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談如何在階級的不平等中找尋平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本書收納了盧梭參加第戎學院論文獎獲獎的兩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以及〈論人類不平等起源與基礎〉。第一篇論文中盧梭以「批判社會」的方式,提出科學與藝術等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法,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第二篇論文則以「歷史溯源」的方式,假設推理出歷史的「惡」建立在自然的「善」之上,提出對當時政治制度與文明的否定。盧梭以此兩篇論文試圖建立一個歷史規則─文明越發達,道德越敗壞;德行的維持比文明(或知識)的發展重要。但是,為什麼德行比較重要呢?知識的發展難道不可能改變德行嗎?如果人類無法回到原初的自然社會,那麼哪種政治制度能夠兼具文明的發展與德行的發揚呢?


盧梭以小國寡民與共和民主為榮,然小國寡民並非盧梭所獨創,老子在道德經中便曾提及:「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盧梭與老子皆提倡一種回歸自然,以自然法則、人的自然天性為道德判準、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但是這恰與當前的世界發展;全球化、人口成長、資源流動、經濟發展等有所衝突。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歷史》中提出人類所創造的三大想像分別是:金錢、帝國與宗教。因為「想像」,才讓人類從採集、農耕、工業、資本與全球化社會得以可能。小國寡民的社會似乎能夠在沒有金錢、帝國與宗教的想像之下,依然得以維持。我想小國寡民之所以理想的原因在於,此政治制度,讓人民相對的有尊嚴地生活、能力能夠充分地發展,進而擁有踏實的人生。但是,在全球化之下,怎麼樣的政治制度能夠符合小國寡民的理想呢?


盧梭理想的政治制度,是沒有法律的;因為法律是有權力者假平等之名行自私自利之時的一種社會契約。並且反對全民普遍地獲得知識;因為知識皆生成於人的傲慢,導致了人類的不平等。以小國寡民的社會而言,的確能夠達到沒有法律只靠德行來維繫社會、不追求知識而以追求德行情感作為一種交流、維繫他人與自然關係的方法。但是,小國寡民真的解決了不平等嗎?


何謂平等呢?評斷平等與否的判斷標準假設是「正義」,那麼,何謂正義的平等呢?在柏拉圖《理想國》何謂「善」的討論中,柏拉圖認為社會是以三種階級所組成;分別是生產(農工商)階級、衛士階級(軍公教)以及領導階級(哲學王、政府),其相對應的倫理為;節制、勇敢、智慧;生產階級藉由節制來控制慾望、衛士階級藉由勇敢來實踐自我意志、領導階級藉由智慧來行使理性。而倫理的分享、實踐,便是藉由正義達到善的可能。不只西方,孔子在《論語》中也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透過正定名分,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知道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行事守規矩,社會就有序,天下也就太平了。所以正義的前提是─「符合倫理」,而倫理的判準依不同階級在社會上的位置而有所不同。我們如何知道自我所在的階級為何呢?並藉由知道自我階級而得以充分發揮自我的能力,進而追求踏實的人生。


對於當今社會所追求的男女平等、性別平等、勞資平等、人權等轉型正義的議題,似乎認為正義就是一切以平等為基礎。但此所訴求的平等卻完全沒有考慮到平等意義背後的倫理。法律、制度上的平等不是真平等的原因在於,制度上一但平等,表示全民,不管任何階級皆須在同一個框架、價值下遵守。我們常說情、理、法,如果不訴諸情感、倫理,而直接訴諸法律,那麼其所制定出來的法律,必定只符合特定階級的倫理,這將使得倫理趨向單一化與破碎化。以同志婚姻合法化的議題為例,同志若只是追求制度上的平等,而沒有建立新的倫理關係、新的家庭關係,這裡的倫理關係包含與社會其他關係之間的關係,例如:同志、支持同志與反同志者之間的關係、同志家庭領養的子女與夫妻家庭之間子女的關係等,當情理社會皆可接受、合適時,立法的保障不過是保障體制中弱勢的關係而已。


盧梭認為法的概念乃是自然加於自身的法則,而不是自然所規範的法則。古羅馬的法指得是自然在所有動物中,為他們的共同保存而建立普遍關係。現代則是針對道德存有者,也就是聰明與自由,以及與其他道德存在者的關係。法律應該讓社會擁有最多倫理可能的存在與保障,因為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判準,政府還是應該有一套相對客觀、普遍的倫理作為判準依據,一方面避免倫理氾濫,二方面讓多元的倫理能夠獲得保障。


