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之舞 / Dance of the Severed Head》_觀看慾與表演慾/儀式的本質傳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曾在台南海馬迴的上面電影院觀看創作者梁廷毓《斷頭河計畫(2017-2023)作品放映》,是關注原住民歷史記憶與殖民創傷的創作。系列影片中,看見族群衝突,獵首、番肉、儀式、殖民、噤聲等關鍵連結,以及「鬼魅」在文化歷史中的角色。當中特別被吸引的,是當訪談到儀式與行為的部族人時,他們的神情與語彙的猶疑、收斂。

即便已是非自身年代的記憶追溯,現代道德觀仍緊密跟隨,讓表述無法直接,對於被定義為『殘忍/野蠻』的作法,聽起來的感受是與過去保持距離,避諱的是被標籤化的印象嗎,因此隔著螢幕觀看,仍感受到有股『歉意(羞恥)』的飄盪與閃爍在受訪者的神情、肢體裡。

但獵首、出草,這個行為真的能單純野蠻化看待嗎,那沒說出口的『歉疚感/羞愧感』是最在意的部分,是怎麼附加上去的,又是如何被噤聲的,文化與文明的看待是否在時代化演進中變得更加權威或標籤。

後來在閱讀卡爾維諾《在美洲虎太陽下》味覺一篇講到活人獻祭,以及其他小說或各國不同儀式紀錄裡提到相似的議題,都多了份留意。

科學理性的去魅、法治規範強化道德界線,逐步去除『儀式』的現代化過程裡,界線被拉的分明,甚至是過度分明。而漸漸遺失的是否也是對於『魅』的理解。少了中間轉化媒介,或許會是另一種極端。

紀錄片《斷頭之舞/Dance of the Severed Head》,紀錄至今仍舉辦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印度Kurmun的Gajon/賈函節。

這個祭典與所屬的地理環境相關,Kurmun位於印度西孟加拉邦,接近印度、孟加拉邊界也受孟加拉文化圈影響,村落多從事農事,農耕社會延伸的土地信仰,儀式上有著部族信仰、苦行儀式的特色。

即便祭典中含有其他文化成分,像是身體苦行,儀式中平日的農民會變成托缽僧,需進行多日禁食、禁慾,脫離世俗家庭,淨身後進入祭典中的身份。也有民間戲劇、歌舞,身體穿刺、倒吊等形式,其聯想的是台灣儀式中乩身的身體受苦儀式。

祭典裡各式行為、色彩的意涵都能連結回所供奉的濕婆神的象徵相關。苦行、頭骨,豐收、生死循環,背後是農耕社會的敬天地萬有的生活脈絡。

但多半提到這個祭典還是因當中的斷頭儀式。包含此紀錄片的深入探訪,也是為了理解這個(斷頭)儀式的緣由。整體影片裡的『著重與敘事比例』正是想觀看的部分。

也一直在等待紀錄片會不會提到儀式「後」,不僅是儀式背後的準備,而是儀式結束後的回歸,後來更在意的都是後者的歸位。因此認為可惜,紀錄了頭骨怎麼取得,但少了那麼在祭典後頭骨的後來呢?那是否也是在觀看中最容易疏忽的,也變得不夠完整且仍有目標強調的。

「如果不表演斷頭舞這個節慶也會跟著停止,正是因為這個儀式,至今才能吸引到人群。(中略)現在整個系統是建立在販售宗教信仰上。」

「從恐懼中產生崇拜,向人頭祈禱的動機就是來自恐懼。在過去七年,沒有人嘗試過,經過一整天那麼多活動托缽僧很疲憊,晚上他們就去睡覺。他們現在不會參加所有儀式了。這次你們開始拍攝後,他們應該是很興奮才舉行了這個儀式。這種儀式以前曾經有過,但近20年來這種儀式的表演逐漸減少,以前有很多嚴格的規定托缽僧都得遵守,以前托缽僧一整天連水都不能喝。但現在大部分的托缽僧都很年輕,有些人是因為家庭傳統成為托缽僧,有些人是為了消遣,也些人是為了實現願望。」

這兩段是由此節慶的執行祭司所述,已清晰地呈現相當多的面相。當觀看是因『獵奇』而非試著理解,仍認為進入獵奇式的觀看是相當危險的,會演變成展示場。

在《TRANSIT》雜誌泰國的一期,裡頭也提到鬼面節的商業化。祭典仍在,成分已截然不同,也想起西藏的天葬文化,當因與自身認知(文化習慣)不同,又缺少完整的脈絡、時間進入認識與理解,而轉成外來短暫的觀光型態視角,逐漸被解構成驚奇的景觀,後續大多也都宣導外來客請將天葬儀式留給當地,也是在避免成為獵奇式觀看吧。

也在想身為觀看者(參與者)想看見的,與那一份『想被看見』;兩種慾望的衝撞與矛盾。

「我認為沒有人可以在缺少民俗文化的情況下度過一生。(中略)這個節日是屬於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節日,勞工階級的人民。我有一種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節慶的某些儀式應該要取消,取消儀式並不能靠武力。這個地區的人民和政府應該站出來提高老百姓的社會意識,這樣他們就可以遠離這些儀式,從節慶中去除。我相信這個節日會具有同樣的魅力,並且再延續三百年,前提是我們能去除這些東西。」

