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良太郎|住在日本第15年的小市民
這週我做了一件挺「穿越」的事:一天看了兩部風格天差地遠的電影,一部是中國的《南京照相館》,一部是好萊塢的新片《超人2025》。
一個試圖還原歷史的沉重,一個則是離現實很遠的娛樂。 一個讓人皺眉,一個讓人微笑。但真正讓我在意的,是我們到底如何「觀看歷史」這件事。
這不是專業影評,也不是什麼高深評論,只是我這個在日本生活15年的普通人,從日常生活中對電影與歷史的感受。
一、我們為什麼還在拍《南京照相館》?
如果只把《南京照相館》當作一部商業片來看,它其實還可以,有情節,有情緒,也不乏一些令人動容的時刻。
但當它冠上「歷史片」的名號時,它所承擔的就不只是一張電影票的價值,而是對「記憶」與「認識」的責任。
南京大屠殺的存在,毋庸置疑。
數字當然可以學術討論,30萬也好,20萬也罷,重點不是數字,而是事件本身的恐怖與深度。
問題在於,這部片並沒有真的去拍「歷史」。
它拍的是「情緒」——單純地將日軍妖魔化、將中國人絕對化,將複雜歷史簡化為一種情感上的對抗與宣洩。
這樣的做法,讓我想到早年那些抗日神劇:敵人永遠是沒有靈魂的惡魔,我方永遠是英勇不屈的英雄。
但真實世界從不是黑白分明,真正的殘酷,往往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冷血,而非螢幕上的熱血大喊與戲劇性反抗。
我們需要的是對人性與制度的反思,而不是一場場用來煽動情緒的虛構戲。
二、《超人2025》反而讓人舒服?
相比之下,《超人2025》簡單許多:外星人主角、救世主情節、老套但穩妥的劇情結構。
它沒那麼感人,但也沒那麼用力。你可以安心吃著爆米花,看著特效打鬥與幾句哲學台詞,輕鬆結束兩個小時。
但有趣的是,這樣一部「虛構」電影,反而比《照相館》更「真實」。
主角雖然是個外星人,卻有著我們熟悉的猶豫、不安、自省與選擇。 這些情緒,是讓人有共鳴的,是讓人覺得「喔,他也是人」的關鍵。
它沒強迫你流淚,也不塞給你大道理。你哭,是因為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你笑,是因為你放鬆了,而不是被強行感動。
這是創作者的克制,也是對觀眾的尊重。
三、小市民的碎碎念:歷史可以說,不能炒
在日本生活久了,我看過太多對歷史模糊處理的方式。
但我更怕的是,我們為了「反對遺忘」,結果做了「錯誤記憶」的事。
《南京照相館》這樣的電影,或許有善意,但如果它只讓人記住「日本人是畜生」「中國人都是英雄」,那不是教育,那是操弄。
歷史是為了讓我們反思,而不是讓我們製造更多敵人。
四、你喜歡哪一部,其實都沒關係
我不是說《照相館》毫無價值,它有些片段確實讓人動容,像某些小人物的選擇、某些臨終前的靜默。
但動容的前提,不是「中國人」或「悲壯」,而是「人」本身。
同樣地,《超人》不是什麼經典傑作,只是一部還不錯的好萊塢電影。
但它沒騙我,這就夠了。
《照相館》拍的是人類的悲劇,卻沒有讓人感覺人性;
《超人》拍的是宇宙的幻想,卻讓人覺得真誠。
你喜歡哪一部都可以,但看完後,願不願意多想一點?
這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吧。
💬 留個話題
你最近看過哪些讓你覺得「講歷史講得好」的電影?
你對《南京照相館》這類影片的態度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就幫我按個讚、留言吧~
我是金子良太郎,在日本生活第十五年。 還會繼續寫些平凡生活與不平凡世界之間的感受, 希望你願意點個追蹤,我們下次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