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三季全球固定寬頻用戶接取技術市佔。光纖(Fiber)用戶數占72%,遠高於纜線(Cable)的13%與DSL的10%,顯示近年光纖到戶迅速取代傳統銅線技術。全球寬頻用戶總數約15.3億,其中其餘尚有約3%使用無線寬頻(FWA)接取。
整體網通產業現況與技術演進

現代網通架構常見「關鍵協議」延伸說明
隨著行動上網、雲端服務及物聯網蓬勃發展,網路通訊產業(簡稱網通產業)近年持續高速成長。從骨幹網路的光纖通訊到末端的Wi-Fi路由器,各種技術演進皆圍繞「更快的速度、更廣的連接」這一需求展開。例如固定寬頻領域,光纖佈建突飛猛進,全球固定寬頻用戶中光纖接取比例已從2015年的約34%提升至2024年的72%。相較之下,傳統DSL和纜線等技術市佔快速下滑,可見光纖到戶(FTTH/B)正成為各國提升網速的主要方案。
在行動通訊方面,近十年也經歷4G向5G的重大跨越。5G行動網路自2019年起在全球陸續商轉,其高速率、低延遲和大連接特性為行動上網帶來革命性提升。目前全球5G基地台數量估計已達千萬級規模。中國佔據其中近一半,僅中國的5G基地台數就超過 448萬座(截至2025年5月)。行動用戶的升級也相當迅速,中國5G手機用戶在2024年底突破 10億,佔全國行動用戶的56%;台灣方面,截至2024年中5G用戶滲透率約為38%。
整體而言,5G已在中、美、台等主要市場成為行動通訊主流技術。然而,如何充分發揮5G的技術潛力、找到可獲利的應用,是產業當前面臨的課題。例如,由於現有4G/5G網路已能滿足多數應用需求,營運商對建置成本較高的5G獨立組網(SA)採取觀望態度,截至2024年僅585家業者中的49家部署了5G SA核心網路。這也導致5G某些進階功能(如網路切片、超低延遲)尚未大規模商用。
網通產業還呈現出軟硬體融合、雲端化的趨勢。過去高度依賴專有硬體的網路,如今越來越多採用軟體定義網路(SDN)和 網路功能虛擬化(NFV)技術,以提高彈性和降低成本。企業網路從路由交換到安全控制正走向軟體化、雲端化部署,電信商的5G核心網路也開始引入雲原生架構。這種技術演進使網通產業的傳統界線變得模糊——電信商不再僅是管道提供者,亦積極發展雲服務;雲端巨頭則涉足自建長途光纖和邊緣網路。整體而言,網通產業趨勢朝向更快的有線與無線傳輸速度、更廣泛的連網覆蓋,以及透過AI和軟體提升網路智慧管理能力。
企業級網路設備趨勢

依照 OSI 七層模型分類的主要協議架構
企業網路設備領域近年來在技術和架構上都有明顯轉型。傳統企業網路通常仰賴昂貴的傳輸線路和封閉式硬體設備,如今企業客戶越來越青睞以軟體定義方式提升廣域網靈活性,以及整合安全的解決方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SD-WAN(軟體定義廣域網路)和SASE(安全存取服務邊緣)架構的普及。
SD-WAN透過軟體層將分支機構透過公共網路(如商業寬頻或4G/5G)連接,同時動態管理流量路由,取代以往昂貴且僵化的MPLS專線。許多企業藉此顯著降低廣域網成本並提升部署彈性。SASE則進一步將網路與安全服務整合,透過雲端平台提供包括防火牆、零信任存取(ZTNA)、安全網關等功能,使遠端和總部用戶都遵循一致的安全策略。Gartner預測未來大多數SD-WAN採購將直接作為單一廠商SASE方案的一部分,可見市場正朝這種網路資安合一架構發展。
在園區和資料中心內部,交換器等網路設備也朝更高速度和更智慧化發展。企業區網從過去千兆乙太網正升級至多千兆(2.5G/5G)甚至10G,以支援Wi-Fi 6/7無線AP和內部高流量需求。網管上,軟體定義網路(SDN)概念延伸至區域網(SD-LAN),透過集中控制器自動配置交換器和無線AP,減少人工配置錯誤並提高反應速度。AI技術也逐步引入企業網管平台,例如透過AI/ML分析網路遙測數據,可主動偵測異常流量並調整路由。
