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裂痕中重新選擇相信
在人際冷漠、政治撕裂、社群充斥匿名謾罵的時代,《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無疑是一封寫給現代人心的修復信。作者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賈米爾.薩奇(Jamil Zaki),這位同時身兼學者與父親的研究者,透過科學實證與個人故事,引導我們思考:「我們真的還能相信這個世界嗎?」
答案是:可以,但需要練習
本書不只是一部心理學研究匯整,它更像是一場文明的信任復原計畫。薩奇用親身經歷、社會趨勢與最新實驗,拆解我們如何逐漸陷入憤世嫉俗,又如何可以在疲憊中再一次選擇相信他人。憤世嫉俗不是洞察力,而是防衛機制
薩奇在書中一開始就點出:現代社會流行一種叫做「憤世嫉俗」的傾向,我們不再相信陌生人、質疑所有善意,甚至連朋友間也開始計算利益。這種懷疑,不是因為我們了解更多,而是我們害怕受傷。
他提到一項令人震驚的統計:1972 年,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相信「大多數人值得信任」;到了 2018 年,只剩三分之一。信任的崩壞不只改變了人際關係,更讓整個社會陷入焦慮、孤立與互不理解。
薩奇並沒有停留在批判,他指出:「憤世嫉俗看似是成熟的象徵,實則是一種防衛機制,是對過去傷害的反射性退縮。」這一段對我來說極具警醒——我發現自己也常在無意識中抱持著預設立場,即使對那些我本來可以選擇理解的人。
善意是可以訓練的,信任是可以培養的
最讓我感動的,是薩奇不只說「人性本善」,他拿出實證研究說明:人們天生就具有同理心與助人動機,且這種特質可以透過教育與文化強化。
他描述了多個心理學實驗:當人們幫助他人時,大腦的獎賞區域會活躍,類似於吃巧克力或聽到喜愛的音樂;捐款、扶老、關懷弱勢,這些行為不但有助於社會,也能減輕自身焦慮,提高幸福感。
這不只是道德訴求,更是一種「心理設計的回饋回路」,說明善意的行動本身是有益的。他甚至以實例指出:在班級中如果鼓勵彼此幫助,同理心會逐漸在群體中擴散,如同情緒傳染般成為集體文化。
這一點讓我反思到軍旅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一次夜間哨班,一位新兵因為失誤受到責備,我原本保持旁觀,直到另一位學長主動陪他練習、整理裝備,我才意識到——這些善意的行動,其實是制度之外最有效的信任建立機制。
信任不是軟弱,而是文明的共同架構
薩奇不斷強調:我們要從「交易式人際關係」轉向「共享式人際關係」。他引用社會學的觀點指出,現代互動愈來愈像商品交換,而非心靈連結。這種現象造成我們愈來愈依賴回饋、計算與條件,導致信任的基礎遭到侵蝕。
特別是在網路社群中,這種交換式互動更加明顯——貼文是否能得到回應、訊息是否立即回覆、是否有對等的情緒支持。信任變成了一種績效,而非價值。
在末日議題與軍事領域中,這一點尤其引人深思。像是先前探討《末日孤艦》的情節,那艘艦上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崩解後仍維持秩序,靠的不是武器,而是彼此的信任與善意。艦長與副艦長、船員與醫學人員之間的聯繫,是一種強度遠大於命令的關係。
薩奇指出:「信任是公共財,是文明存續的底層結構。」當一個社會喪失了基本信任,即使有制度、資源與規範,也無法真正運作。他提出的觀點是:信任是最無形,卻最強大的防禦系統。
反憤世嫉俗指南:選擇相信,是一種勇氣
為了幫助讀者具體實踐,薩奇在書末提出一份「反憤世嫉俗指南」,內容涵蓋如何在日常中重建信任:
- 主動與人互動,即使只是微笑與點頭
- 在爭論中嘗試理解對方的處境與情緒
- 練習接納與容許,建立心理韌性
- 鼓勵孩子進行合作性任務,而非競爭性遊戲
- 在職場建立「失誤即成長」的文化,而非「失誤即懲罰」
就像我在澳洲開始嘗試將這些行動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像是在街坊鄰居間多一分主動問候、在評論網路言論時避免先入為主的批判。有些改變雖然微小,但真的能感受到人際間的回應變得柔和些。
▼▼這裡提供小筆記給需要的人▼▼
信任,是我們可以自己製造的奇蹟
《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一本令人昏昏欲睡的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份深刻而具行動力的呼籲。它提醒我們:在世界失序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選擇相信;在社會動盪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建立善意的連結。
信任不是對現實的否認,而是對未來的承諾。我們不需要完美的人性來支撐信任,只需要持續練習,就能夠創造出微小而真實的奇蹟。
正如薩奇在書中所說:「信任不只是關於他人是否值得相信,更關於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值得信任的人。」這句話,我會記在心裡,像是一句生活中的軍規,在日常裡一遍遍重複。
在充滿懷疑的世界裡,善意與信任,是你我都能選擇的力量
#善意的力量
#信任心理學
#人性光明面
#希望與共感
#心理科普書
#溫柔思考
#JamilZaki
#推薦好書
#書單分享
#思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