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裁員潮真相:AI 是替罪羊?剖析 2025 年科技業大裁員背後隱藏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業已出現多起裁員潮,囊括微軟、Amazon、Meta、IBM等巨頭。表面上,這些企業聲稱「為AI轉型」、「自動化提升效率」是裁員原因。實際情況卻更複雜:許多裁撤職位其實源於疫情盲目擴張與策略重整,不是單純被AI取代。

裁員規模與 AI 聲稱的巨大落差

科技巨頭如微軟(裁員 15,000 人)、英特爾(15,000 人)、亞馬遜(2022 年起累計 27,000 人)、Meta(5,000 人)、IBM(8,000 人)等,均以「AI 轉型」為名大肆裁員。然而,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統計顯示,2025 年計畫裁員 286,679 人中,僅 75 人明確與 AI 實施相關,僅佔 0.026%。

企業話術的高度一致

多位 CEO 在聲明中語句雷同,卻少有量化指標:

  • 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隨著 AI 提效,我們需要更少人手……」
  • 微軟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我們要引領 AI 浪潮,並幫助客戶成功採用這項技術。」
  • 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今年將是強度極高的一年……AI 及未來運算平台將顛覆一切。」

這些聲明幾乎未提供具體生產力數據或 ROI 分析,僅強調「未來效率」,成為正當裁員的舞台台詞。

AI 實際助益與人才裂痕

 NBER 研究指出,在為期 6 個月的實驗中,能使用整合 AI 工具的員工,每週花在處理電子郵件上的時間平均減少了 3.6 小時,但花在會議上的時間沒有顯著改變。

企業口中的「效率提升」,聽起來很動聽,實際上卻帶來幾個明顯的裂縫:

  1. 裁舊不補新:許多基層職位如資料輸入、人資、客服、行政等率先被砍,這些崗位正是許多人的職涯起點。企業雖在同步招聘AI工程師或資料分析師,卻只補進極少數「天選之人」,導致大多數人無處安放。
  2. 「學會AI」 ≠ 有工作:AI技能確實重要,但當所有人都被要求「學點AI」時,市場供給快速擴張,反而讓薪資與就業機會未必同步上升。
  3. 創新人才斷層:過度裁員也造成許多部門失去中層關鍵人才,導致內部決策與創新延遲,團隊默契一夜瓦解。

大規模裁員的真正動機

  • 疫情後遺症與成本考量:
    • 疫情期間科技業瘋狂擴招,大量低產值崗位、冗員湧現。
    • 2023-2025 經濟下滑+利率上升,企業需「瘦身」解決負擔。
    • 利用「AI 大潮」為裁撤人力與管理失誤找理由,獲得股東及投資市場支持。
  • AI 投資壓力:
    • 微軟(擬 800 億美元),Meta、亞馬遜等皆斥資數十億美元發展 AI。
    • 裁員節省下的成本,大部分再投入巨額 AI 硬體與運算基礎建設。

企業行為反差與矛盾

  • 裁舊招新:「AI 轉型」的真假再現
    • Salesforce 一邊裁員 1,000 人,一邊招聘 2,000 名 AI 工程師;
    • Meta 大裁員的同時擴編 AI 團隊。
    • 超過半數(55%)的公司事後表示「對 AI 裁員後悔」。
  • AI 效益缺乏透明指標
    • 相關企業至今未公開任何可外部驗證的 AI 帶來效益的數據,亦未提供具體「被替代人力」明細,質疑聲四起。

裁員潮的社會與創新代價

  • 企業損失:
    • 大規模裁員導致經驗流失、創新能力減弱,往往影響長期競爭力;
    • 留任者士氣低落,產生焦慮與不安。
  • 社會困擾:
    • 社會大眾受到宣傳引導,誤以為「未來所有職位都會被 AI 取代」;
    • 青年選科、職涯規劃、政治討論易因錯誤訊息大幅偏離現實。

