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來一篇深度解析── 《美中科技戰下的鴻海:供應鏈去中風險與機會分析》
--- 一、背景:美中科技戰升溫,去中風潮興起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增加關稅,以及中國對台資企業的審計壓力,都讓全球供應鏈緊繃。Foxconn(鴻海)以往在中國市場占營收七成以上,但正積極透過「去中」或「去中風險(de-risking)」策略,減少對單一地區的依賴 。 > 去中 vs. 斷鏈:與「斷鏈」不同,去中風險並非完全切割,而是在分散風險後,仍保留基本貿易與投資往來 。 --- 二、風險點:為何要減少在華生產? 1. 美方制裁與關稅不確定性 最新財報顯示,Foxconn 因美元升值與不穩定的美中關稅政策,下調全年獲利展望,並稱「貿易與關稅不明朗」是最大頭痛之一 。 2. 中國監管壓力 近期中國稅務與資安審計,讓Foxconn面臨上海與深圳工廠的稅務調查,凸顯中國經商環境隱憂 。 3. 客戶去中訴求 全球雲巨頭、半導體大廠要求將某些產品線遷出中國,以分散地緣政治風險,迫使供應商布局全球多地 。 --- 三、鴻海的「去中風險」布局:全球五大新製造堡壘 地區 重點布局 美國 休斯頓、威斯康辛 AI 伺服器廠;俄亥俄 Lordstown EV 廠 墨西哥 特殊用途組裝線,服務北美汽車與消費電子客戶 印度 印度iPhone與汽車零組件組裝,搭上當地補貼與市場需求 越南 消費電子與通訊設備生產,替代中國出口生產基地 馬來西亞 資料中心機電整合與半導體封測合作 此五大據點構成「友岸製造(Friendshoring)」體系,既符合美國「在地製造」政策,也能分散供應鏈風險 。 --- 四、機會點:新興戰場與成長動能 1. AI 伺服器 AI運算爆發,鴻海在美、馬來西亞的伺服器基地已獲NVIDIA、甲骨文等訂單,帶動營收成長。 2. 電動車 Lordstown EV廠及印度Foxtron工廠,搭配MIH平台,可快速切入美印兩大新興EV市場。 3. 半導體封測 台灣與馬來西亞封測布局,配合美日對Chip核心技術的補貼,具中長期成長優勢。 --- 五、挑戰與風控:成本、技術、人才三大考驗 1. 單位成本上升:相較中國,友岸製造多了補貼但工資與土地成本仍高;如何維持毛利是難題。 2. 技術轉移效率:手機代工與AI伺服器有不同技術門檻,新廠學習曲線與良率爬坡需時間。 3. 當地人才匱乏:特別是半導體與高端機器人自動化領域,需與政府、學研單位合作培訓。 --- 六、粉色女孩觀點:平衡風險與機會,未來雙引擎驅動 在美中科技對抗的大環境下,鴻海的去中風險策略並非一味遷移,而是通過多國佈局、友岸製造,保有中國市場同時開拓全球新製造基地。這既能緩解地緣政治干擾,也能捕捉AI伺服器與EV新戰場的高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