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子良太郎|在日生活第15年,中日混血家庭的紀錄者
那天是個平常的午後,陽光剛好,不冷不熱。
我陪爸媽去家附近的公園走走,想讓他們活動一下筋骨,也讓他們看看我們平日生活的樣子。
這是爸媽第一次來日本住這麼久——從熊本老家來的岳母本來擔心他們不習慣,但他們倒比誰都適應得快,三天內就學會了垃圾怎麼分類。
公園不遠,是個社區裡的小綠地,三兩棵樹,幾張長椅,兩個秋千——沒什麼特別的。但那天,我們看到了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老人。
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在輕輕蕩秋千
他應該有八十歲左右,瘦瘦的,戴著帽子,穿著整齊的毛衣。輪椅停在秋千前,他靠著雙手慢慢把自己移動上秋千。動作不快,但很穩。接著,他就像孩子一樣,一點一點地用腳推地,讓自己慢慢地晃起來。
沒有看護,也沒有人陪。
他就那樣一個人,曬著太陽,微微搖晃,臉上有種不太容易形容的安靜和平和。
我們三個人站在不遠處,看了大概十來分鐘,沒說話。後來爸轉過頭來對我說了一句話:
「他這樣還能自己出來玩,是福氣啊。」
中國老人一旦身體不好,常常連門都不出了
爸這句話我聽懂了。
在我們家鄉那邊,老人一旦坐了輪椅,基本就等於不能自己出門了。
家裡門前如果有階梯,就得靠人抬;要上街買菜,要去散步,那也都得靠子女或家人陪。
不是沒人願意幫,是整個環境沒有準備好讓老人「自己去做點什麼」。
爸媽以前常說,鄰居家那位腿腳不好的老張大伯,一年到頭也見不到他出門。他年輕時是個活潑人,結果退休後,幾次摔倒之後就完全變了樣——鬱鬱寡歡,越來越沉默。
在日本,老年人的「自由」來得靜悄悄,卻很扎實
在日本生活這麼多年,我慢慢發現,這裡的老人有一種安靜的自由。
坐電車時常會看到獨自出門的奶奶,去超市的爺爺也常是自己拉著購物車走。
政府有補助,社區有巴士,公園設有緩坡,甚至公廁也都有無障礙空間。
不是說日本什麼都好,而是他們似乎真的在「讓老人活得有尊嚴」這件事上,用了不少心思。
我有次問過鄰居阿姨:「你媽媽那麼大年紀,還一個人搭電車去泡溫泉,不擔心嗎?」
她笑說:「她自己會照顧自己,我只要別太干涉就好。」
聽完之後我愣了一下。原來,有時候,不去「照顧」,也是一種成全。
那天回家,爸媽也主動說要自己出門走走了
我們從公園回來的路上,爸媽走得特別慢,但腳步不再只是「散步」,而像是在思考什麼。
吃晚飯的時候,爸突然說:「以後我們自己出去轉轉好了,不用等你休假陪。」
我嘴上說好啊,心裡卻有點酸。
他們以前常說「我們年紀大了,出去還不是麻煩你」,現在卻忽然改口——可能是那位坐輪椅老人的背影,讓他們看見了另外一種老去的方式。
不是退居二線,不是「靠孩子活著」,而是,能做的就自己做,能走的就走,能玩的,就好好玩一會兒。
歲月靜好,是有能力自己去過日子
日本有句話我很喜歡:「自分の足で生きる」(用自己的腳生活)。
有時候不是你想不想自由,而是環境允不允許你自由。
但說到底,哪怕是那一點點「自己推著輪椅走出門,慢慢盪著秋千」的勇氣,也讓人看見了一種美。
爸媽那天說的話我一直記得。他們不是羨慕日本,也不是抱怨自己的人生,而是從那位老人的身上,看見了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我想,這就是歲月靜好的模樣吧。
你有多久沒看到爸媽自己出門散步了?
他們是不是也曾像那位老人一樣,年輕時愛玩、愛動、愛自由?
後來呢?是年紀限制了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