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曾經熱切的暗戀過一個人嗎?
尋常的角落,隱藏眾人之中,無法自拔地,探尋那副不能再更鮮明的輪廓。彷彿沒有人比你更熟悉。即使自己像個影子,害怕太亮的光穿透一切的心思,卻又期待著,日頭直射,就能相連於一個點,再不分彼與此。全然的接受,回應,毫無保留。
但內心深處的你又知道,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有回報,也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會得到祝福。於是那夢,就張狂了起來。涵蓋你最深的想望,和恐懼。像頂著同張臉的另一個你,長出了自己的個性,平行過上一段不全然屬於你的人生。虛與實的界線,模糊不清。《關於夢(性與愛)》,是這樣一部電影,比起壓抑和苦悶,它是身而為人皆能共感的情詩。一個少女,如何暗戀自己的老師。這樣的故事並不稀有。穿插在其中,祖母、母親、少女,三代女人之間的關係,國內外也不乏優異的作品。它甚至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更沒有LGBT電影常見的露骨性愛。
它是夢。不全然發生在夜晚,不全然虛假,也不全然真實。我們跟著少女為敘述者的劇情,接受了她的一切所感,如同讀到她文字的祖母和母親,深深地為她感到憐惜,一個你所關愛之人,在成長過程中,想要給她銅鐵般的庇護時,她卻在你眼下,獨自承受你無法想像的內心巨變。
毛衣袖口與手臂肌膚的碰觸,或者兩人並肩而坐,手指抵著棒針,繞轉編織,都如同靜電,一道一道觸身的吸引,綿延的漣漪。可能會有結果的吧。入戲得太深就會相信,不管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客觀的憑據。少女如此,祖母和母親、每一個你我皆是。直至回憶到末了,少女透過訊息表白,突然一切都變了,老師收拾起一屋子的編織品,另一個女人踏入,雲淡風輕的,卻又好似意有所指,宣示自己的主權。還有母親與老師在咖啡店的那一面,甩鍋一樣,全然否認少女以為曾經存有的情愫。
你幾乎要相信這就是個背叛的故事,年少無知的女孩渾然不知自己戀上渣女。但轉念一想,會不會,從老師的角度,事情真不是少女以為的?

《關於夢(性與愛)》劇照
既是夢,即有那麼點不真的成分,無論作為名詞或動詞,夢境或夢想。電影並不特別強調,卻也不只一次點題。少女曾經懷疑,母親和祖母也曾。情感的邊界如同在沙上畫線,特別在曖昧不明時。一朝醒來,誰也找不著準。但或許,何者為真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凡存在過的感受,都不能言之為假,至少於自己而言,那曾是全部,若是有傷,也需要面對和治癒。
電影後半段,展開了另一層文本,跳脫以少女為視角的敘事。以高密度但詼諧的對話,呈現外婆與母親的「戲劇衝突」。外婆和母親明顯是不同的,除了討論少女記錄心情的文字,兩人一場最有趣的對話,是關於1984年好萊塢的歌舞片《閃舞》。那場戲,兩人一邊在山徑間尋路,一邊爭執這部作品究竟是順從父權還是彰顯女權。從場景到對話,相互映襯,十分精彩。其實女權與否並非關鍵。重點在於,母親從小就喜歡這部片,當時還是孩子的她,卻因為媽媽對這部電影的強烈抨擊而感到罪惡,好像自己的喜歡是個錯誤,進而懷疑自己,也在心裡留下陰影。
難道喜歡,不能就只是喜歡?一定要有那麼多的價值判斷,優劣分析?純粹感受和投入在喜歡的過程,不好嗎?即便有些盲目,或者某一日感覺會過去,會改變,會失望。但至少那一刻的感動是真實的。這是成長的軌跡,也是人對於生命和周遭事物何以有敏銳感知的操練,是讓身為作家的外婆,都羨慕不已的生之活力。
就愛吧,癡迷吧。直到你藉此更明白了自己。
而關於《閃舞》的這段對話,也多少暗示著,女孩的壓抑,老師的否認和撇清,實則不能撇開社會對師生角色的期待和框架的左右。
《關於夢(性與愛)》是由挪威導演達格·約翰·豪格魯德(Dag Johan Haugerud)執導的作品,性望愛三部曲的最終章。三部電影在一年內一口氣產出,各自斬獲獎項。《關於夢(性與愛)》,則獲得今年(2025)柏林影展金熊獎。
雖說是影展得獎,但並不沉悶難解。尤其母親和外婆的對戲,影廳裡總有笑聲。寫出好的對話不容易,既要自然不刻意,簡潔不冗長,又要有訊息量且呼應主題。《關於夢(性與愛)》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少女和諮商師也有一段討論心理諮商何以所費不貲的對話,看似無關宏旨,卻同樣耐人尋味。劇透的太多,還是留給讀者們自己去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