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的落日:擘劃RE100智慧電力系統取代核能發電的路徑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9 分鐘

執行摘要

各位關心台灣未來的鄉親,大家好。這份報告,我想清楚地告訴大家一個我們無法迴避的趨勢:一個由再生能源、智慧電網和國際現實共同交織的未來,已經注定要淘汰核能發電。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於七個關鍵支柱的理性分析。我會逐一拆解,證明這條路不僅是環保的理想,更是經濟、技術和國家安全的唯一選擇

為求論述精確,本報告所稱之「核電歸零」,定義為全球核能發電量佔比低於2%。

首先,我們必須看清經濟的現實。中國,憑藉其巨大的工業實力,已經成為全球再生能源市場的「降價引擎」它把太陽能、風力發電和儲能電池的價格,壓到了歷史新低,創造了一個核電在成本上根本玩不下去的賽局 。其次,技術的浪潮正從根本上改變遊戲規則。美國全力推動的次世代地熱發電(AGS/NG-EGS)正在打破核能作為唯一可靠、全天候無碳基載電力的謊話 。這些新技術不只成本降得快,更有潛力成為全世界每個國家都能自給自足的本土能源。  

第三,超級電網(Super Grid)的發展,利用高效率的高壓直流(HVDC)輸電技術,讓我們能經濟地整合、平衡大範圍且不穩定的再生能源,這大大削弱了我們對核電廠這種大型、單點發電設施的依賴 。第四,RE100智慧電力系統的核心精神——「分散」與「強韌」——完全契合當代國家安全的戰略思維。一個由成千上萬個分散式再生能源節點組成的電網,抵抗天災、實體攻擊或網路戰爭的能力,遠遠超過只靠那幾座大型核電廠的傳統系統。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都把能源轉型,當成強化國安的關鍵國策 。

第五和第六點,直接戳到核能最致命的要害。核燃料的供應,始終掌握在少數國家手裡,甚至包括俄羅斯和中國這些我們潛在的對手。這讓核電的本質,始終是一種「進口能源」,跟我們追求能源自主的目標背道而馳 。反觀「AGS無處不在」(AGS Everywhere)的趨勢,預告了地熱將成為每個國家都能自己開採的「國產能源」,這才是真正的能源主權 。  

最後,綜合以上所有分析,我的結論很清楚:人類的未來,根本不需要核電。一個由低成本再生能源、強韌的儲能系統、智慧化的電網,以及隨處可得的地熱基載電力所構成的新系統,無論在成本、安全還是永續性上,都全面超越了傳統的核能路線。我預測,這場淘汰賽將分階段進行:2040年前,新建核電廠會因為太貴而蓋不下去;2060年前,現有的核電廠將因為其高昂的營運成本和地緣政治風險,被我們視為戰略上的包袱;最終在2080年前,被更優越的RE100系統全面取代。

第一章:經濟的必然——中國對全球再生能源的通縮效應

能源轉型的路怎麼走,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在商言商,經濟效益決定一切。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工業巨輪已經成了全球再生能源市場一股無法抵擋的降價海嘯,徹底改寫了能源技術的成本結構,也讓傳統上燒錢如流水的核能發電,在經濟上越來越站不住腳。這股「三重通縮」的威力,同時衝擊發電、儲能和電網智慧化三個層面,為再生能源取代核能,打下了最堅實的經濟基礎。

1.1 中國風光發電的絕對成本優勢

中國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製造領域的霸主地位,已經把發電成本壓到全球最低,並像潮水一樣向全世界輸出便宜的綠電。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數據,2024年中國大型太陽能光電的均化發電成本(LCOE)已經來到驚人的每度電0.033美元(約0.99元新台幣),遠低於全球平均的0.043美元和美國的0.070美元 。同樣地,中國的陸域風電成本,也比全球基準價(每度電0.038美元)便宜了將近四分之一 。  

各位要明白,這不是短期的市場波動,而是結構性的改變。背後是龐大的生產規模、高度整合的供應鏈,以及殺到見骨的國內市場競爭所共同造成的結果 。光是2024年,中國就新增了創紀錄的278 GW太陽能裝置,是兩年前的三倍,風光總裝置容量更是提前六年達成了2030年的目標 。這種恐怖的擴張速度,保證了成本只會一路下滑。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就算有關稅壁壘,全球風光發電的LCOE在未來十年還是會繼續探底,預計到2035年會再下降26%到31% 。這不斷拉大的成本差距,就是核能經濟性被一步步侵蝕的根本原因。  

1.2 電池儲能革命:用低成本解決間歇性問題

再生能源最常被詬病的就是不穩定、看天吃飯。但是,由中國主導的電池儲能技術革命,正以我們意想不到的速度解決這個老問題。2024年,全球四小時電池儲能系統的基準成本直接砍了三分之一,降到每兆瓦時(MWh)104美元,預計2025年就會正式跌破100美元大關,也就是每度電的儲存成本將低於3元新台幣 。這波降價潮的火車頭,就是中國產能大到滿出來的磷酸鐵鋰(LFP)電池。預計到2025年第二季,中國國內電池芯的資本成本,預計將下探到每度(kWh)38.8美元的驚人水平 。甚至在2024年12月,中國一個大型儲能系統的標案中,其平均資本成本(不含工程採購施工)已經低到每度66美元 。  

成本降得這麼快,讓「太陽能/風能 + 儲能」這個組合,變成了一個可以隨時調度的電力資產,可以直接在電力市場上跟傳統的基載電廠和尖峰電廠一較高下。中國更計劃在2025年前安裝超過30 GW的儲能系統,這無疑會進一步把全球儲能的價格打到更低的水平 。  

