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設之路」之外,我看見了另一種可能
第一次看到《無路之路》是博客來推薦書籍郵件中,沒想到會是因為書名很酷而去看的書,看了之後才想起我們的成長軌跡,幾乎都在一套既定劇本中進行:努力唸書、進好學校、找份穩定工作、逐步爬升階級。如果偏離這條路,你可能會被視為「不負責任」「真不會想」或「還沒成熟」。當我開始閱讀《無路之路》時,彷彿有人打開了這條劇本的背面,輕輕問了一句:「你確定這是你要的嗎?」
作者保羅·米勒原本身處於典型的「成功軌道」:名校畢業、進入全球知名顧問公司、與企業高層打交道。他的人生履歷在社會眼中完美無缺——但對他自己來說,那是逐漸侵蝕熱情與靈魂的牢籠。他感到疲憊、迷失,最後決定脫軌,搬到台灣,以寫作、自主創業與生活探索為核心,展開一場沒有前例的旅程。
書中以真實又坦誠的語氣,逐步揭露他如何轉身、如何掙扎,如何在「沒人走過的路」上試圖尋找方向。這不是單純讚美自由或厭惡體制,而是一段深刻的自我對話:當你發現自己正活在他人的定義裡時,你願不願意停下來,開始書寫你自己的版本?對我來說,這第一段閱讀旅程就像是照鏡子。我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被某種隱形的「預設路徑」牽著走——那些選擇我以為是自己的,其實是某個「理想模板」的複製品。《無路之路》提醒我們:人生不該只是達成別人的期望,而應該是回應自己的渴望。
在不確定的洪流中,學會不逃避
若說放棄主流的成功軌道是一場冒險,那麼真正的挑戰不是跳出去的那一刻,而是持續站在未知的領域裡,每天醒來都要面對「我到底在做什麼?」的靈魂拷問。保羅·米勒在離開顧問公司後,並沒有立即獲得解脫,相反地,他進入一個更混亂、更赤裸的階段——面對自己真正的動機與恐懼。
書中令人動容的一點,是他沒有用「勇氣」來掩蓋這些不安,也不強行塑造某種成功敘事。他寫出懷疑與沮喪,同時也展現了逐步摸索方向的耐性。他學著不逃避自己的情緒,不急著找到答案,而是給自己空間——容許混亂、擁抱模糊、甚至與失敗並肩而行。
這段對我來說特別有感。我曾經也嘗試離開某幾個熟悉的職場環境,原以為自由感會立刻湧現,結果迎來的卻是極度的空虛與懷疑自己。我們從小都太習慣用「成果」來衡量自己的價值,以至於一旦失去成果,我們就失去了自我。
成功不一定耀眼,平靜才是最深的回報
當社會普遍以高薪職位、名聲地位來衡量成功時,我們也被教導去相信:「要被看見,才算贏。」然而保羅·米勒在歷經脫軌後,逐漸建立出另一種成功的想像──不是奪目的光環,而是用「是否活得貼近自己」來定義每一天,而不再仰賴他人評價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書中有一段非常觸動我,他說自己在台灣的日子裡,雖然經濟壓力仍在,生活也並非完全順利,但他開始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寧靜——不是外界停止批判,而是他學會不再追逐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標準。就讓我想到當初在澳洲那段時間一樣也是有經濟壓力,但我也感受到了寧靜——前所未有的那種寧靜。
《無路之路》不是叫人放棄努力,而是邀請我們去思考:「你正在努力的是你真正想要的嗎?」保羅·米勒最終選擇了低調但真誠的生活方式,而這種選擇,不只是勇氣的展現,也是我們很多人想做而不敢亦或是沒機會去做的。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一句曾經跟一位打工度假的朋友學到的▼▼
Do what you believe is right,Not what's expected of you from others
#無路之路
#人生選擇權
#寧靜的力量
#重新定義成功
#活得貼近自己
#PaulMiller
#生活反思
#內在自由
#讀書心得
#方格子讀書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