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最終目標是:
「凡是賦予全體人類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內心裡自我體驗,用這種精神掌握高深的智理... 把我的小我擴充成人類的大我,最後我才像人類一樣的沒落」。
這是一場關於人性能否被徹底滿足,以及人類慾望深度的哲學探討!
這段浮士德的自白,確實精準地揭示了他終極的追求,並將其與「人性能否被徹底滿足」以及「人類慾望的深度」這兩個核心哲學議題緊密相連。
這段話的核心意義可以這樣理解:
- 徹底的自我體驗與擴充:「凡是賦予全體人類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內心裡自我體驗」。這表明浮士德不再滿足於片面的知識或單一的感官享樂,他渴望透過親身經歷,窮盡人類所有可能的經驗,無論是崇高的智慧、深沉的痛苦、極致的歡樂,還是廣闊的創造。他要將人類的集體經驗,壓縮進自己的個體生命中。
- 知識與智理的掌握:「用這種精神掌握高深的智理」。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更高層次智慧的追求。這種智理是透過全面體驗而獲得的,超越了書本上的理論,是對生命本質的洞察。
- 小我到大我的昇華:「把我的小我擴充成人類的大我」。這點非常關鍵。浮士德的追求超越了個人的享樂和成功,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能代表、容納整個人類的經驗與潛能。他不再僅僅是浮士德這個個體,而是成了人類普遍困境與無限追求的象徵。他的「我」不再是狹隘的自我,而是涵蓋了人類的廣闊維度。
- 最終的沒落與意義:「最後我才像人類一樣的沒落」。這句話帶著一種宿命感。浮士德深知無論如何擴充自我、體驗一切,最終仍無法逃脫作為「人」的有限性——即死亡與消逝。然而,這種「沒落」並非失敗,而是完成了作為人類體驗者的終極使命。他的沒落,是因為他已經體驗了「全體人類」的一切,完美地完成了他的契約和探索。
- 人性能否被徹底滿足? 浮士德的終極追求就是一個巨大的試驗。如果他能體驗「全體人類的一切」,那麼他是否能找到滿足?歌德的答案似乎是,即使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慾望的本質仍是動態的,真正的滿足可能存在於「不斷奮鬥」的過程本身,而非靜止的達成。
- 人類慾望的深度與無限性: 這段話暗示了人類慾望的廣度與深度是超乎想像的。它不僅限於物質或情感層面,更延伸到對存在意義、自我極限的挑戰。浮士德的慾望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只有透過親身經歷人類的全部光譜,他才可能找到安寧。
浮士德的這段話為《浮士德》這部作品的宏大主題做了最深刻的註腳。它將浮士德從一個普通的學者提升為人類精神的代表,探討了人類追求的終極邊界、慾望的無限可能,以及生命在永恆奮鬥中找到意義的哲學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