1.3 構網型技術:智慧電網的大腦

一個高比例再生能源的電網要穩定,就不能再依賴核電廠或燃煤電廠這種傳統大型發電機組提供的「轉動慣量」。構網型逆變器(Grid-Forming Inverter)技術,就是擺脫這種依賴的關鍵。這種逆變器能自己建立電網的電壓和頻率,而不是被動地跟著電網走,等於是為電網注入了穩定劑 。  

可以說,構網型逆變器就是RE100智慧電網的「大腦」。全球這個市場正以超過9%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擴大,而由中國主導的亞太地區就佔了57%的市場 。中國在這個領域的領先,代表這項關鍵的智慧化技術,正跟著它的風光發電和電池儲能一起擴張、一起降價。例如,新疆喀什地區一個預計2025年7月投運的2000 MWh儲能案,就採用了250 MW的構網型逆變器 。  

這種經濟和技術的連動發展,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自我強化的產業體系。中國正同時把(1)發電成本、(2)儲能成本和(3)電網智慧化成本,全部壓到最低。這股「三重通縮」的巨大力量,對成本只會漲、不會跌的核能發電,形成了全方位的經濟絞殺。任何想把未來能源策略賭在核能上的國家,都等於是跟一個技術創新更快、成本下降更猛、系統整合更強的龐大產業體系對著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一場贏不了的賭局。

就算美國用關稅壁壘來保護自家產業,例如對中國儲能系統課重稅,短期內可能讓成本漲個30% ,但這也扭轉不了大趨勢。就像BNEF分析師說的:「成本下降的趨勢太強了,沒有人能擋得住它」。對我們台灣這種技術輸入的經濟體來說,長期的戰略選擇,必然是順應全球主流的成本趨勢,而不是為了政治上的偏好,去選擇一個沒有經濟競爭力的昂貴選項。經濟的現實,最終會戰勝短期的政治算計。  


第二章:技術的前沿——次世代地熱作為穩定無碳的基載競爭者

長久以來,擁核人士最核心的論點,就是核能可以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穩定又無碳的基載電力。然而,這個獨門生意,現在正受到來自地底深處的革命性挑戰。次世代地熱發電的快速發展,正在宣告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一個乾淨、可靠、而且價格有競爭力的基載電力,再也不是核能的專利。

2.1 新典範:一條務實且低風險的發展路徑

傳統地熱發電受限於地理條件,必須尋找同時具備熱源、流體與岩石滲透性三大要素的天然地熱儲層,使其成為一種利基型能源 。而傳統的第一代增強型地熱系統(EGS)雖試圖克服此限制,但其高風險的特性使其難以大規模推廣。因此,一個更務實、更低風險的發展路徑應運而生,其順序如下:  

  1. 首先,發展水熱型地熱(CGS & Deep CGS):這是最成熟、風險最低的技術。我們應優先開發傳統的淺層水熱型地熱(Conventional Geothermal Systems, CGS),並逐步探索深層水熱資源(Deep CGS),穩固我們的技術與經驗基礎。
  2. 其次,推動先進地熱系統(AGS):在水熱型基礎上,大力推動被稱為「先進地熱系統」(AGS)或「閉迴路地熱系統」(Closed-Loop Geothermal Systems)的技術。這類系統的設計從根本上消除了傳統EGS的核心風險。AGS如同一個深埋地下的巨大散熱器,工作流體在完全封閉的管路中循環,只透過「傳導」方式從周圍的熱岩中取熱,而完全不與地層中的岩石或流體直接接觸 。此領域的代表性公司,正以不同的技術路徑,加速AGS的商業化。加拿大的  
    Eavor Technologies公司,其Eavor-Loop™技術就像一個巨大的地下散熱器,在完全封閉的管路中循環工作流體,不需水力壓裂,也無地震風險 。美國的  
    GreenFire Energy公司,其GreenLoop™技術則專注於利用井下熱交換器,並已在加州Coso地熱場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的閉迴路實地驗證 。另一家新創公司  
    XGS Energy則開發了獨特的「熱觸及增強」(Thermal Reach Enhancement)專利技術,透過在井周注入高導熱性材料來提升換熱效率,同樣無需壓裂或消耗地下水 。此設計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完全不需要透過水力壓裂(Fracking)來創造或增強儲集層的滲透性。正因如此,AGS的誘導地震風險被降至「顯著降低」甚至「接近零」的水平 。這不僅使其成為最容易被社會接受的方案,也為台灣地熱的大規模、快速部署,奠定了最穩固的零風險基石。  
  3. 最後,引進次世代增強型地熱系統(NG-EGS):當技術與風險管理協議都成熟後,我們才應引進以美國Fervo Energy和Sage Geosystems為代表的「新世代增強型地熱系統」(NG-EGS)技術。這些技術雖仍利用流體刺激來開發儲集層,但其核心理念已從單純的「增強滲透性」進化為「精準控制與風險管理」。
    • Fervo Energy模式:Fervo公司借鑒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先進技術,採用水平鑽井和分佈式光纖感測,對地下裂隙的形成進行前所未有的精確實時監控 。更關鍵的是,Fervo已在商業化專案中成功實施了美國能源部(DOE)指導的「誘導地震緩解協議」(ISMP),透過嚴格的「交通號誌燈系統」(Traffic Light Protocol),在地震活動達到預警門檻時(例如芮氏規模2.0),便主動調整或暫停作業,從而成功地將地震風險控制在無感的範圍內,並順利完成專案。這證明了,只要管理得當,誘導地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  
    • Sage Geosystems模式:Sage公司則開發了獨特的「壓力地熱」(Pressure Geothermal)技術,採用類似「呼吸」的「一吞一吐」(huff-and-puff)循環方式對地下裂隙進行操作,同時兼具發電與儲能功能 。該公司同樣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在測試場域周邊設置了地震監測網絡,並將數據上傳至公開平台,其測試迄今未引發任何可感知的地震事件。  

