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小默自己。
我是一個7年級生。在內地一所雙一流大學碩士畢業。畢業後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因為跟台籍的先生結婚而來台生活,同時也放棄了原本的一切資源。當時來台的原因很純粹,一是為了愛情,二是為了公平的生活方式。
我原本所在的城市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關係社會,奉行“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就算是辦再小的事,都會習慣性找“熟人”。普通家族出身的我,雖然已經通過上學這條路也成為“有關係”的一員,但我生性討厭這樣的處事方式。而之前來台辦證件時,工作人員的熱情態度、辦事效率給我留下了太好的印象,我希望將來我的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中生活。
現在一晃已經來台10多年了,腸胃跟內心都已經完全接受並愛上了這裡。剛來的時候最大的挑戰是飲食,前面幾年跟公婆住在一起,老人家喜歡吃食物的原味,尤其是蔬菜,水煮是它們最常見的烹飪方式,甚至連鹽都不會加。這讓我這種從小就重口味的味蕾怎麼受得了,所以每天吃得很痛苦,但還是要尊重長輩的辛勞,所以也學著慢慢接受與適應。這種飲食習慣卻意外產生一個正面效應就是,當我生完小孩子住月子中心時,竟意外覺得那里的食物真美味,別人覺得太清淡,我卻覺得很有滋味--如果跟水煮菜相比的話。
因為剛來台不久,就懷孕了。所以這之後的七八年就成了全職媽媽,主要都在帶小孩。我是屬於那種從小就喜歡小孩子的,學生時代看到別人抱著軟軟糯糯的小baby就無法移開目光。結婚沒多久,正是內地綜藝“爸爸去哪兒”熱播的時候,里面的小KIMI別提多萌了。適逢老公的哥哥也剛好生了女兒,可愛到犯規的小侄女卻不常來,久久才能見一次。於是決定,乾脆自己生一個好了,隨時可以想抱就抱。頭胎是個男生,很喜歡,但心里還是非常期待有個女兒,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襖嘛。生男生女這種事主要看機率,但我奉行盡人事,聽天命,凡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結局怎麼樣,至少努力過了,不會後悔跟遺憾。於是我小做研究,用了一些科學但又簡單的方法,最後也是成功地生下了女兒。這些以後有機會可以專寫一篇。
因為公婆沒辦法幫忙帶,我也不想錯過小孩的成長,所以兩個小朋友都是自己一手帶大,直到哥哥上了國小,姐姐也上了幼幼班,我才重返職場。當時我已經35歲了,人到了35歲會有一種焦慮,尤其是工作焦慮。幸運的是,我的學歷還可以,學校也在台灣承認的名單上,一直都有工作打算的我,在有空檔取得了台灣的同等學歷認證。碩士以上,只需要參加論文口試就好,如果是大學,就需要參加筆試,要再重新複習以前的專業知識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然而,作為一個新住民,沒有台灣的教育跟工作背景,又GAP了這麼久,想要重新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今天先到這裡吧,想知道我是如何開始我的職場生涯的,請繼續關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