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業已出現多起裁員潮,囊括微軟、Amazon、Meta、IBM等巨頭。表面上,這些企業聲稱「為AI轉型」、「自動化提升效率」是裁員原因。實際情況卻更複雜:許多裁撤職位其實源於疫情前盲目擴張與策略重整,不是單純被AI取代。
裁員規模與 AI 聲稱的巨大落差
科技巨頭如微軟(裁員 15,000 人)、英特爾(15,000 人)、亞馬遜(2022 年起累計 27,000 人)、Meta(5,000 人)、IBM(8,000 人)等,均以「AI 轉型」為名大肆裁員。然而,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的統計顯示,2025 年計畫裁員 286,679 人中,僅 75 人明確與 AI 實施相關,僅佔 0.026%。
企業話術的高度一致
多位 CEO 在聲明中語句雷同,卻少有量化指標:
- 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隨著 AI 提效,我們需要更少人手……」
- 微軟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我們要引領 AI 浪潮,並幫助客戶成功採用這項技術。」
- 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今年將是強度極高的一年……AI 及未來運算平台將顛覆一切。」
AI 實際助益與人才裂痕
NBER 研究指出,在為期 6 個月的實驗中,能使用整合 AI 工具的員工,每週花在處理電子郵件上的時間平均減少了 3.6 小時,但花在會議上的時間沒有顯著改變。
企業口中的「效率提升」,聽起來很動聽,實際上卻帶來幾個明顯的裂縫:
- 裁舊不補新:許多基層職位如資料輸入、人資、客服、行政等率先被砍,這些崗位正是許多人的職涯起點。企業雖在同步招聘AI工程師或資料分析師,卻只補進極少數「天選之人」,導致大多數人無處安放。
- 「學會AI」 ≠ 有工作:AI技能確實重要,但當所有人都被要求「學點AI」時,市場供給快速擴張,反而讓薪資與就業機會未必同步上升。
- 創新人才斷層:過度裁員也造成許多部門失去中層關鍵人才,導致內部決策與創新延遲,團隊默契一夜瓦解。
大規模裁員的真正動機
- 疫情後遺症與成本考量:
- 疫情期間科技業瘋狂擴招,大量低產值崗位、冗員湧現。
- 2023-2025 經濟下滑+利率上升,企業需「瘦身」解決負擔。
- 利用「AI 大潮」為裁撤人力與管理失誤找理由,獲得股東及投資市場支持。
- AI 投資壓力:
- 微軟(擬 800 億美元),Meta、亞馬遜等皆斥資數十億美元發展 AI。
- 裁員節省下的成本,大部分再投入巨額 AI 硬體與運算基礎建設。
企業行為反差與矛盾
- 裁舊招新:「AI 轉型」的真假再現
- Salesforce 一邊裁員 1,000 人,一邊招聘 2,000 名 AI 工程師;
- Meta 大裁員的同時擴編 AI 團隊。
- 超過半數(55%)的公司事後表示「對 AI 裁員後悔」。
- AI 效益缺乏透明指標
- 相關企業至今未公開任何可外部驗證的 AI 帶來效益的數據,亦未提供具體「被替代人力」明細,質疑聲四起。
裁員潮的社會與創新代價
- 企業損失:
- 大規模裁員導致經驗流失、創新能力減弱,往往影響長期競爭力;
- 留任者士氣低落,產生焦慮與不安。
- 社會困擾:
- 社會大眾受到宣傳引導,誤以為「未來所有職位都會被 AI 取代」;
- 青年選科、職涯規劃、政治討論易因錯誤訊息大幅偏離現實。
結論
科技公司近兩年的「AI 裁員」浪潮,更多是藉由「AI 替罪」型話術包裝過去錯誤擴張與人事調整。現有人工智慧並未達到可支撐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的水準,科技巨頭的投資與裁員行為,本質上是結構再造、減少成本與資本操作的多重結果。對於個人與企業都需培養混合型能力,掌握AI工具、決策思維與終身學習,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