Cisco、Juniper等領導廠商推出AI導向的網管(如Cisco DNA Center、Juniper Mist AI),號稱能讓網路達到一定程度的自我優化。未來幾年,隨著企業網路拓撲日益複雜且IT人力相對不足,這種自動化、智慧化的網路管理將更加重要——有調查指出約三分之二企業認為網管工作量持續上升但人手未增加,因此自動化工具備受期待。
企業級防火牆與安全設備方面,也面臨雲端化和零信任架構的挑戰。傳統駐守在網路邊界的防火牆正在轉型為下一代防火牆,具備應用層過濾、入侵防禦和沙箱分析等功能。同時,隨著遠端辦公和雲服務的普及,企業開始採用零信任網路存取(ZTNA)取代傳統VPN,要求所有用戶和裝置不論在內網或外網都需經嚴格身份驗證與授權。許多SASE解決方案內建零信任原則,確保企業內部網路不再被視為天生可信,每個應用的存取都經過驗證與加密。這種轉變提升了企業對身份管理、終端安全和加密流量檢測技術的需求。對投資人而言,這代表傳統網路資安廠商(如Palo Alto Networks、Fortinet等)正將產品往SASE方向延伸,而新創業者也加入競爭提供創新的雲端安全服務。
總的來說,企業級網通市場正從「硬體中心」轉向「軟體驅動」。關鍵廠商包括思科(Cisco)這類綜合網路設備龍頭,其近年透過併購(如併購Viptela取得SD-WAN技術)加速轉型;華為則在中國市場領先佔有大量企業網通設備份額。台灣的網通供應鏈在企業設備領域主要扮演ODM/OEM角色,例如智邦(Accton)為國際大廠代工交換器;啟碁(Wistron NeWeb)、中磊(Sercomm)等代工無線AP及CPE設備。因此,企業網路市場存在品牌技術實力以及供應鏈成本效率的競爭。在各國數位化轉型和資安需求推動下,企業網通設備市場未來仍將穩健成長,但廠商須不斷創新以應對新架構。
5G與6G通訊發展

Wi-Fi / 無線 / 物聯網 專屬協議
5G的商用推廣已進入深水區。中國在5G基礎建設上領先全球,截至2025年5月全國已建成448.6萬座5G基地台,約占全部行動基地台數量的35%,5G用戶數突破10億大關。中國政府積極推動5G下鄉,甚至提出「5G進村」計畫,目標在2024年底實現每個行政村都部署5G基站。
相較之下,美國的5G部屬由民間電信商主導,截至2024年底全美主要運營商(Verizon、AT&T、T-Mobile)已在大部分城市和郊區提供5G訊號覆蓋,但基地台總量遠低於中國。這部分是因美國人口密度較低且頻譜策略不同,美國運營商早期著重部署毫米波5G(高速但覆蓋小區域),後來透過中頻段頻譜拍賣(C頻段等)才開始大規模覆蓋,因此5G基地台數量不及中國,但用戶已可在大部分地區使用5G服務。
台灣自2020年中開放5G,截至2024年底5G用戶數約千萬級,滲透率接近四成。台灣5G基站數量也逐年增加,5G訊號已覆蓋主要都會區及交通要道,三大電信商持續擴展5G頻譜帶寬以提升網速。
在5G應用方面,最明顯的趨勢之一是固定無線接取(FWA)的興起。FWA利用5G網路為家庭或企業提供寬頻接入,被視為偏遠或搭建纜線不易地區之替代光纖/DSL的方案。在美國,5G FWA廣受市場歡迎,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1000萬戶家庭以5G取代傳統有線寬頻。由於部署成本相對低且價格具競爭力,FWA幫助營運商開拓了新收入來源。不過須注意的是,經過初期的快速成長後,美國FWA用戶增速在2024年略有放緩,預計2025年起成長趨勢將趨於平穩。在台灣,電信商也開始提供5G寬頻盒服務,作為光纖寬頻的補充方案。中國方面,由於光纖入戶極為普及,5G FWA需求相對有限,但在部分農村和偏遠地區也有佈建。