這段來自影片中西孟加拉邦民俗音樂家。在『去魅』的現代生活裡,有許多狀態是用『復魅』給予空間去接住、轉化難以被命名的複雜情感。

想要的還是回歸;都有其位,沒有人當鬼,不必大風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imi ha Alice 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腦袋總有語句飛來飛去,那就抓下、好好餵養後,飛出腦海裡。
2025/07/14
某次的聊聊裡,聊到了想連結起家族情感的事,那時一名女孩提到了『女性縫補天性』這樣的概念。縫補這個動作,就縫入了思維裡。 在閱讀一本書,注意到了兇器,男性、女性在攻擊、行兇或自衛時,下意識會拿起的『器物』與自身的連結。而剪刀之於女性的心裡象徵,不同於刀的切割工具。器具,除了合適自身的使用力道、美感表
2025/07/14
某次的聊聊裡,聊到了想連結起家族情感的事,那時一名女孩提到了『女性縫補天性』這樣的概念。縫補這個動作,就縫入了思維裡。 在閱讀一本書,注意到了兇器,男性、女性在攻擊、行兇或自衛時,下意識會拿起的『器物』與自身的連結。而剪刀之於女性的心裡象徵,不同於刀的切割工具。器具,除了合適自身的使用力道、美感表
2025/07/03
最近有了新嗜好,嘗試在通勤中體驗不同的時間。 在台南時,交通工具是機車,騎機車除非超過20分鐘以上的路程,否則也不會特別戴上耳機聽音樂或podcast,再加上確實會降低專注力,又帶上全罩式安全帽,耳朵戴久了也會小痛。 因此在台南騎機車以目的地為基準,停紅綠燈時通常是最喜歡的時刻,可以停下好好觀察
2025/07/03
最近有了新嗜好,嘗試在通勤中體驗不同的時間。 在台南時,交通工具是機車,騎機車除非超過20分鐘以上的路程,否則也不會特別戴上耳機聽音樂或podcast,再加上確實會降低專注力,又帶上全罩式安全帽,耳朵戴久了也會小痛。 因此在台南騎機車以目的地為基準,停紅綠燈時通常是最喜歡的時刻,可以停下好好觀察
2025/06/24
來到台北已一週時間,漸漸習慣了由台南雙腿一跨的機車族,變成搭乘大眾捷運與雙腿步行的一份子。 原本就喜歡散步,在台南時常會覺得城市裡少了步行起心動念,常常是走起來開心的一段後會被打壞一個節奏,被打斷的太勤,就會變成走成繞圈,而不是走出一個區域。那破壞節奏的,基本上就是少看見被規劃出的人行步道。 曾
2025/06/24
來到台北已一週時間,漸漸習慣了由台南雙腿一跨的機車族,變成搭乘大眾捷運與雙腿步行的一份子。 原本就喜歡散步,在台南時常會覺得城市裡少了步行起心動念,常常是走起來開心的一段後會被打壞一個節奏,被打斷的太勤,就會變成走成繞圈,而不是走出一個區域。那破壞節奏的,基本上就是少看見被規劃出的人行步道。 曾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臺灣八點檔從過去昔日政教宣傳、武俠、瓊瑤色彩的大中華文化,轉變到今日的社會寫實、泛政治、苦情媳婦、大河劇型、當代企業家族糾紛。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八點檔成為了年輕人們之間的邪典文化,推動著迷因潮流的發展。其間,演員和藝人也在八點檔中找到了發揮演技舞臺的機會,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演藝風貌。
Thumbnail
臺灣八點檔從過去昔日政教宣傳、武俠、瓊瑤色彩的大中華文化,轉變到今日的社會寫實、泛政治、苦情媳婦、大河劇型、當代企業家族糾紛。然而,隨著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八點檔成為了年輕人們之間的邪典文化,推動著迷因潮流的發展。其間,演員和藝人也在八點檔中找到了發揮演技舞臺的機會,展現了豐富多樣的演藝風貌。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關於往後的規劃跟一些介紹,都歡迎來打招呼,不用很嚴肅。
Thumbnail
🌿「戰爭未曾遠去的時代,是劫後餘生、死而復甦,抑或終將是個半身不遂的世界。」 來賓介紹👏👏👏 -- 導演:張偉來 -- 身聲新生代團員:劉羿伶 偏枯,阿諾,其實就是......中風?!😱 部分遊走與定點式演出,純然的感受,讓環境來引導你!
Thumbnail
🌿「戰爭未曾遠去的時代,是劫後餘生、死而復甦,抑或終將是個半身不遂的世界。」 來賓介紹👏👏👏 -- 導演:張偉來 -- 身聲新生代團員:劉羿伶 偏枯,阿諾,其實就是......中風?!😱 部分遊走與定點式演出,純然的感受,讓環境來引導你!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周處除三害》作為港產導演在台作品,雖然大部分班底來自台灣,但整體都有著傳統港產江湖片的感覺、節奏,更重要是過癮! (下有微劇透)
Thumbnail
《周處除三害》作為港產導演在台作品,雖然大部分班底來自台灣,但整體都有著傳統港產江湖片的感覺、節奏,更重要是過癮! (下有微劇透)
Thumbnail
「把歷史書寫回來」是我們這個世代為了認識自身而產生的最迫切渴望,那些不被看見的環境悲歌、塵封已久的政治檔案和遭人遺忘的卷宗紀錄,正逐步地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以善良包容的心重新建構看待彼此的方式,那麼《國姓爺之夢》就註定是一場美夢。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AQ廣藝誌》並授權同步刊載於琅琅悅讀
Thumbnail
「把歷史書寫回來」是我們這個世代為了認識自身而產生的最迫切渴望,那些不被看見的環境悲歌、塵封已久的政治檔案和遭人遺忘的卷宗紀錄,正逐步地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以善良包容的心重新建構看待彼此的方式,那麼《國姓爺之夢》就註定是一場美夢。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AQ廣藝誌》並授權同步刊載於琅琅悅讀
Thumbnail
近年看的較考究的陸劇,大抵都會以細節來營造歷史沉浸感。
Thumbnail
近年看的較考究的陸劇,大抵都會以細節來營造歷史沉浸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