這條從CGS到AGS,再到NG-EGS的發展路徑,讓我們能循序漸進地解鎖地熱潛力,同時將社會與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

2.2 劇烈的成本下降路徑

跟成本只會漲、充滿不確定性的核能計畫相比,次世代地熱正走在一條類似頁岩氣革命那樣、陡峭且可以預測的成本下降曲線上。美國能源部(DOE)已經把次世代地熱列為國家級戰略,發布了一系列《商業化躍升路徑》報告,這代表了強力的政策支持和明確的成本目標 。  

  • 目標與現況:美國能源部的宏大目標,是在2035年前,把EGS的均化發電成本(LCOE)降到每兆瓦時(MWh)45美元,也就是每度電只要1.35元新台幣 。  
  • 當前成本:就算在發展初期,它的成本已經很有競爭力。一個首例(first-of-a-kind)的EGS計畫,在算進美國的投資稅收抵免後,LCOE已經可以達到每兆瓦時88美元,約每度電2.64元新台幣 。  
  • 成本下降實證:Fervo Energy在最新的計畫中,已經把單口井的鑽探成本從940萬美元(約2.82億新台幣)大砍到480萬美元(約1.44億新台幣)。從整個產業來看,EGS的單位千瓦(kW)資本支出,已經從2020年的約28,000美元,降到2025年預計的7,000美元,並朝著2035年3,700美元的目標邁進 。  
  • AGS的成本潛力:Sage Geosystems預計,他們的壓力地熱技術如果跟太陽能結合,提供24小時電力,其混合LCOE可以達到每兆瓦時60到70美元,也就是每度電1.8到2.1元新台幣,這跟「太陽能+電池」的成本差不多,但提供了更穩定的基載特性 。  

這條清晰的成本下降路徑,讓次世代地熱不只成為汰換老舊核電廠的可靠選項,更是在新建穩定電源的競賽中,一個比核能更有經濟吸引力的選擇。

2.3 驅動次世代地熱崛起的催化劑

次世代地熱的快速崛起,不只是技術突破的結果,背後還有強大的產業和市場推手。

首先,地熱已經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轉型之橋」。EGS和AGS需要的核心技術,像是深層鑽井儲層管理水力壓裂等,正好就是油氣產業的看家本領 。Fervo Energy的報告就指出,他們的地熱計畫超過90%的現場人力都來自化石燃料產業 。這種技術和人力的無縫接軌,創造了一條強而有力的政治和經濟路徑。它讓能源轉型不再是消滅一個戰略性產業,而是為它提供一個全新的高成長市場。這種產業轉型的內在邏輯,為地熱技術的發展消除了巨大的政治阻力,這是供應鏈和勞動力結構完全不同的核能產業所沒有的優勢。  

其次,人工智慧(AI)的爆發性成長,正成為地熱發展的強大催化劑。AI資料中心需要大量、穩定、而且全天候的乾淨電力,這正是間歇性的再生能源自己難以滿足的 。在這場電力需求的競賽中,核能也被視為一個選項 ,但次世代地熱展現出更優越的特性。相較於要蓋十幾年、規模龐大的核電廠,地熱計畫佔地面積更小、可以依需求增加井數來彈性擴充、部署速度更快,甚至像Sage Geosystems的技術還能提供直接冷卻的附加價值 。Meta這些科技巨頭已經開始跟地熱公司簽訂購電合約了 。AI驅動的電力需求,將會加速最經濟、最靈活的潔淨穩定電源商業化。在這場競賽中,次世代地熱憑藉其快速下降的成本和高度的擴展性,顯然比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或傳統大型核電廠處於更有利的位置,這將進一步邊緣化核能的角色。  


第三章:系統的整合者——超級電網能源市場的經濟學

一個高比例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成敗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有效、經濟地整合與平衡那些地理上分散、本質上又不穩定的發電資源。超級電網(Super Grid)並不是什麼遙遠的科幻概念,而是一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它不只是傳輸電力的「電線」,更是打造一個龐大、流動且高效的潔淨能源市場的「高速公路」,從而大幅降低我們能源轉型的總體系統成本。

3.1 高壓直流輸電(HVDC):大陸級電力流動的賦能技術

超級電網的核心,就是採用高壓直流輸電(HVDC)技術的廣域輸電網絡 。跟傳統的交流電(AC)系統比起來,HVDC在長距離輸電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最新的HVDC技術,能量損耗率每1,000公里只有1.6% 。這麼低的損耗,讓我們可以把偏遠地區(例如中國新疆的沙漠或美國中西部的廣大平原)豐富且極其便宜的太陽能與風能資源,高效率地送到幾千公里外的城市用電中心。  

更重要的是,HVDC技術可以連接不同步的交流電網,這代表它可以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電網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規模空前的大陸級電力市場。這種地理上的多樣性,是應對再生能源間歇性最有效的策略:當一個地方太陽下山時,另一個地方可能正颳著大風。透過超級電網的調度,可以平滑各地的發電波動,確保整個系統供電穩定,從而大大減少對昂貴的本地備用容量(如電池儲能或天然氣電廠)的需求。

3.2 超級電網輸電成本分析(新台幣/每度電)

為了具體評估超級電網的經濟性,我們必須把它龐大的建設成本,換算成大家容易理解的單位電力傳輸成本。以下這個模型,就是用來估算一個代表性HVDC計畫的輸電成本,並換算成我們台灣人熟悉的新台幣/度(NTD/kWh)單位。