展望6G,全球主要國家已展開研發佈局。按照產業預期時間表,6G行動通訊標準約將在2030年前後完成定義並開始商用部署。這意味著2024年是5G推出六年、距6G可能登場還有六年的節點。目前業界對6G的願景包括:速度比5G再提升10倍、單位流量成本再降低90%、能夠深度融合人工智慧(如所謂AI原生網路)、支援天地一體的非地面網路(如衛星直連手機)以及實現更高的能源效率等。
許多電信商也積極參與6G需求討論,希望避免重蹈5G初期「投入高資本卻缺乏明顯獲利模式」的局面。例如,有觀點認為6G應更加關注低成本覆蓋和節能,使營運商能以較低成本提供普惠連接。還有人提出6G時代基地台將內建AI處理能力,形成所謂AI RAN(人工智慧無線接取網路)架構——在每個基地台安裝高性能AI晶片,不僅用於動態優化網路,閒置時甚至可對外提供邊緣雲服務。
目前國際6G研發競逐激烈,美國成立了“Next G Alliance”推進6G技術,本土企業如高通、AT&T等投入其中;中國在2030年前瞄準6G全球引領地位,政府支持廠商和學術單位進行太赫茲通信、智能表面等前沿技術攻關;台灣也有學研單位加入6G標準討論,並希望憑藉半導體優勢在6G晶片研發上取得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低軌道衛星(LEO衛星)正成為未來無線通訊的趨勢。像Starlink星鏈這樣的LEO衛星星座已能提供全球廣覆蓋的高速網路,並開始探索直接與手機連接的技術。預計在6G時代,衛星網路將可與地面網路無縫整合,實現真正的“太空-天空-地面”直接通訊。對投資者而言,這開啟了電信產業新的版圖:傳統電信商可能與衛星業者合作提供服務,相關設備供應鏈(如衛星通信模組、天線技術)也將受惠於這股趨勢。
總體而言,5G的商業化仍在持續進展,未來幾年焦點在於發掘更多應用場景(例如工業自動化、車聯網、智慧城市等)以及提升網路效益(例如5G專網和切片的商用化)。6G則是更長遠的布局,各國政策支持與企業研發投入正在醞釀新的技術飛躍。在中、美、台三地,5G/6G發展既是合作機遇也是競爭舞台:一方面標準需各方協作制定,另一方面技術領先與供應鏈自主又是國家戰略考量。未來幾年相關消息和里程碑(如6G試驗成果、國際標準草案等)都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資料中心網路升級趨勢

資料中心與 AI 時代的先進協議
大型資料中心是數位經濟的基石,承載著雲端服務、影音串流和近期炙手可熱的AI訓練等海量資料。為了滿足爆炸增長的東西向流量和低延遲需求,資料中心網路正經歷新一輪高速升級。當前100Gbps乙太網連接在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已相當普遍,最新一代交換器開始支援400Gbps埠口,並逐步邁向800Gbps甚至未來的1.6Tbps等級。例如Meta(臉書)等公司在其Open Compute計畫中展示了從400G演進到800G資料中心網路架構的路線。網通晶片龍頭博通(Broadcom)已推出每秒51.2Tb傳輸能力的交換晶片(相當於64個800G埠),可支持下一代超高速交換器。同時,光模組廠商紛紛推出800G光收發器,以因應新的交換器埠需求。根據市調機構Dell’Oro數據,AI資料中心對400G/800G高速模組的需求自2024年起顯著提升,AI、大數據和雲計算的需求正在加速800G市場成長。