結論

科技公司近兩年的「AI 裁員」浪潮,更多是藉由「AI 替罪」型話術包裝過去錯誤擴張與人事調整。現有人工智慧並未達到可支撐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的水準,科技巨頭的投資與裁員行為,本質上是結構再造、減少成本與資本操作的多重結果。對於個人與企業都需培養混合型能力,掌握AI工具、決策思維與終身學習,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有競爭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merson 的沙龍
1會員
65內容數
一個分享國內外新知與有趣科技資訊的紀錄平台
Emerso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8
以台灣電力燃料消耗分析舉例,使用AI軟體為perplexity、claude進行AI協作分析數據,並找出數據關鍵指標與意義的資料分析,最後再讓AI進行數據分析並進行視覺化呈現
Thumbnail
2025/07/18
以台灣電力燃料消耗分析舉例,使用AI軟體為perplexity、claude進行AI協作分析數據,並找出數據關鍵指標與意義的資料分析,最後再讓AI進行數據分析並進行視覺化呈現
Thumbnail
2025/07/18
AI正改變軟體開發流程,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將從寫程式轉變為定義目標、篩選路徑、調整成果的決策者。AI能提高開發效率,但仍存在缺陷,需要人類審查和修正。未來開發者需提升邏輯設計能力、規格撰寫能力和與AI協作的能力。企業則需建立自動化驗證工具、規格導向的開發文化及完善的人工審核機制。
Thumbnail
2025/07/18
AI正改變軟體開發流程,程式設計師的角色將從寫程式轉變為定義目標、篩選路徑、調整成果的決策者。AI能提高開發效率,但仍存在缺陷,需要人類審查和修正。未來開發者需提升邏輯設計能力、規格撰寫能力和與AI協作的能力。企業則需建立自動化驗證工具、規格導向的開發文化及完善的人工審核機制。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中小企業導入AI的困境與解決方案。許多企業主因為看不見AI的明確產值、缺乏系統化的SOP,以及對效率提升後的員工價值重構等問題而裹足不前。本文提出從流程內嵌、標準建立、價值重構三個層面逐步導入AI,並強調AI應作為賦能工具而非威脅,才能在數位轉型中找到企業的定位。
Thumbnail
2025/07/13
臺灣中小企業導入AI的困境與解決方案。許多企業主因為看不見AI的明確產值、缺乏系統化的SOP,以及對效率提升後的員工價值重構等問題而裹足不前。本文提出從流程內嵌、標準建立、價值重構三個層面逐步導入AI,並強調AI應作為賦能工具而非威脅,才能在數位轉型中找到企業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AI將如何改變職場生態的預測,像是AI要取代誰,要讓誰失業。 然而事實上,AI的誕生似乎對企業好像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看起來有影響的只有這些科技巨頭,像是微軟、Google、OpenAI 對模型拼場,以及Nvidia的股價漲翻,以及部分的人發財了。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AI將如何改變職場生態的預測,像是AI要取代誰,要讓誰失業。 然而事實上,AI的誕生似乎對企業好像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看起來有影響的只有這些科技巨頭,像是微軟、Google、OpenAI 對模型拼場,以及Nvidia的股價漲翻,以及部分的人發財了。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2024年第一季這波台股與美股的強勢上漲,其實都能歸功於AI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在AI一片看好之下,也有非常多人對這個產業趨勢感到憂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並提出應適應技術革命,充分利用AI潛力的建議。AI 相關的中文關鍵詞包括: 人工智能, AI, 智能化, 自動化, 智能交易, 影像識別, 技術的進步, AI的潛力。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並提出應適應技術革命,充分利用AI潛力的建議。AI 相關的中文關鍵詞包括: 人工智能, AI, 智能化, 自動化, 智能交易, 影像識別, 技術的進步, AI的潛力。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及應對策略。隨著AI技術的進步,許多傳統職業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同時也創造了新的職業機會。文章強調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以培養未來勞動市場所需的技能。必須積極擁抱變化,通過教育和政策創新,為未來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Thumbnail
2024 年才剛開始,美國科技業再度掀起裁員潮。不過比起 2023 年規模明顯小了許多。在 2023 年初,幾家科技巨人大幅削減超過 20 萬個職位。今年 1 月裁員人數不到 45,000 人。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仍在進行招聘。 那麼為何整個美國科技產業,仍然感覺如此嚴峻呢?
Thumbnail
2024 年才剛開始,美國科技業再度掀起裁員潮。不過比起 2023 年規模明顯小了許多。在 2023 年初,幾家科技巨人大幅削減超過 20 萬個職位。今年 1 月裁員人數不到 45,000 人。科技公司在裁員的同時,仍在進行招聘。 那麼為何整個美國科技產業,仍然感覺如此嚴峻呢?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