一個關鍵的業界數據顯示,把風力發電透過HVDC線路輸送750英里(約1,200公里)的「全包成本」大約是每度電2美分(約0.6元新台幣)。這為我們的成本分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現實基礎。  

為了更詳細的分析,我們建立一個代表性專案模型:

raw-image

註:這只是模型估算,實際成本會因地點、地形、勞動成本等因素而異。但這個數量級的成本,已經顯示出其經濟上的可行性。

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到,即使考慮了龐大的初期投資和持續的維運費用,將電力進行長距離傳輸的均化成本大約是每度電1.95元新台幣。這個價格雖然高於前面提到的2美分(約0.6元新台幣)基準,但那個基準可能沒有完全涵蓋所有生命週期成本,或是基於更優惠的融資條件。即便我們用比較保守的估算,這個成本在整個電力系統中仍然是可控且有競爭力的。當它可以讓一個地區用上比本地發電便宜1-2元新台幣的遠方再生能源時,這筆投資就是非常划算的。

3.3 降低總體系統成本

批評者常常說,當再生能源佔比提高時,為了應對不穩定性,需要額外投資備用容量、升級輸配電網等等,從而推高了總體系統成本 。這種觀點忽略了超級電網作為「成本緩解者」的核心作用。  

超級電網透過創造一個更大、更多元、流動性更強的能源市場,從根本上改變了供需平衡的邏輯。它讓每個區域不再需要為自己的極端情況(例如,連續幾天沒風沒光)準備100%的備用容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透過跨區域的電力交易來解決短期的電力缺口或過剩 。這種「共享備用容量」的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整個系統所需的總備用投資,從而有效地控制了高比例再生能源系統的總體成本。歷史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例如美國的太平洋電網互聯(Pacific Intertie)計畫建成後,透過引進更便宜的水力發電,為洛杉磯的消費者每天節省了約60萬美元(約1800萬新台幣)。  

對我們台灣來說,超級電網的戰略意義,遠不止是電網穩定而已。投資或參與一個區域性的超級電網,意味著我們取得了從整個區域(例如,菲律賓的太陽能、地熱)獲取最低成本再生能源的權利。這將能源安全從一個純粹的國內議題,轉變為一個區域性的貿易與經濟機遇——這是一個傳統、孤立的核能發電模式,所無法提供的戰略格局。


第四章:安全的紅利——分散式RE100系統如何增強國家韌性

能源政策的選擇,不只是經濟和環境的考量,更是一項攸關國家存亡的根本安全戰略。在今天這種地緣政治緊張、非傳統威脅越來越多的背景下,一個基於RE100理念的分散式智慧電力系統,跟傳統的集中式核電系統比起來,能提供無可比擬的國家安全紅利。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從追求單一的「能源獨立」,進化到更高層次的「能源韌性」(Energy Resilience)。

4.1 集中式電網的脆弱性

傳統的電力系統,不管用什麼燃料,本質上都是集中式的。它靠著少數幾座大型發電廠(像是核電廠或大型火力電廠),透過長距離、高壓的輸電網把電送到各地。這種架構天生就很脆弱,是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 。  

這些大型發電廠,就是典型的「單點故障」(single points of failure)資產。一旦被敵方精準打擊、被複雜的網路攻擊,或是被颱風、地震這種極端天災破壞,就可能造成大範圍、長時間的停電,讓整個社會運作和軍事指揮陷入癱瘓。對我們台灣來說,地緣政治處境如此敏感,又容易受天災影響,把國家的電力命脈綁在少數幾個高價值的目標上,無疑是巨大的戰略風險。

4.2 透過分散化實現韌性

RE100智慧電力系統的設計理念,從根本上顛覆了這種集中式的脆弱結構。它透過部署大量的分散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DERs),像是屋頂太陽能、社區儲能、微電網(microgrids)等等,打造出一個更強韌、更「防彈」的電力系統 。  

它的韌性體現在幾個關鍵地方:

  • 風險分散:系統不再依賴單一或少數幾個發電點。當電網有成千上萬個微小的發電和儲能節點時,對任何一個節點的攻擊或破壞,影響都會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不會引發系統性的連鎖崩潰 。  
  • 孤島運行能力:微電網是這個架構的核心。當主電網出問題或被攻擊時,一個區域性的微電網可以自動跟主網斷開,進入「孤島運行」(island mode)模式。這讓醫院、軍事基地、通訊中心、政府指揮所這些關鍵設施,可以靠自己的發電和儲能系統繼續運作,確保核心社會功能不中斷 。  
  • 能源供應安全:一個完全由本土再生能源驅動的系統,徹底擺脫了對動盪的全球燃料市場和潛在敵對國家供應鏈的依賴。這不只消除了燃料價格波動的經濟風險,更根除了因為燃料被切斷而導致的國家安全威脅 。  

全球像蘋果、谷歌、微軟這些龍頭企業推動的RE100倡議,正從市場端強力加速這個分散化的進程。為了確保它們全球資料中心這些關鍵基礎設施的營運不中斷,這些企業正在全球範圍內自建或採購由再生能源驅動的韌性電力系統 。這種由民間主導、追求營運韌性的趨勢,跟國家安全的戰略目標不謀而合,共同推動著電力系統的去中心化變革。  

4.3 與現代國家安全戰略的契合

現代國家安全戰略的眼光,早已超越了傳統的軍事對抗。美國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都明確把氣候變遷和能源韌性列為核心安全挑戰 。政策的方向正在轉向支持建立安全、可靠的本土潔淨能源供應鏈,以避免在新能源領域,又製造出對潛在競爭對手(如中國)的新依賴 。  

