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這件事啊,其實最難的不是靈感,
而是:什麼時候做、怎麼做、做到哪裡。
很多人做節目一段時間會卡住,問題通常不在沒有東西可說,而是在於沒有給自己一段完整的時間,也沒有規劃好節目清單。
我每週要錄製三個廣播節目,加起來大約四個小時的內容。如果沒有一套節奏來處理內容規劃、錄音與剪輯,每週就會像在救火。
所以我習慣把創作當成一整天的專注工作,不讓它變成每天的壓力來源。
如果總是在忙碌中偷一點點時間,再期待自己能產出一集完整的節目或一篇好文章,那品質一定會打折,靈感也會越來越難浮現。
要做出有品質的節目,先要給創作一段清楚的時間。就像安排一場重要的會議一樣,把它放進你的日程表裡,正式對待它。
做節目前,我會先做這幾件事:
- 設定鬧鐘,這段時間只做創作不回訊息
- 畫好一份「內容時間規劃表」
- 排定錄音順序與主題搭配,避免臨時亂抓
- 預留空間給剪輯與筆記,後續才不會手忙腳亂
我不是什麼自律達人,還有嚴重拖延症,不到最後一刻都沒靈感。所以安排時間表,讓創作有節奏感,就能做得穩也做得久。
我的內容製作節奏這樣安排:
一,主題先安排好
我會提前規劃好一整個月的主題,列出每集要談的核心問題與切角,不等錄音當天才想。
二,子彈筆記就夠用了
不需要寫逐字稿,只要有開場語、三個重點、收尾提醒,就能講得有邏輯又自然。
三,錄完就寫剪輯筆記
趁腦袋還清楚的時候記下講得好的段落或卡住的地方。有些錄音軟體也能在當下做聲音記號,回頭剪輯時特別省時。
四,一天錄四集,建立批次處理的節奏
與其每天勉強自己做內容,不如集中一天錄完。一次進入狀況,一次完成,也保留更多時間給生活和觀察。
創作從來不是靠靈感撐場,而是靠規劃,先走在靈感前面。
你給自己怎樣的時間表,就會長出怎樣的節奏與作品。
如果你正在經營 Podcast、寫內容、做教學,
與其焦慮靈感什麼時候來,不如先排一份「可行的創作時間表」。
不要等有空再創作,要為創作留時間。
創作,不是壓力。
只要規劃對了,它就能成為生活裡最穩定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