推動資料中心網路升級的一大動能是AI計算集群。大型AI模型訓練需要數百上千顆GPU協同工作,這對網路的吞吐量和延遲提出嚴苛要求。傳統三層樹狀網路架構在面對GPU彼此高頻寬、低延遲通信時,可能形成瓶頸。為此,許多AI資料中心採用Fat-Tree胖樹網路等非阻塞拓撲來確保每台伺服器間都有充足帶寬。在這類架構下,大量東西向流量需要高速光纖連接支撐,促使400G甚至800G網路介面迅速導入。同時,為降低延遲,不少AI集群使用專門的高性能網路技術,例如NVIDIA的InfiniBand網路在HPC和AI領域以低延遲著稱,過去被廣泛用於超級運算中心。
然而,隨著乙太網技術演進(如支援RDMA的RoCE協議)以及800G級乙太網推出,許多大型AI集群開始考慮改用乙太網方案。研調機構650 Group預測採用800G乙太網的AI網路設備銷售將快速攀升,並預期2025年底乙太網將在AI集群網路中超越InfiniBand成為主流技術。Dell’Oro的分析亦指出,越來越多大型AI集群選擇乙太網作為主要網路架構,預計乙太網收入在後年左右逐步超越InfiniBand。這種趨勢也帶動供應鏈格局變化——過去資料中心高速網路設備市場由NVIDIA(Mellanox)、Arista等主導,未來博通、思科、Juniper、以及台灣的Accton等都有望在AI後端網路設備市場取得更大份額。
除速度提升外,資料中心網路還追求更智慧和高效。為降低高速交換器功耗,業界研發共封裝光學(CPO)等新技術,將光收發器與交換晶片集成在同一模組內,縮短電信號距離、減少耗能,這在800G/1.6T時代可能成為主流方向之一。此外,各大雲端服務商也積極開發智慧網卡(SmartNIC/DPU)來減輕伺服器CPU的網路處理負擔。像是NVIDIA BlueField、Pensando(被AMD收購)等DPU產品,可卸載虛擬交換、存儲、安全等工作到專用卡上,提高整體效率。未來資料中心伺服器可能普遍配備DPU,以應對100G以上網路流量和大量東西向封包處理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超大型資料中心以外,邊緣端的小型資料中心需求也在增加。為了降低服務延遲,內容供應商和電信商在各地部署邊緣資料中心,這些邊緣計算節點透過高速回程網路連接至核心雲。這帶來對網路同步、分散式流量管理的新要求,也為網通廠商開闢了新市場。像美國的AWS、Azure等提供「邊緣區域」,台灣的電信業者也開始建置MEC(多存取邊緣計算)節點支援智慧交通、工業IoT等應用。這些邊緣資料中心的網路規模雖小於超大型雲數據中心,但要求同樣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未來相關設備(小型核心交換器、邊緣路由等)也有成長空間。
總體來看,資料中心網路正朝更高速、更專業化方向演進。高速光學和先進交換晶片的供應商將直接受益於升級浪潮。雲服務和AI熱潮驅動下,預計未來數年資料中心網路設備市場維持高景氣——有報告稱2025年規模擴展網路(主要針對AI集群)市場收入將比前一年翻倍,達到80億美元以上。對投資人而言,關注具備技術領先優勢的晶片設計商、光模組廠,以及在白牌交換器領域有深厚實力的代工廠商,將有機會分享這波資料中心升級紅利。
Wi-Fi 7與家用網通產品演進
Wi-Fi無線網路在消費者和家庭場景持續進化,如今新一代標準Wi-Fi 7(IEEE 802.11be)正逐漸登場。Wi-Fi 7相比前代Wi-Fi 6/6E,帶來更寬頻寬(最高可用320MHz通道)、更高調變(4K-QAM)以及多連結操作(MLO)等創新,可將理論峰值速率提高至驚人的30 Gbps上下。各大設備廠商已紛紛推出Wi-Fi 7旗艦產品。2023年初,華碩(ASUS)發表了全球首款四頻Wi-Fi 7無線路由器ROG Rapture GT-BE98,配備多達八根天線,宣稱最高25 Gbps的資料傳輸能力。