這個戰略思維的轉變,為能源政策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它意味著,一個理想的能源系統必須具備兩個特點:第一,它的物理結構是分散且強韌的;第二,它的燃料來源是本土且自主的。分散式再生能源完美地滿足了這兩個條件。

相比之下,核能發電的特性就跟這個戰略背道而馳。它不只是高度集中的實體資產,它的燃料供應鏈更是依賴進口,這讓它在現代國家安全韌性的評估框架下,成為一個高風險的選項。從「能源獨立」到「能源韌性」的思維演進,是理解為什麼分散式再生能源系統在戰略上優於集中式核電系統的關鍵。前者旨在建立一個能夠承受衝擊並快速恢復的強健系統,而後者則試圖保護一個本身就極其脆弱的系統。對於任何一個把國家生存與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決策者來說,選擇是顯而易見的。


第五章:地緣政治的負債——核能集中且備受爭議的供應鏈

在追求能源安全的路上,任何形式的進口依賴,都是一種潛在的戰略負債。核能發電,雖然常常被包裝成一種本土電力,但它的命脈——核燃料循環——卻深深依賴一個高度集中、地緣政治風險極高的全球供應鏈。這種依賴性不只沒讓我們實現真正的能源自主,反而把國家的能源安全,交到少數幾個、甚至包括潛在敵對國家的手上,這是一項沉重的地緣政治負債。

5.1 供應鏈的瓶頸:高度集中的全球版圖

核燃料的生產過程,從挖鈾礦到做成燃料棒,每一個環節都被少數國家或企業壟斷,形成了好幾個關鍵的「瓶頸」。

raw-image

上表清楚地揭示了一個讓人不安的現實:在核燃料供應鏈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存在著對少數幾個國家的深度依賴。特別是在濃縮這個環節,俄羅斯近乎壟斷的地位,讓它成為全球核電產業的「中央銀行」。舉例來說,美國在2023年,仍有高達27%的濃縮鈾服務需要從俄羅斯進口 。對於任何一個把俄羅斯或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國家來說,把自己的電力命脈建立在這樣一個脆弱的供應鏈上,無疑是極其危險的。  

5.2 核子供應鏈的武器化

這種供應鏈的依賴,不只是單純的商業關係,而是國家之間權力鬥爭的工具。歷史和現實已經多次證明,能源供應可以被「武器化」,用來達成政治目的。

  • 俄羅斯的先例:俄羅斯有著利用天然氣供應來威脅歐洲國家的明確紀錄 。它在核燃料領域的主導地位,給了它同樣、甚至更強大的地緣政治籌碼。  
  • 制裁的困境: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西方國家雖然對俄羅斯實施了廣泛制裁,但在核燃料領域卻綁手綁腳。正是因為對俄羅斯濃縮鈾的深度依賴,讓美國等國難以對俄羅斯的國營核能公司Rosatom實施徹底制裁,這削弱了西方整體戰略的有效性 。  
  • 針鋒相對的報復:當美國最終立法禁止進口俄羅斯鈾礦後,莫斯科馬上宣布將採取「針鋒相對」的出口限制措施 。這再次證明,俄羅斯不只有能力,更有意願把核燃料供應當作報復工具,隨時可能切斷供應。  
  • 中國的潛在威脅:中國在稀土等其他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已經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清晰的預演:一旦它在核燃料循環的某個環節,取得了類似俄羅斯的壟斷地位,它將毫不猶豫地利用這種優勢來服務其地緣政治目標 。  

5.3 揮之不去的核擴散風險

核能另一個根本性的地緣政治負債,是它跟核武器之間無法切割的技術關聯。用來發電的低濃縮鈾(LEU)和用來製造核彈的高濃縮鈾(HEU),它們的生產技術本質上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濃縮的程度 。這意味著,任何有鈾濃縮能力的國家,都潛在地跨過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門檻。  

儘管有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監督體系,但全球核電的擴張,特別是向那些政治不穩定、缺乏核安保經驗的「核能新手」國家擴散,無可避免地會增加核材料與技術被轉用於軍事目的的風險。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雖然在設計上可能更安全,但並沒有改變這個「軍民兩用」的根本屬性,甚至可能因為部署更分散,而讓監督工作變得更加複雜 。  

總結來說,選擇核能並不是得到能源自主,而是掉進了一個「依賴陷阱」。一座核電廠的運營壽命長達40到80年,這意味著國家將在未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持續地依賴一個由潛在對手所控制的、不穩定的外國供應鏈。對我們台灣來說,投資新建核電廠或延役,無異於自願將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命脈,長期交到外國勢力手中。這跟我們強化國家安全與主權的根本目標,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第六章:資源的革命——「AGS無處不在」典範與真正的能源主權

能源的終極理想,是每個國家都能利用自己境內的資源,實現完全的能源自主,從而擺脫因為能源進口而引發的地緣政治糾葛和經濟波動。長久以來,這個理想似乎遙不可及。然而,次世代地熱技術的突破,特別是「先進地熱系統無處不在」(AGS Everywhere)這個新典範的出現,正將這個理想變為可實現的未來。它預示著一場深刻的資源革命,將能源主權的定義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6.1 地質學的基礎:我們腳下的無盡熱量

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熱核反應爐。從地心到地表,熱量不斷地流動,使得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增加而升高。這個被稱為「地溫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全球平均每深入一公里,溫度會上升10至50°C 。這股巨大的熱能,主要來自地球形成時遺留的餘熱以及地殼與地幔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 。  