盧梭認為社會中最顯著的四種差異分別為1.財富2.貴族或階級3.權勢4.個人才能。差異並不表示不平等,以階級的角度而言,個人才能是打破階級、決定自我階級的所在。當前社會的問題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相對剝奪感越來越深、社會越來越對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理想國》中階級的不平等呢?盧梭認為人類的歷史是一部「破壞自足的歷史」,並認為人類在理性發展前情感中飽含兩項自然天性「自保之愛」與「憐憫」。平等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重拾自然的天性,獲得內心的自由與平等,進而擁有踏實的人生。


政治制度如何能夠兼具文明的發展與德行的發揚呢?政府的本質是,能夠使得人民有德行、有知識、有智慧,讓人民能夠自由平等的在其階級有尊嚴、踏實的生活。所以理想的政治制度不會是民主制度,而是菁英政治,有領導能力的人做領導者,並依循領導階層的倫理。制度作為一種管理社會的手段,理想上最好的管理是沒有管理,也就是人人在倫理的本分內行事,不逾矩。其靠的便是教育。


教育,是使人成為良善的人,而不是教育人成為有學識的人;良善的人,便是發揮人類天性的人。德行之所以較知識來得重要的原因在於,知識(科學)的理性是有標準答案的,情感的經驗知識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且人類是有情緒的、社會是有情緒的,政府不能單以理性作為維繫關係的準則。隨著科技的進步,假若以科學做為知識、資源分配、能力的依據,將使得人類的情感能力、德行造成墮落。科學理性取代人類的自然天性,社會倫理將趨近單一化、淺碟化,導致政府以平等作為迫害階級的手段。因為科技是以理性的實驗、數學法則作為依據,而倫理則是以經驗作為判斷依據。另外,在資訊公開透明化的平等訴求中,個人的隱私權將受到限縮,使得個人的德行與團體的倫理受到公眾單一價值的道德判準而扭曲。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因著階級而有所不平等,而是取決於人的倫理與天性是否得到發揮。找到自我階級的方法,我認為能夠從己身的有所接觸的人觀察起,試著觀察他人的階級,進而定位自我的階級,而得以遵循、發揚自我階級的倫理,並以此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平等。

2017/1/1

avatar-img
49會員
57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關於失戀、分手,我們常常會說:「下一個會更好、下一個對象會更適合自己。」但是,憑什麼下一個會更好?我們之所以相信未來會更好或下一個會更好的理由,到底只是一種生存式的期望,還是我們真的從過去學到了些什麼?而這個「什麼」或許是一種經驗、一種感覺、一種自我知識上的成長,使得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擁有更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盛夏的午後,在《哲學新媒體》發現了這個活動,看一看報名資格:「全國各大學各學系有志於哲學學術研究的大二以上到碩一同學」,擴充解釋就是「大二以上不管任何科系畢業或正在(要)念研究所等,對哲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報名喔~」。本次活動為第二屆,因為今年寒假舉辦第一屆時報名踴躍,遂有了暑假的第二梯次。而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關於失戀、分手,我們常常會說:「下一個會更好、下一個對象會更適合自己。」但是,憑什麼下一個會更好?我們之所以相信未來會更好或下一個會更好的理由,到底只是一種生存式的期望,還是我們真的從過去學到了些什麼?而這個「什麼」或許是一種經驗、一種感覺、一種自我知識上的成長,使得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擁有更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盛夏的午後,在《哲學新媒體》發現了這個活動,看一看報名資格:「全國各大學各學系有志於哲學學術研究的大二以上到碩一同學」,擴充解釋就是「大二以上不管任何科系畢業或正在(要)念研究所等,對哲學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報名喔~」。本次活動為第二屆,因為今年寒假舉辦第一屆時報名踴躍,遂有了暑假的第二梯次。而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我們閱讀尼采,不是為了追隨他,而是要追隨自己」 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原計畫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分為6部分出版,最後只出版了4部分,未寫的最後兩部為描寫查拉圖斯特拉的布道工作以及最後的死亡。其不同部分完成於不同的年代,出版的日期為1883年至1885年。尼采以查拉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