華碩推出的四頻Wi-Fi 7高階遊戲路由器,配備八根高增益天線,支援MLO、320MHz頻寬等新特性,峰值速率可達25Gbps。此類產品雖主要瞄準高階用戶,但也標誌著Wi-Fi 7時代的開啟。
Wi-Fi 7對一般消費者的意義在於室內無線體驗將更接近有線千兆網路。過去幾年各國光纖寬頻大幅提速,家用網路常見300Mbps、500Mbps甚至千兆等級套餐,但傳統Wi-Fi可能成為瓶頸。因此,升級Wi-Fi才能充分利用超高速寬頻。許多電信商也開始提供內建Wi-Fi 6/6E的光纖網關,未來將陸續升級至Wi-Fi 7,以確保用戶在家中每個角落都能獲得與有線相近的網速。特別是在智慧家庭環境中,4K/8K影音串流、AR/VR應用以及家庭NAS等,都受益於更大的無線頻寬和更低的延遲。
家用路由器產品除了速度演進,還出現一些新的發展方向。Mesh網狀網路系統近年大行其道,透過多個節點組成無線網格,可大幅改善傳統單一無線路由的覆蓋死角問題。像Google Nest Wifi、Netgear Orbi等Mesh套裝備受歡迎,台灣廠商如華碩、D-Link等也推出自組Mesh方案,滿足大坪數住宅或多樓層住家的Wi-Fi覆蓋需求。此外,智慧家庭裝置激增促使路由器增加對物聯網協議的支援,例如某些家用路由內建Zigbee/Thread無線電,方便連接智慧燈泡、感應器等。新興的智慧家庭統一標準Matter(由蘋果、Google等推動)在2022年問世後,需要Thread、Wi-Fi雙模網路支援,不少新路由器已順勢整合作為Matter中的邊界路由器。這些趨勢都顯示家用網通設備正從單純提供上網,轉變為整合家庭物聯網中樞。
就市場競爭而言,家用網通產品領域呈現區域割據又全球化供應的特性。在全球無線路由器市佔上,中國廠商TP-Link常年居於領先,其產品性價比高且覆蓋各價位,在歐美和新興市場都廣受歡迎。其他如美國的Netgear、台灣的華碩、D-Link等在中高階及特殊市場有各自優勢。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國際品牌路由器其實由台灣代工製造,台灣廠商在此扮演關鍵角色。例如,精技(Alpha)、智易(Zyxel)、啟碁等皆是路由器OEM/ODM大廠,供貨給電信商或品牌商。晶片方面,美國高通(Qualcomm)與博通(Broadcom)提供高階Wi-Fi晶片解決方案,台灣聯發科則在中階與ISP訂製方案上市佔突出。聯發科早在2022年就發布了Wi-Fi 7平台並搶先完成演示。因此在Wi-Fi 7時代,台灣不僅有終端產品代工優勢,還有晶片設計參與全球競局。
對投資者而言,家用網通市場雖然單價不高,但以量取勝且迭代速度快。每一代Wi-Fi標準的演進都帶來新一輪設備升級潮。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遠端工作與線上娛樂成為常態,高效穩定的家庭網路需求比以往更迫切。可以關注的機會包括:領先推出Wi-Fi 7產品的品牌廠商、市占率高的代工製造商,以及提供關鍵晶片的供應商。在5G和光纖不斷向家庭延伸的情況下,Wi-Fi配套升級幾乎是必然的配套需求,預計未來幾年這塊市場將維持活躍。
光通訊與光纖到戶發展
隨著全球對寬頻速度和容量要求水漲船高,光通訊產業(特別是光纖接取網路)迎來黃金發展期。光纖到戶/樓(FTTx)技術已成為各國固網升級的首選方案。正如前文提及,截至2024年第三季全球固定寬頻用戶中有72%採用光纖接取。在亞洲尤其突出——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FTTx用戶佔比高達90%以上。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固網寬頻用戶群(2024年Q3達6.7億戶),其中95%以光纖接取。這得益於中國三大電信商(中移動、電信、聯通)十多年來的光纖寬頻大規模建設,使得中國幾乎全面淘汰了DSL等銅纜技術。截至2024年底,中國千兆寬頻(Gigabit Ethernet)用戶數已超過2億戶——這意味著不僅城鎮家庭,大量用戶在村鎮也用上了光纖寬頻。