這意味著,能源的「資源」——熱量——實際上是無處不在的,它就蘊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腳下。過去的挑戰不在於資源的有無,而在於如何經濟、有效地「獲取」這些熱量。傳統地熱發電之所以稀少,是因為它需要尋找極少數地質條件絕佳的地點,那裡不僅有高溫岩體,還恰好有天然的流體(水)和高滲透性的岩層,三者缺一不可 。  

6.2 解鎖通用資源:EGS與AGS的突破

次世代增強型地熱系統(NG-EGS)與先進地熱系統(AGS)的革命性之處,就在於它們用「工程技術」取代了「地質運氣」,從而解鎖了這項普遍存在的資源。

正如前文所述,NG-EGS與AGS的核心,是在任何有足夠溫度的乾熱岩體中,透過鑽井、創造裂隙、注入流體等工程手段,人為地製造出一個高效的地下熱交換系統 。這項突破的深遠意義在於,它將地熱發電的潛力從少數幾個火山活躍地帶(如環太平洋火山帶)解放出來,擴展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大陸地殼。  

「AGS無處不在」或「能源無處不在」(Energy Anywhere)的概念,正是基於這一邏輯:只要鑽得足夠深,就能在任何地方獲取到足以進行商業化發電的溫度 。地熱,從此由一種「地理限制性」資源,轉變為一種「普遍可及性」資源。  

6.3 能源主權的終極形式

次世代地熱所帶來的能源主權,是其他所有能源形式都無法比擬的。我們可以進行一個清晰的對比:

  • 化石燃料與核能:其本質是開採和運輸一種物理商品(煤、石油、天然氣、鈾)。資源的地理分佈極不均勻,導致了全球性的進口依賴、供應鏈風險與地緣政治衝突。
  • 傳統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雖然利用的是本土資源,但其潛力受到地理位置(日照時數、風場條件)與氣候的嚴格限制。對於土地面積有限或氣候條件不佳的國家,其發展潛力存在上限。
  • 次世代地熱:它所利用的資源——地底的熱量——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土資源,並且普遍存在於每一個國家的領土之下。它提供了一種終極形式的能源主權:一種24/7全天候、穩定可靠、潔淨無碳的電力,其來源完全在自己國家的掌控之內,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全球市場波動或國際運輸線路的影響。

6.4 重新定義「自然資源」

「AGS無處不在」的趨勢,標誌著我們對「能源資源」定義的根本性轉變。歷史上,能源資源是一種需要被「尋找和開採」的物理商品。第一波再生能源革命,將其轉變為對太陽、風等自然「流動」的捕獲。而次世代地熱則代表了第三波革命:利用先進技術,從一種普遍存在的物理「狀態」(地底高溫),「創造」出一個可用的能源系統(地下熱交換器)

這一轉變的戰略意涵極其深遠。它意味著,未來的國家能源安全,將越來越少地取決於對領土或運輸航道的控制,而越來越多地取決於對尖端科技的掌握。對於像台灣這樣一個技術先進的經濟體而言,這恰恰是發揮自身優勢的領域。長期的國家能源戰略,應當是大力投資並掌握那些能夠解鎖本土普遍性資源的技術,而不是試圖在動盪不安的全球市場中,去確保那些日漸脆弱的、依賴外國的供應鏈。次世代地熱,正是通往這條真正能源主權之路的關鍵。


第七章:綜合與展望——擘劃後核能時代的能源未來路徑

綜合前面六章的分析,一個清晰的未來能源樣貌已經浮現。經濟的驅動力、技術的突破,以及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正匯流成一股強大的歷史趨勢,將全球能源系統推向一個由再生能源主導的、後核能的新時代。本章將整合所有論點,勾勒出這個新型能源系統的樣貌,戳破關於核能的傳統迷思,並提出一個汰除核能的具體時間路徑圖。

7.1 協同運作的RE100智慧系統

未來的能源系統將是一個高度整合、智慧化的有機體,而不是各種發電技術的簡單拼湊。它的核心組成部分會像一個團隊一樣協同運作,以達到成本、可靠度和韌性的最佳平衡:

  • 主體能源:由成本最低的大型太陽能和陸域風電提供大部分的電力。它們是整個系統的經濟基石,讓大家用得起電 。  
  • 穩定與可靠性:由兩種關鍵技術共同扛起。第一是24小時全年無休的次世代地熱發電,它提供了傳統基載電力該有的穩定性,卻沒有核能的燃料依賴和核廢料問題 。第二是廣泛部署的分散式、具備構網型能力的電池儲能系統,它能以毫秒級的速度反應電網波動,平滑再生能源的輸出,並提供關鍵的電網穩定服務 。  
  • 平衡與市場效率:透過區域性的高壓直流(HVDC)超級電網來實現。這個大陸級的能源市場能夠連接地理上分散的發電和用電中心,透過跨區交易來平衡各地的電力供需,從而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率,並將整個系統的備用容量需求降到最低 。  
  • 韌性與安全:根植於其分散式的物理架構。由無數微電網和分散式能源節點構成的網絡,從根本上消除了集中式系統的單點故障風險。同時,完全依賴本土資源的特性,讓我們徹底實現能源主權,擺脫地緣政治的枷鎖 。  

7.2 駁斥核能的反方論述:SMR與可靠性神話

儘管面臨這麼多挑戰,擁核人士還是拿著兩大論點不放:核能無可比擬的可靠性,以及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帶來的希望。然而,只要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兩個論點都站不住腳。

