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的投資核心在於尋找「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並堅持長期持有優質企業。他早期的投資策略受到其老師班傑明·格雷厄姆的影響,奉行「菸屁股理論」,即尋找被低估但仍有價值的股票,以最低成本獲利。
然而,在與查理·蒙格合作後,巴菲特的投資策略發生了轉變。蒙格提出,與其以低價買爛公司的股票,不如高價買入被低估的好公司的股票,並長期持有。巴菲特採納了蒙格的觀點,並認為「我們的目標是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優質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買進平庸的公司」。他強調,股價高低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公司是否優秀,價格是否合理。
-所謂的「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巴菲特投資的原則是尋找那些無論經濟好壞、戰爭與否,人們都持續需要或使用的商品和服務。例如,「箭牌口香糖」、「可口可樂」和「華盛頓郵報」都是他從小接觸且後來投資的產品。
他強調,這與99%的投資人不同,因為多數人關注不確定性,而他則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投資者成功的兩種關鍵能力
- 判斷優秀企業的能力: 投資者需要先確定這是一家有未來的好公司,再考慮買入時機,而非盲目跟隨市場熱點。
- 將思考行為與市場情緒隔離的能力: 股票市場反映的是投資人的情緒而非經濟基本面。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具備將自身判斷與短期市場情緒隔離的能力,這需要理性與感性的結合。
-「護城河」理論 (Moat Theory)
巴菲特在1993年首次提出「護城河」概念,用來描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認為,具備強大「護城河」的企業應具備以下關鍵要素:
- 足夠的市場佔有率
- 超越競爭對手的品牌勢能
- 不斷迭代的產品特質
- 無所不在的分銷通路
這些要素共同賦予企業「定價權能力」,即在不影響銷量的前提下,微調產品價格,從而成為該行業的「王者」。
-對「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的理解
巴菲特指出,這句話並非普遍真理,它只適用於仍處於持續成長或旋轉式發展的行業或國家。
巴菲特並非「神」,他長期拒絕投資網路公司(如微軟、亞馬遜、特斯拉),因為他只投資「確定性」,而矽谷的特色是「不確定性」。
然而,他後來投資了蘋果公司,因為他認為2016年的蘋果已是一家「具有確定性的企業」。這顯示即使是他在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也依然遵循了尋找「確定性」的原則。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
巴菲特的人生哲學體現在其早慧的商業天賦、對「確定性」的追求以及對「卵巢樂透」的認識。
-小時候的商業天份
他從5歲開始倒賣口香糖,6歲賣可口可樂,13歲送報紙,並且懂得批發零售的差異,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商業頭腦和規劃能力,甚至在13歲時就能賺取相當於當時白領的月薪。
-「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作為生活準則
他早期賣過的口香糖、可口可樂和華盛頓郵報後來都成為他投資的對象,這並非浪漫情結,而是因為這些產品代表著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人們始終需要的「確定性」。這種從紛繁複雜中掌握本質的思維方式,貫穿了他的投資乃至人生決策。
-「卵巢樂透」概念
巴菲特提出這個概念,指出一個人出生在哪一年、哪個國家,可能極大地決定了其未來的可能性。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因為他的一生貫穿了美國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體現了他對個人成就中運氣成分的認可和一種宏觀的、歷史視角的人生觀。
-長期主義的實踐者
他的整個投資生涯就是「滾雪球」的人生寫照,透過複利實現半個世紀的持續成長。這不僅是投資策略,更是他堅持不懈、放眼長遠的人生態度。
-持續學習與與時俱進
即使93歲高齡,仍能發表長時間的演講,展現其思維活躍且不斷與時俱進。他對過去投資盲點(如互聯網)的自我反思,也體現了他不斷學習和調整的開放心態。
■如何成為長期主義者
巴菲特在他的傳記《滾雪球》中闡釋了「人生就像滾雪球」的哲學,並總結了成為長期主義者的三個要素。
-「人生就像滾雪球」的核心要素
- 找到一條夠長的雪坡: 這意味著要尋找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機會或領域。
- 找到夠濕的雪: 這代表需要有足夠成長潛力的資產或事業,以便「雪球」能持續滾大。
-長期主義的三個要素
- 專注一業: 將所有的心力投入到一個產業或領域中,心無旁騖,才能比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 與時俱進: 任何產業都面臨週期性變革。長期主義者需要在一個行業中深耕的同時,不斷適應週期變化,甚至卸掉過去成功的模式和理念,以避免被時代淘汰。
- 活得夠久: 這是成為長期主義者最重要的前提。只有壽命足夠長,才能有機會經歷多個週期,並在其中勝出,實現真正的長期增長。

華倫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