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幽會導致母親死亡、未婚懷孕、殺兄、淹死嬰兒—為何可以被救贖?
在瑪格麗特悲劇的層次,歌德如何重新定義了人與「魔性」的關係。
《浮士德》
- 第一部聚焦於浮士德與純潔少女瑪格麗特的愛與悲劇,充滿了個體情感的張力。
- 第二部則脫離了瑪格麗特的個人敘事,轉向了巨大的文化隱喻,讓代表日耳曼文化的浮士德與象徵希臘文化的海倫結合,旨在探討西方文明的融合與未來發展,關懷已然超越了個人的命運,升華至文明與歷史的集體層次。
瑪格麗特的悲劇,是《浮士德》第一部中最令人動容且發人深省的篇章。
- 她的純潔無瑕在浮士德(經魔鬼安排)的誘惑下逐漸失守。
- 貧窮是她第二次對珠寶動心的關鍵誘因,點出了社會現實對個體命運的無情影響。
- 鄰居瑪塔這個渴望新生活的配角,則成了魔鬼引誘瑪格麗特的媒介,其自身對慾望的追求也折射出人性的複雜。
- 瑪格麗特因愛而犯下的一連串罪行——為幽會導致母親死亡、未婚懷孕、殺兄、淹死嬰兒——將她推向毀滅的深淵。
- 歌德在此卻展現了其超越傳統基督教神學的慈悲:儘管罪孽深重,瑪格麗特最終在天上的聲音判定下獲得救贖,並在第二部結尾現身於聖母瑪利亞身邊。
- 這份救贖的基礎,是她錯誤並非出於邪惡意圖,而是被浮士德與魔鬼的強烈意志所操控,聖母瑪利亞的慈愛與原諒為嚴格的神學規範提供了「例外」,留下了同情與希望。
- 他並非將所有壞事都簡單歸咎於魔鬼,而是挑戰了人是被動受控的觀點,強調人類自身同樣擁有「魔性」。浮士德在飲下青春藥水後,重新燃起的強烈情慾,是他自身慾望的體現;而魔鬼梅菲斯特反而需要「佈局」來讓浮士德的追求「至少稍為像樣」。
- 瑪塔甚至試圖誘惑梅菲斯特,這無疑是「人誘惑魔」的鮮明例證。梅菲斯特對浮士德的詰問——「使她走向毀滅的是誰?是我還是你?」——點明了浮士德難以逃避的責任,暗示若魔鬼角色移除,故事依然成立。
- 歌德的巧妙之處在於,魔鬼更多地解釋或代表了人類自己不願或無法接受的行為,成為人推卸責任的藉口,而當錯誤被指出時,人類不願承認只想毀滅對方的反應,更進一步揭示了內在的「魔性」。
歌德的《浮士德》超越了簡單的善惡敘事,它以無與倫比的深度和廣度,透過瑪格麗特這面破碎的鏡子,以及浮士德與梅菲斯特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深刻地探討了人性的慾望、責任、救贖,以及人類文明發展的宏大命題,至今仍為讀者提供著無窮的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vxrY6oAV4&t=3213s
非常有感的 楊照 主講|西洋傳統經典選讀9|第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