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個無法迴避的歷史性抉擇
台灣正處於一個決定未來數十年經濟命脈與環境永續的歷史性十字路口。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不僅是國際承諾,更是維繫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關鍵地位的生存之戰。在此背景下,我們不能再侷限於傳統能源的思維框架,而必須提出一個具備前瞻性、系統性且足以引領台灣邁向新時代的能源解答。
我所倡議的「RE100智慧電力系統」與「地熱中心主義」 ,正是這樣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構想。它正確地指出了驅動轉型的兩大核心引擎:這是由全球供應鏈頂端所發動的市場需求(RE100),以及蘊藏於台灣土地之下、足以提供國家能源自主的本土資源(地熱) 。
本論述之目的,並非僅是重申此一願景的優越性,而是要為其實現路徑提供一份清晰、有力且可操作的戰略藍圖。我們將證明,透過三大戰略支柱:國家級地熱風險承擔、前瞻性電網投資、以及系統性的風險管理,台灣不僅能克服轉型道路上的所有已知障礙,更能將挑戰轉化為建立次世代產業競爭力的契機。這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條通往能源自主、經濟繁榮與環境永續的康莊大道。第一部分:不可逆的趨勢—RE100與地熱的雙引擎
任何成功的國家戰略,都必須建立在對宏觀趨勢的深刻洞察之上。將RE100智慧電力系統與地熱發電作為轉型主軸,其最強大的立論基礎在於,它完美契合了全球經濟的脈動與台灣獨有的天然稟賦。
1.1 RE100:台灣產業存續的命脈所繫
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發展再生能源早已超越環保議題的範疇,而是赤裸裸的經濟現實。當蘋果、Google、台積電等全球產業巨擘要求其供應鏈夥伴100%使用綠電時,穩定、足量且可驗證的再生能源供給,便直接等同於台灣的出口競爭力 。這股由市場發起的強大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道,重塑全球的能源地景與電力工程規劃 。

一個以「RE100智慧電力系統」為核心的能源基礎設施,是回應此一市場需求的唯一解方。它不僅是一個發電系統,更是一個涵蓋智慧電網、儲能、電力交易與用戶端管理的完整生態系,旨在確保每一度來自台灣的電力,都能滿足全球最嚴苛的綠色供應鏈標準 。放棄此一方向,無異於將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拱手讓人。


1.2 地熱:終結能源進口依賴的完美基石
在高比例再生能源的拼圖中,我們長期苦於缺乏一塊能取代核能與化石燃料、穩定可靠的「基載電力」。而答案,就在我們的腳下。地熱,是聯合國定義的「全天候無碳電力」(24/7 CFE),它不受天候或晝夜影響,能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穩定電力 。
更關鍵的是,台灣擁有世界級的地熱潛力。已知可開發容量超過40GW ,若納入更深層的先進地熱系統(AGS),其潛力更上看100GW 。這意味著地熱不僅能補足、更能完全滿足台灣的電力需求,讓我們徹底擺脫對進口燃料高達97%的依賴 。
在經濟上,地熱的長期優勢無可匹敵。一旦前期建設的折舊攤提完畢,其發電成本僅為每度電新台幣0.7至1.5元,遠比核電在折舊後仍需負擔高昂燃料與核廢料處理成本的1.42至2.5元更具競爭力 。將地熱確立為能源轉型的基石,就是選擇一條成本更低、供應更穩、國家更安全的未來路徑。
第二部分:化挑戰為機遇—實現願景的三大戰略支柱
宏大的願景需要務實的執行方案。針對地熱開發與電網升級的已知挑戰,我們提出三大戰略支柱,將其從阻礙轉化為驅動台灣產業升級的催化劑。
戰略支柱一:國家主導的地熱開發「去風險化」工程
地熱開發最大的障礙,在於探勘階段極高的前期投入與財務風險 。單純依賴民間力量,開發速度將難以滿足轉型時程。因此,政府必須扮演更積極的「領航員」與「風險承擔者」角色。