台灣的寬頻建設水準同樣在全球名列前茅。早在ADSL時代台灣家戶上網普及率即達高峰,近十年中華電信等陸續以光纖替換舊有銅線。根據報導,光纖已成台灣固定寬頻的主流接取方式,雖然有線電視業者的纜線寬頻仍保有一定市佔,但光纖用戶數已佔大多數。台灣各大電信商均提供100M到1G不等的光纖方案,近年也開始推出2G/10G等更高速方案服務特定客群。未來透過技術升級,單纖容量提升,業者可在不大幅追加佈纜下提供更高帶寬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地狹人稠加上政策支持,使得光纖佈建成本相對較低,這也是台灣能有高光纖覆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國的情況稍有不同。由於歷史上有線電視網路(Cable)發展發達,美國固網市場長期由纜線寬頻主導。截至2024年Q3,美國及加拿大地區纜線寬頻約佔固定寬頻57%市場,而光纖僅28%,不過這已比2018年翻倍。美國正積極縮小與亞洲在FTTH覆蓋上的差距。聯邦政府在2021年通過了《基礎建設法案》,其中包含420多億美元的寬頻建設補助(BEAD計劃)。加上其他聯邦、州層面的資金,預計總計將投入 近千億美元 用於光纖等寬頻基礎建設,以實現在2030年前全美所有家庭都能接入至少100Mbps下載、20Mbps上傳的網路。這筆空前的投資被形容為現代版「修鐵路」,目標是讓光纖網路像公路電網一樣無處不在。目前AT&T、Verizon等大型電信商以及眾多區域性光纖業者都積極擴大全光網版圖。投資人可以看到,美國光纖相關設備供應鏈(光纖光纜、PON系統等)近年需求旺盛,Corning這樣的光纖生產商,以及諾基亞、卡爾貝爾(Calix)這類PON設備商都從中受益。
在技術層面,接取網路正從GPON(下行2.5G)升級到10G-PON(XG(S)-PON,下行對稱10G)。10G-PON可同時支援更多用戶共享和更高單戶帶寬,是提供千兆/多千兆接取服務的關鍵。中國電信等已在城域網開始布建10G-PON,台灣中華電信近年也部署了XGS-PON讓企業用戶和高階家庭用戶能選擇2G/5G等速率方案。展望未來,業界還有NG-PON2、25G PON等更高標準。特別是一些需要頻寬對稱的應用(如上傳視頻內容、企業雲備份),更高上行速率的PON技術將有市場需求。不過由於升級成本考量,10G-PON預計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夠用且成為主流,更新一代技術可能聚焦在利舊現有光纜基礎上提升效率。
除了接取端,骨幹光傳輸領域也在升級。電信營運商為因應5G和雲流量,在長途光纖幹線上部署相干400G/600G波長設備以提升每根纖維承載量。一些領先業者開始試驗1.2Tbps相干光通訊技術。一方面光通訊的單波速率提高,另一方面光網路更加靈活智能,例如部署ROADM(可重組光分插復用器)實現光層的即時調度。超大流量的資料中心之間也建構專用的DCI光纖鏈路,大多採用400G/800G相干模組來滿足巨量東西向流量需求。近年來值得注意的是,幾家雲端巨頭(如Google、Facebook)投入自建長途和海底光纜,部分原因是要連接分佈各地的資料中心叢集。這也讓傳統電信商意識到,除了接取網路,長途運輸網的市場格局可能出現變化—大科技公司成為新的光纖建設主力。不過對設備和光纖供應商而言,這意味著來自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增長,反而是機會。
