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他們去機場的那天,下著雨。不是傾盆大雨,只是那種會讓你忽然覺得有點涼、需要把外套拉高一點的梅雨小雨。
過安檢之前,母親拉了一下我的手,小聲說:「你們以後老了,還是不要回中國養老了。」
那句話說得極輕,我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但我知道她是認真的。
那90天,他們第一次覺得「自己還是個人」
父母八十多歲了,一輩子生活在一個中部小城市。兩人身體都不算差,平時還能去早市、自己煮飯、下樓遛狗。但我們都知道,年紀上來後,生活的邊界正在一點一點變小。
這次來日本,本來是想換個環境、順便看看孫子,但他們自己沒說,其實心裡也緊張。語言不通、飲食習慣不同、社會制度不熟,這些都讓他們在飛機起飛之前焦慮了好幾個星期。
但意外的是,他們適應得很快。
父親每天早上都去散步,從一開始繞家附近一圈,到後來會慢慢走到公園,看看櫻花掉下來的樣子。他說:「這邊的人看到我都會點頭耶,還有人會說『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我也聽得懂!」
母親則對便利商店和超市愛不釋手,特別是冷藏櫃裡一格格排列整齊的食物,會讓她想起她當年教國中家政課的樣子。她每天都會選一樣「沒吃過的東西」,像是一場小小的冒險。
但最讓他們感到安心的,不是這些風景或食物,而是一種**「人不會被看輕」的感覺**。
老年人的「存在感」這件事,在日本被看見了
母親有一次在公車上沒站穩,車還沒動,司機就轉過頭來問她「大丈夫ですか?」(您還好嗎?),接著就等她站好才發車。她下車的時候說了一聲謝謝,司機鞠了一個躬。
她回來後感嘆地說:「在這裡,連跌倒都有人在乎。」
另一件讓父親印象深刻的事,是有一天他進便利商店時,門邊有個學生主動拉開門。他連忙說「謝謝」,那學生還對他笑了一下。他回來問我:「現在年輕人這麼有禮貌的多嗎?」
我說,這邊的社會訓練是這樣的。不是特別熱情,但會讓人覺得自己有位置。
那種「社會願意為老人讓一點空間」的感覺,是他們過去很少體會到的。
不是說在中國沒有人情,而是很多時候,制度與環境讓老年人很容易感到「被嫌麻煩」「拖累子女」「自己成了別人的負擔」。
他們說,來這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請慢慢來」。
中日之間的差異,藏在很多微小的細節裡
這次他們在日本待了整整90天,生活步調慢了下來。沒有人催他們快走、沒有人對他們的步伐感到不耐;到診所看醫生,不用排一整天,進去之後,醫生會耐心地講解,即使他們一句日文聽不懂,也會用翻譯器說明病情。
母親說:「以前在家裡去醫院,就怕被醫生罵,問你吃不吃藥,怎麼又沒照顧好自己。這裡不會,有問題就處理,沒有情緒。」
父親感嘆:「你媽在這裡吃得多、睡得早、走得動。她說她第一次覺得,老年也可以過得這麼體面。」
那天晚上,我在陽台曬衣服時,聽到他們在客廳聊天。母親說了一句:「我們不是怕死,是怕晚年過得沒尊嚴。」
我愣了一下。
原來他們心裡,也有那麼多沒說出口的恐懼。
他們不是在「貶低中國」,而是在表達一種希望
我知道,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說:「那你爸媽就留在日本養老啊。」
但不是這麼簡單。他們不懂語言、不會辦保險、不習慣這裡的節日,也不可能永遠離開熟悉的鄰里。
他們還是會回去,繼續在那條熟悉的小巷子裡煮粥、養花、跟鄰居打招呼。
可他們說的「不要回去養老」,其實不是對制度的控訴,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擔憂。
他們說:「我們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不計較了。但你們老了以後,希望可以過得輕鬆一點,起碼,不要一直擔心給誰添麻煩。」
這不是一種否定,而是希望下一代的人生,可以不那麼辛苦。
結尾想說的話
那天機場送別之後,我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那句話其實是他們第一次對我的未來說出建議。
不是催婚、不是叫我升遷、不是問我賺多少錢——而是,希望我老的時候能好好地活著。
如果你也有父母在異地生活過,或正在思考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會是什麼模樣,你會怎麼想?
你會想留在哪裡?又或者,你希望你的父母在哪裡老去?
歡迎在下方留言聊聊——
不談國家制度,只談我們最私密、最誠實的生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