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債像吃鹽🧂!理財像治病!要先診斷再治療👨⚕️
👩⚕️👨⚕️「理財也像治病,得先找到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話說,我很討厭與數字🔢打交道,而也就在多年前種下無知不學習的惡果!過去我曾用保單貸款、背著百萬債務,早期為了存錢常沒規劃就一頭栽進買了不少儲蓄險!那時候的我,其實對錢沒有概念,只知道「買保單就是在存錢」,但沒方向也沒規劃。
後來我決定找專業理財顧問付費諮詢,或許有人會想:「都負債了還花錢諮詢?」
但正因為負債,我才更需要有人幫我看清問題根源!
這幾年在理債過程中,我的理財顧問猶如一位醫生👨⚕️,先診斷我的負債輕重及原因,之後重整資產負債表上的雖有資產,並教導我使用省時的電子銀行🏦,讓我這中年老人頓時在轉帳時,總是覺🉐️「時間就是金錢💰」的深刻感觸‼️
其實令我最深感觸是顧問猶如一位我的「財神爺」‼️
記得,我去找低利率的銀行貸款時,行員說要審查我的資料幾天後再看是否可以撥款?
只記得我在詢問銀行🏦的當天,顧問問我「錢💰下來沒?我說銀行說要審查耶」‼️
可是,好神奇喔,顧問電話問完後,沒多久,銀行🏦打電話📲給我說:
明天要撥款給我耶✌️✌️✌️‼️
我頓時對蔣顧問這位「!財神爺🏦」感到神奇😊😊😊
🈶️時,我深深覺🉐️ 我的每筆債務就像吃進去的鹽:吃太多,不會馬上出事,但會慢慢讓你腎衰、血壓高、荷包破。
「理債」不是懲罰,是幫自己把生活調回「剛剛好的味道」!
這幾年理財就像顧問蔣竣植CFP說的:
「理財也像治病,得先找到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在顧問的指導及引導下,我用了三年時間還清100萬負債,學習投資理財,也建立正確理財投資工具的選擇,更重新整理了我的所有保單與財務目標,降低人生的風險,讓我更有熱情及心力去做我想做的事‼️
現在的我,不但在資產表上的數字🔢攀升,翻轉財務現況,也深深體會資產攀升的努力💪喜悅‼️投資的心態也更穩定成熟‼️
前天在閱讀一篇5百位美國富豪都這樣做!不只讓你省錢,還能對錢更有感覺的好習慣:記帳‼️
記帳很煩,但換個角度想,這也能讓我們靜下來想想自己的作息是否太匆忙隨性了?
點閱著也想起自己這幾年記帳的心情,
突然間看到風傳媒新聞分享這篇我的財務諮詢顧問蔣竣植CFP寫的文章~
我就迫不及待來轉載~
📌《10年能存1百萬,再來罵儲蓄險沒用!》
裡面很多觀念真的直指人心,尤其是這一句:「花剩的錢存不起來,存下來的錢才能真正為你工作。」
儲蓄險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它曾經幫助我培養出「強迫儲蓄」的紀律,也成為我重新站起來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曾經對金錢感到迷惘,或覺得自己「賺很多卻存不了」,推薦你花幾分鐘看這篇文章👇
https://www.storm.mg/article/3255133
【一位CFP的日常】別看不起儲蓄險,它可能是你的財務救命神藥!
作者 : 蔣竣植 (CFP)
「妳年薪百萬那麼多年,為何戶頭都沒有錢?」
「工作近15年,戶頭卻沒有半毛錢,妳不會擔心嗎?」
早期諮詢時看到這樣的金錢數字會感到驚訝,而現在面對這樣的財務窘境卻習以為常,或許是科技的發達,讓刺激消費的管道變多了,導致錢很難留得住!過去逛街購物還會有「腳酸」的問題,而現在的線上購物卻不會有「手指酸」的問題,錢當然也就越花越兇!
花剩了再存?對嗎?
「但其實從來不會有剩,對吧?」我總是反問前來諮詢的民眾這句話。
很多人在回顧過去的理財行為時,總認為有著高度自信的「理財自律」,但其實只是在欺騙自己,每每告訴自己要省點花才能存到錢,卻總是敗在「忍不住」的這個心魔,久了卻也習慣了,反正日子也是這樣過,直到數年後發現銀行戶頭始終處於僅有零錢的狀態,才驚覺事態的嚴重。
存剩了再花!才對!
如何在「及時行樂(現在)」與「延遲享樂(未來)」中取得一個平衡點,就在於每個月的收入是否有撥一部分給「未來的自己」,也就是透過一些理財工具培養投資或儲蓄的習慣。常建議在理財過程中屬於「初學者」的朋友們,可考慮先從儲蓄險來培養存錢的自律,等習慣了存錢這件事之後,再來學習其他的投資工具。(對了,這裡指的「初學者」,並非年紀輕的朋友而是戶頭沒錢的朋友。)
常有朋友會拿儲蓄險來與股票、基金、債券等做比較,但實際上由於商品架構的不同、特色的差異,比較基準的不同,硬要比較的話實在有失公允。儲蓄險在未來可獲取的金額,無論還本金或是解約金,其金額的波動不若投資來得大(早期是固定型利率,近年來改為利率變動型),在相對風險較低的情況下,其利率或利息當然也就較低了。
但就理財工具的角度而言,上述其實都不是重點!因為讓你自己存現金依舊戶頭空空,讓你自己在投資市場衝鋒陷陣也多是以遍體鱗傷作收。存儲蓄險不是要你承認理財失敗,僅是承認截至目前為止,你的理財自律性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進而透過儲蓄險來培養罷了。
別看不起儲蓄險,抱怨低利率或無法抗通膨只是你想賺快錢的藉口,若十年後的儲蓄險有著100萬的保單價值,相信你不會覺得錢太少、不好用!十年後的零積蓄和100萬,這不是0和1的距離,而是0和100的距離。
手上的財務諮詢案例,當年有不少都是「初學者」,也都建議從儲蓄險作為理財起步的工具,而現在的他們,在理財自律之後的投資表現也較一般人好上許多,其所累積的資產速度,也是當年零存款的他們所無法想像的......
想多聽聽財務上的建議?歡迎來信討論~georgechiang@mail2000.com.tw
#理財分享 #感謝顧問 #從負債到翻身 #儲蓄險 #財務自律 #理財像治病 #強迫儲蓄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