  • 關於可靠性:核電廠的容量因子的確很高(超過92%),代表它大部分時間都能全力發電 。但是,單一機組的可靠,不等於整個電力系統的強韌。一個高度依賴少數幾座大型核電機組的系統,風險是高度集中的。只要其中一座機組出問題(不管是計畫中的大修還是意外故障),對整個電網的衝擊將是巨大的。相比之下,RE100智慧電力系統是用「打群架」的方式來實現系統級的可靠性。地熱提供穩定的基載,而大量的風光發電和儲能,再配上超級電網的調度,共同構成了一個有多重備援、風險分散的強韌系統。這種系統的整體可靠性和韌性,實際上優於傳統的集中式模型。  
  • 關於SMRs:SMRs被吹捧成解決傳統大型核電廠問題的救星。但它們更像是一個遲到太久、治標不治本的方案,無法解決核能的根本困境。
    • 成本與時程:SMRs還在早期開發階段,第一批商用機組的成本將會非常昂貴 。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預測顯示,就算它的成本會下降,下降的速度也遠遠跟不上再生能源和次世代地熱 。更重要的是,SMRs要大規模商業化部署,最快也要等到2035年以後 。到那個時候,再生能源和地熱的成本優勢只會更大,SMRs將面臨「一上市就落後」的窘境。  
    • 根本性缺陷未解SMRs並沒有解決核能最核心的兩個問題:核燃料依賴和核廢料處理。它們依然要依賴那個由俄羅斯和中國等國主導的、充滿地緣政治風險的燃料供應鏈。它們依然會產生需要我們子孫後代管理上萬年的放射性廢料。雖然SMRs在設計上採用了像是地下建造、被動式安全系統等先進的安全特性 ,但這些只是降低了運行風險,並沒有消除其固有的地緣政治負債和環境負債。  

結論是,SMRs只是對一個根本上有缺陷的技術所做的改良,它來得太晚、成本太高,根本無法跟RE100智慧系統所代表的、顛覆性的、系統性的優勢相抗衡。

7.3 核能汰除路徑的時間點預測

基於本報告的全面分析,我認為核能的汰除將遵循一個清晰的、分階段的路徑:

  • 第一階段(當前 – 2040年):經濟上的非競爭性 新建大型核電廠在沒有巨額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將因為成本過高而完全失去商業可行性。太陽能、風能加儲能的組合,將成為新建發電容量的絕對主流。與此同時,第一批商業規模的次世代地熱發電廠(如Fervo、Sage的計畫)將成功併網,證明其技術與經濟上的可行性。SMRs在此階段仍將停留在昂貴的示範和驗證計畫層面。
  • 第二階段(2040 – 2060年):戰略上的重新評估 次世代地熱的LCOE將持續下降,跌破每兆瓦時60美元(約每度電1.8元新台幣),成為新建潔淨穩定電力的首選方案 。區域性超級電網的建設將加速,進一步降低再生能源的整合成本。在此背景下,對俄羅斯與中國主導的核燃料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各國國家安全議程上的首要關切。各國政府將開始正式制定現有核電廠的退役計畫,將這些老舊、昂貴且具戰略風險的資產,視為能源轉型中的包袱而非資產。  
  • 第三階段(2060 – 2080年):全面的系統性汰除 RE100智慧電力系統在此階段已發展成熟,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韌性提供電力。「AGS無處不在」的典範成為現實,為全球多數國家提供了本土的、自主的基載電力。隨著現有核電廠陸續達到其運營壽命終點,它們將被更優越的RE100系統組件所取代,而不會有新的核電機組來接替。核能的角色將萎縮至僅限於少數軍事或特殊用途,或在已完全擁抱新能源典範的國家中被徹底淘汰。人類的未來,確實不需要核電。

7.4 各類發電技術均化成本(LCOE)預測比較

下表綜合了各權威機構的數據,對未來不同發電技術的LCOE進行了預測與比較,並統一換算為新台幣/度,讓大家可以直觀地看到它們之間日益擴大的成本差距。

raw-image

註:匯率以 1 美元 = 30 新台幣計算。成本為基於全球或特定市場(如中國)的基準預測,實際成本因地而異。

這張表清楚地畫出了不同技術路線的經濟未來。再生能源和次世代地熱正走在一條明確、快速的降價軌道上,而核能(就算是SMRs)的成本就算會降,速度也遠遠跟不上,讓它在未來的能源市場中,注定會因為沒有經濟競爭力而被邊緣化。

對台灣決策者的建議

基於本報告的分析,我在此向台灣的能源戰略決策者提出以下具體建議,希望能把握住這波全球能源轉型的歷史機遇:

