個人說:「我沒有信仰」的時候,他以為他只是不受宗教框架束縛,卻逃不了他的生長背景、成長環境以及他所經歷過的一切跌跌撞撞帶來的價值觀。
Thumbnail
世界上真的有神嗎?祂是什麼樣子?是否真實存在?信仰,是一個人的終極追求方向,是貫穿整個人看待生命和世界萬物的眼光和價值觀。當一個人說:「我沒有信仰」的時候,他以為他只是不受宗教框架束縛,卻逃不了他的生長背景、成長環境以及他所經歷過的一切跌跌撞撞帶來的價值觀。
Thumbnail
撰文:李心喬 斯賓諾莎的上帝 一隻煩人的蒼蠅縈繞在我的眼前,我揮手將它趕走。但如果我將牠放大百倍凝視,會發現牠的身體構造之精微、腦神經之複雜,甚至能將身體參考之感覺輸入轉化為世界參考之信號,那麼我可能在這隻蒼蠅身上看見牠與我的相似性、甚至是牠的神性。
Thumbnail
撰文:李心喬 斯賓諾莎的上帝 一隻煩人的蒼蠅縈繞在我的眼前,我揮手將它趕走。但如果我將牠放大百倍凝視,會發現牠的身體構造之精微、腦神經之複雜,甚至能將身體參考之感覺輸入轉化為世界參考之信號,那麼我可能在這隻蒼蠅身上看見牠與我的相似性、甚至是牠的神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