- 行動方案1:啟動「國家地熱資源普查計畫」 由政府主導,整合地調所、中油、台電及學術界的能量,投入資源進行全國性、高解析度的深層地質資料探勘與繪製 。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國家級地質資料庫,將探勘的不確定性由個別企業承擔,轉變為國家級的公共基礎建設。此舉能有效降低民間投資門檻,吸引國內外資金與技術投入,如同許多地熱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 。
- 行動方案2:打造多元化、階梯式的「公私協力(PPP)融資模型」 針對不同開發階段,設計靈活的公私協力模式 。在最高風險的初期探勘階段,可由政府提供直接補助、探勘費用保險或可轉換為補助的優惠貸款 。一旦資源潛力被證實,則可引入民間資本,透過建造-擁有-營運(BOO)或建造-擁有-營運-轉移(BOOT)等模式,進行後續的鑽井與電廠建設 。這種分階段的風險分攤機制,能最大化地活化民間資金,加速專案進程。
- 行動方案3:制定具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地熱專屬獎勵條款」 現行的躉購費率(FiT)顯然不足以激勵大規模投資,特別是對於技術門檻更高的先進地熱系統(AGS)。政府應參照國際最佳實踐,為AGS等前瞻技術提供更優惠、更長期的稅收抵免與費率獎勵,以確保台灣在地熱這場全球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 。
戰略支柱二:以「低風險技術優先」戰略,化解誘導地震疑慮
要實現GW級的地熱開發,確實必須擁抱能夠大幅擴展潛能的次世代地熱技術。然而,過去與「傳統增強型地熱系統」(EGS)相關的誘導地震疑慮,已成為社會溝通與專案推動的主要障礙 。與其將所有先進技術籠統地歸類為高風險,我們提出一個更精準、更具前瞻性的戰略主軸:
採行「低風險技術優先」的發展路徑,優先部署本質上風險極低或風險已獲實證可控的系統,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疑慮,加速台灣的地熱發展。
- 行動方案一:奠定基礎—優先開發傳統水熱型地熱系統(CGS/Deep CGS) 我們的發展路徑應從風險最低的技術起步,以穩健地建立產業實力與公眾信任。傳統水熱型地熱系統(Conventional Geothermal Systems, CGS),包含較深層的Deep CGS,其開發模式是探勘並利用地層中「天然存在」的多孔隙或裂隙熱儲層 。由於其目的在於利用既有地質條件,而非透過高壓手段人為創造滲透性,因此其誘導地震的風險遠低於傳統EGS 。國際經驗表明,在多數水熱型地熱應用中,從未發生過重大損害的案例 。因此,將CGS與Deep CGS作為台灣地熱發展的先鋒部隊,優先開發此類風險最低的資源,是累積本土經驗、完善法規並贏得社會認同的最務實起點。
- 行動方案二:加速部署—大力推動「零風險」的先進地熱系統(AGS / Closed-Loop) 在穩固CGS發展基礎的同時,我們的首要戰略應是大力推動被稱為「先進地熱系統」(AGS)或「閉迴路地熱系統」(Closed-Loop Geothermal Systems)的技術。這類系統的設計從根本上消除了傳統EGS的核心風險。AGS如同一個深埋地下的巨大散熱器,工作流體在完全封閉的管路中循環,只透過「傳導」方式從周圍的熱岩中取熱,而完全不與地層中的岩石或流體直接接觸。
此設計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完全不需要透過水力壓裂(Fracking)來創造或增強儲集層的滲透性。正因如此,AGS的誘導地震風險被降至「顯著降低」甚至「接近零」的水平。這不僅使其成為最容易被社會接受的方案,也為台灣地熱的大規模、快速部署,奠定了最穩固的零風險基石。 - 行動方案三:積極引進「風險可控」的新世代增強型地熱系統(NG-EGS) 在AGS之外,我們應積極引進以美國Fervo Energy和Sage Geosystems為代表的「新世代增強型地熱系統」(NG-EGS)技術。這些技術雖仍利用流體刺激來開發儲集層,但其核心理念已從單純的「增強滲透性」進化為「精準控制與風險管理」。