  1. 優先投資智慧電網基礎設施:加速全國電網的現代化,大規模部署電池儲能系統,並推動構網型技術的應用,以提高電網容納和調度大量再生能源的能力。這是我們能源轉型的地基,必須打好。
  2. 積極參與區域電網整合:勇敢地去探索並參與區域性的超級電網計畫,將台灣電網與區域的潔淨能源市場連接起來。這不只能讓我們買到更多元、更便宜的電力,更能提升我們整體的能源安全。
  3. 啟動本土深層地熱探勘計畫:成立國家級的專案,全面評估台灣深層地熱的潛力。並與國際領先的公司合作,引進NG-EGS/AGS技術,開展先導計畫,為解鎖我們自己的終極能源做好準備。
  4. 改革能源市場法規:建立一個更能激勵分散式能源、微電網和需量反應等資源發展的市場機制和電價結構,釋放民間參與能源轉型的巨大潛力。
  5. 將能源供應鏈風險納入國安戰略:在我們的國家安全戰略中,必須明確地將能源供應鏈的自主性和韌性作為核心指標。政策上要明確偏好能夠促進能源主權的本土能源技術,逐步降低對任何形式進口能源的依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xwell 陳世芳的麥斯創業服務
149會員
139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用來出版我的前瞻產業分析,目標讀者為企業主、中高階主管、證券投資人,以及關心產業發展與社會創新的朋友們。我的產業分析已經不受產業別限制了,只要是我覺得有價值的資訊,就會在這個專欄出版。具體來說,包括能源、電力、循環經濟、電動車、生物製藥、醫療器材、ESG、半導體、電子、電機、電力、分子免疫、AI。
2025/08/08
前言:別再爭論了,這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 各位方格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陳世芳。今天,我們不談風花雪月,來談一個硬核的、攸關台灣未來生存的議題:RE100智慧電力系統。很多人還在爭論能源轉型的成本、路徑,甚至質疑其必要性。我想說的是,這些討論都搞錯了重點。 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風險急劇
Thumbnail
2025/08/08
前言:別再爭論了,這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 各位方格子的朋友,大家好,我是陳世芳。今天,我們不談風花雪月,來談一個硬核的、攸關台灣未來生存的議題:RE100智慧電力系統。很多人還在爭論能源轉型的成本、路徑,甚至質疑其必要性。我想說的是,這些討論都搞錯了重點。 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風險急劇
Thumbnail
2025/08/07
前言:一個無法迴避的歷史性抉擇 台灣正處於一個決定未來數十年經濟命脈與環境永續的歷史性十字路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不僅是國際承諾,更是維繫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關鍵地位的生存之戰。在此背景下,我們不能再侷限於傳統能源的思維框架,而必須提出一個具備前瞻性、系統性且足以引領台灣邁向新時代的能源解答。
Thumbnail
2025/08/07
前言:一個無法迴避的歷史性抉擇 台灣正處於一個決定未來數十年經濟命脈與環境永續的歷史性十字路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不僅是國際承諾,更是維繫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關鍵地位的生存之戰。在此背景下,我們不能再侷限於傳統能源的思維框架,而必須提出一個具備前瞻性、系統性且足以引領台灣邁向新時代的能源解答。
Thumbnail
2025/08/04
在評估任何產業或公司的長期價值時,首要任務是精準判斷其所處的歷史階段。我所創立的「麥斯產業前瞻」(Maxwell Industry Foresight, MIF) 理論,是一個將產業從概念萌芽到系統性轉型的動態過程,劃分為十個演進等級的分析框架 。此框架的核心價值在於識別關鍵轉折點與瓶頸,從而預測產
2025/08/04
在評估任何產業或公司的長期價值時,首要任務是精準判斷其所處的歷史階段。我所創立的「麥斯產業前瞻」(Maxwell Industry Foresight, MIF) 理論,是一個將產業從概念萌芽到系統性轉型的動態過程,劃分為十個演進等級的分析框架 。此框架的核心價值在於識別關鍵轉折點與瓶頸,從而預測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外媒報導台灣缺電問題恐成全球晶片業變數,經濟部長郭智輝今天表示,目前電力充足;至於 AI 新增用電評估是經過「精準計算」,以目前估算結果來看,準備電量亦足夠。
Thumbnail
外媒報導台灣缺電問題恐成全球晶片業變數,經濟部長郭智輝今天表示,目前電力充足;至於 AI 新增用電評估是經過「精準計算」,以目前估算結果來看,準備電量亦足夠。
Thumbnail
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計劃擴大投入綠能投資。本文探討能源轉型的議題與挑戰,並分析企業在綠能領域的發展。討論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前景,以及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雲豹能源作為在能源轉型軌道上的優質企業案例。
Thumbnail
臺灣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計劃擴大投入綠能投資。本文探討能源轉型的議題與挑戰,並分析企業在綠能領域的發展。討論了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前景,以及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要性。同時介紹了雲豹能源作為在能源轉型軌道上的優質企業案例。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ESG今周刊|核能電廠 沒有核災威脅!比爾蓋茲、童子賢都為核融合前景按讚,為何美國小型核電廠SMR仍胎死腹中? 各國積極衝刺零碳發電政策,小型核能電廠(SMR)因為沒有核災威脅,可以快速設廠而被寄予厚望,但是核廢料、成本太高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以今周刊品牌的影響力,文中提到…
Thumbnail
政策|大方向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 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地熱探勘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的訊息亮點...
Thumbnail
政策|大方向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 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地熱探勘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的訊息亮點...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RE100是什麼? RE100意旨「100%再生能源」,加入RE100的會員,必須公開承諾於2050年前有階段性地達成100%再生能源之目標,並提報逐年使用綠電的進程[ref1]。 早期再生能源:汽電共生 台灣汽電共生股份有限公司(台汽電)成立於1992年,初期係以提供汽電共生技術、協助產
Thumbnail
RE100是什麼? RE100意旨「100%再生能源」,加入RE100的會員,必須公開承諾於2050年前有階段性地達成100%再生能源之目標,並提報逐年使用綠電的進程[ref1]。 早期再生能源:汽電共生 台灣汽電共生股份有限公司(台汽電)成立於1992年,初期係以提供汽電共生技術、協助產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每天五分鐘 了解時事又學英文」 核能發電的議題在台灣及國際上的討論聲浪都不曾間斷,而在本文會用英文短文來聊聊核能發電的優劣勢,帶你了解國際議題的同時又能學習英文。
Thumbnail
火報記者 陳聖偉 / 綜合報導 全球已有150個國家參與淨零排放(Net Zero)環境永續目標,國發會於2022年協同各部會提出完整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於2023年1月立院三讀通過,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行政院也跨
Thumbnail
火報記者 陳聖偉 / 綜合報導 全球已有150個國家參與淨零排放(Net Zero)環境永續目標,國發會於2022年協同各部會提出完整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並於2023年1月立院三讀通過,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行政院也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