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 試圖跨越設計與開發之間的鴻溝
在產品開發流程中,設計與工程常被視為兩座孤島。設計圖再精美,若無法精準傳達給開發者,最終產品仍可能偏離原意。過去的流程倚賴繁複的交接文件與一層又一層的溝通,常導致效率低落與誤解。而如今,一款源於設計圈的工具,卻悄悄在工程師圈子中擴張版圖--Figma。
2025 的 Figma,不只是設計工具
2025 年的 Figma,已遠非單一 UI/UX 設計平台。8 月 IPO 成功上市、市值曾達 560 億美元,雖股價震盪,但其對產品開發流程的顛覆性創新,仍令人難以忽視。Figma Sites、Figma Make、Grid 等新功能的釋出,讓設計稿不再只是靜態圖片,而是一腳踏進程式碼世界的動態文件。
對於開發者而言,不只是效率提升,更是一種「語言共通化」的轉變。當設計稿可以即時轉為 HTML 架構、甚至一鍵轉換為響應式網站,開發人員就不再只是設計的翻譯器,而是真正與設計並肩作戰的共創者。從工具到舞台:開發者的 Figma 體驗
Jason 是一名前端工程師,過去每接到 UI 設計圖,總要靠 Zeplin 或是 Sketch 的標註,手動重構前端頁面。與設計師來回確認間距、色碼,浪費大量時間。自從團隊轉向 Figma,不僅能直接導出 SVG、PNG、PDF 等資產,更能即時在 Figma 介面中檢查 spacing、font size、層級結構,減少反覆溝通。
今年 Config 大會後,他開始試用 Figma Sites——將某個設計提案,直接輸出為基本的 HTML 架構。雖然還稱不上完美的前端成品,但作為早期驗證或 wireframe demo,速度快得驚人。Figma Make 則讓他更進一步能透過自然語言提示生成互動效果,大幅減輕 prototype 的工作量。
從 Sketch 競爭者走向開發者的橋梁
Figma 原以「協作設計」為賣點,在 Google Docs 的靈感下做出即時多人編輯。如今,它將這種「即時」擴展至跨職能團隊,特別是設計與開發之間的動態溝通。當設計可以是可運行的雛形,當代碼不再從零開始,開發者的角色也從「還原」走向「共構」。
這不僅僅是技術演進,更是協作文化的質變:開發者有更高的設計參與感,設計師也更能理解開發限制與彈性。雙方少了指責,多了信任。

Figma 的具體優勢
Figma 在 2025 年的進化對開發者來說具備以下關鍵優勢:
- 資產導出便利:SVG、PNG、JPG、PDF 一鍵匯出,內建切割標註。
- 代碼生成加速:透過插件如 Figma to HTML,自動生成語意化 HTML 架構。
- 響應式網站轉換:Figma Sites 支援 CMS 架構,快速部署 demo 或微型網站。
- 互動原型生成:Figma Make 利用 AI 提示製作互動體驗,減少寫 prototype code 時間。
- 版本歷史與雲端同步:無論團隊身在何處,都可隨時協作與追溯。
開發者視角下的設計革命
Figma 近年來以功能強大的協作設計平台,積極推動設計與開發無縫協作,不僅提供資產導出、代碼生成、新功能(如 Figma Sites)等開發友善工具,也透過 IPO 和大型產品發表持續展現領先地位。Figma 已從單純的設計師工具轉變為產品團隊共同創作的平台,提升了效率與開發驗證速度,促進團隊共創。設計工具朝「開發友善」方向演進,開發者也應採更開放態度,善用這類工具提升工作模式。Figma 的目標,是讓設計直接成為產品雛形,而不僅止於靜態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