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想拿一樣東西,起身走進廚房,但立刻忘了自己要做什麼,或是,半路看一位熟悉的人,但腦袋始終想不起他是誰? 因此擔心著自己是不是老了、癡呆了…。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大腦記憶建構方式有關,這本書提出了幾個蠻有趣的觀點,並藉由實驗數據來佐證:
記憶的種類
記憶種類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事件記憶以及語意記憶
- 事件記憶: 海馬迴會將我們所感興趣的事物及資訊,和當下的情境或是事件發生時背景連結在一起,當我們回想時,可以帶領我們重新經歷過去事件的記憶。
- 語意記憶: 讓我們回想事實或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而不必去管這些訊息是在何時何地學到,可以說是常識,最簡的例子應該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的語言了。
事件邊界
- 這名詞是我覺得這本書中最有趣的一點,海馬迴存儲記憶並非立即性,而是將記憶分成一塊塊的,並以事件邊界來劃分,而事件邊界可以解釋成場所(像是客廳、廚房,玄關等)的轉換活者是思緒被打斷時等,當跨越邊界時記憶才會被統整、編碼儲存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環境改變時忘記前一刻的事情,或者說話到一半被插話就忘了原本想要分享的事。
既視感
- 當海馬迴尚未對事物存儲成記憶前,在大腦另一個地方鼻周皮質則會先啟動,雖然這時記憶並未存在,但卻會給人一種熟悉感,即為既視感。
- 這樣的既視感看似無關緊要,但事實上大大影響著我們生活和決策,書裡提出一個現象”單純曝光效應",指的是人往往會受到熟悉感的事物所吸引,進而認為自己喜歡那樣事物,而在現在AI演算法的世界裡,推播的廣告、事件就會藉此影響著我們的喜好。
記憶並非一成不變
- 我們記憶會不斷被更新,以反應我們學習和體要到的新事物,更新方式主要透過回想,然而回想是將腦海中各個記憶點喚醒,在藉由我們的想像力連結著每個記憶點而重現出來,這段過程中除了鞏固記憶本身外,同時,還會夾雜著回想當下的情感、認知,因此記憶重新被加工,就像重複影印般,每次都會留下上次的痕跡,進而讓記憶發生微妙的改變。
如何學習記憶
最後書裡也提供了幾項方式,來幫助我們提升記憶力
- 不要多工,專注於一件事: 前額葉皮質能幫助我們專注在所需的事情,一但同時做兩件事會導致專注力喪失。
- 將內容切分為塊: 舉例來說,就像一般被電話號碼時,總是分成三組4+3+3的數字來記,簡化記憶時所需的難度。
- 從錯誤中學習: 即所謂的錯誤驅動型學習,透過回想輸出、測驗等方式,強迫大腦取出已經學過的事物,如此,可以將腦中記憶薄弱的地方暴露出來,進行更新加強神經元細胞連結。
- 分次學習: 我們的記憶會和當下的情境、背景綁定一起,當我們要回想一個記憶時,必須先想起它在何時何地發生,一但我們想不起那個情境,記憶也會漂泊在茫茫大腦裡找不到,然而當我們分次學習時,當下時間和所處的地點皆不同,唯獨事件的記憶相同,因此時間和地點的連結會逐漸被弱化,而事件的連結被強化,最後,讓我們可以不管何時何地都能取得這份記憶。
- 充足的睡眠: 深層非快速動眼睡眠幫助海馬迴與大腦新皮質會彼此連線,將白天的經歷轉換成記憶儲存;快速動眼睡眠則是檢視這先資訊,對不同記憶間產生新連結,讓我們能發揮創意,創造出更多的不可能。
結論
這本書其實蠻有意思的,書裡還提到的記憶可塑性,說明著記憶可能如同電影真實情節般被竄改,雖然只有少數精神薄弱的人才會發生,然而這並非要讓我們懷疑自身的記憶,這是讓我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有著過去那些經歷的記憶,才會造就現在的我們,而妥善地面對、使用這些記憶,更能讓我們迎向更好的未來,就像書中最後所說的
透過這些記憶的濾鏡,我們看見自己在這世界中的位置; 我們接受了過去,才能理解現在; 當我們越認識"記憶的我",也越可以把握先機,在自己的記憶中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從過去的鐐銬中解放,並利用過去,引導自己邁向更好的未來。
書名: 記憶決定你是誰(Why We Remember)
作者: 蘭迦納特 (Charan Ranganath)
出版社: 天下文化
譯者 : 姚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