這兩種NG-EGS技術的成功實踐,標誌著地熱開發已擺脫了過去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它們證明了透過先進的工程技術與嚴謹的風險管理協議,即使需要改造儲集層,也能將社會與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 - Fervo Energy模式: Fervo公司借鑒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先進技術,採用水平鑽井和分佈式光纖感測,對地下裂隙的形成進行前所未有的精確實時監控。更關鍵的是,Fervo已在商業化專案中成功實施了美國能源部(DOE)指導的「誘導地震緩解協議」(ISMP),透過嚴格的「交通號誌燈系統」(Traffic Light Protocol),在地震活動達到預警門檻時(例如芮氏規模2.0),便主動調整或暫停作業,從而成功地將地震風險控制在無感的範圍內,並順利完成專案。這證明了,只要管理得當,誘導地震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 Sage Geosystems模式: Sage公司則開發了獨特的「壓力地熱」(Pressure Geothermal)技術,採用類似「呼吸」的「一吞一吐」(huff-and-puff)循環方式對地下裂隙進行操作,同時兼具發電與儲能功能。該公司同樣高度重視風險管理,在測試場域周邊設置了地震監測網絡,並將數據上傳至公開平台,其測試迄今未引發任何可感知的地震事件。
透過優先發展CGS與AGS,並引進風險已獲實證可控的NG-EGS,台灣可以建立一個多元化、低風險的地熱開發組合,徹底擺脫過往的爭議,讓社會大眾安心擁抱這項乾淨、穩定且蘊藏豐富的本土能源。
戰略支柱三:前瞻性的「次世代智慧電網」全國佈建計畫
承載百萬瓩級的地熱與其他再生能源,需要一個更強韌、更智慧的電網。我們不能等到電廠蓋好才來規劃電網,兩者必須同步進行。
- 行動方案1:啟動「全國電網升級與現代化」國家級工程 政府應將電網升級視為與高鐵、高速公路同等重要的國家級基礎設施投資。這包括規劃並興建足以連接東部地熱潛力區與西部用電中心的345kV超高壓輸電網路 ,並為此制定專門的融資與土地徵用法規,掃除建設障礙 。
- 行動方案2:政策驅動,加速「電網成形(GFM)」逆變器普及 GFM技術是確保高比例再生能源電網穩定的關鍵 。為打破全球「雞生蛋、蛋生雞」的部署僵局 ,台灣應採取主動:
- 明確規範: 由台電與能源署主導,參照澳洲、英國等領先國家的經驗,盡快頒布明確的GFM併網技術規範,為設備製造商提供清晰的市場需求信號 。
- 市場激勵: 建立新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讓具備GFM功能的儲能或發電設施(特別是電池儲能系統)能透過提供虛擬慣量、電壓穩定、虛功穩定等穩定服務而獲得額外收益,創造商業誘因 。
結論:開創台灣能源自主的新紀元
反對者可能會質疑此藍圖的雄心,但我們必須反問:不作為的風險,我們是否承擔得起? 繼續依賴價格波動劇烈且供應鏈脆弱的進口化石燃料,將台灣的經濟命脈置於國際地緣政治的風口浪尖;固守即將淘汰的核電,則需面對社會難以承受的核廢料與安全風險。
我們提出的路徑,是一條積極、進取且負責任的道路。它以市場需求為向導,以本土資源為根基,並為所有已知的技術、財務與社會挑戰,提供了具體、務實的解決方案。
透過國家級的風險承擔來釋放地熱的龐大潛能,透過系統性的科學管理來化解安全疑慮,並透過前瞻性的基礎設施投資來打造穩定強韌的智慧電網。這三大支柱環環相扣,將共同撐起台灣能源轉型的宏偉建築。
這不僅僅是一項能源計畫,這是一份關乎台灣未來數十年國家競爭力、能源安全與環境永續的總體戰略。現在,正是我們凝聚共識、下定決心,共同邁向那個由潔淨、自主、繁榮的本土能源所驅動的新時代的關鍵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