光通訊在中、美、台都屬於政策大力支持、前景明朗的產業。在中國,有政府「新基建」東風加上龐大剛性需求做後盾;台灣和美國則透過公共和民間投資,快速擴大光網覆蓋。供應鏈方面,光纖材料、光器件和系統設備廠商將持續受惠。投資人可留意具備技術壁壘的細分領域(如高端相干光模組、次毫米波光通信器件等)。當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光纖鋪設和維護本質上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投資報酬往往較長期,也受到政府管制和補貼政策影響。
物聯網(IoT)、邊緣運算與智慧家庭
全球連網裝置的數量正以驚人速度成長。廣義的物聯網(IoT)裝置數據據統計已在2023年底達到約166億台,預計2024年底將增至 188億台。更有分析預估若將各類智慧設備皆計入,2025年全球聯網裝置數量可能高達四五百億規模。不論實際數字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萬物互聯」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這些IoT裝置涵蓋工業感測器、智慧汽車、穿戴設備、家電、城市基礎設施等等,應用範圍極廣。對網路基礎設施而言,IoT帶來兩大挑戰:一是連接數量暴增——網路需容納海量裝置同時在線;二是連接需求多樣化——有些裝置需要傳輸小數據但超長續航(如環境感應器),有些則需實時高速傳輸(如自駕車、工業機械臂)。因此對應地,出現了多種IoT連接技術和邊緣計算架構來支撐。
在廣域物聯網連接上,3GPP定義了行動物聯網標準,如NB-IoT(窄帶物聯網)和LTE-M,這些技術可以在4G/5G網路上以低功耗方式連接大量裝置。中國在NB-IoT推廣上領先,截至2023年底NB-IoT連接數已破億,應用於智慧水錶、共享單車定位等領域。5G進一步提供了mMTC(海量機器通信)能力,可理論上支持每平方公里上百萬設備連線。同時,民間也有LoRaWAN、Sigfox等非授權頻譜物聯網網路,被一些產業或地方政府採用。未來甚至低軌衛星也將參與IoT連接(如直接連接農業物聯網設備),真正做到全球無死角覆蓋。
然而,連接只是開始,IoT價值更在於數據的收集與實時反應。這推動了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的發展。所謂邊緣運算是指在靠近資料源頭的本地端進行資料處理,而非把所有資料送往雲端。透過在邊緣部署伺服器或閘道器,可以大幅降低延遲,同時減少核心網路的壓力。例如,在工廠車間內部署邊緣伺服器即時分析生產線感測數據,只有綜合結果上傳雲端,遇到異常能毫秒級響應停止機台,以免造成損失。又如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即時處理來自雷達、攝像頭的海量數據並做出決策,許多計算會在車載邊緣AI裝置上完成,而非完全依賴遠端伺服器。5G的超低延遲和區域網關能力(MEC)為邊陲運算創造了良好環境。電信商在5G基地台機房加入MEC服務器,使得本地的IoT裝置資料可就近處理,不必回到幾百公里外的資料中心。據預測,2025年將有75%的企業數據在邊緣處理,雖然這一數字需觀察實現情況,但大方向顯示邊緣運算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智慧家庭是IoT最貼近一般消費者的場景之一。我們日常使用的智慧音箱、網路攝影機、智慧冷氣、掃地機器人等等,都已經是家庭物聯網的一部分。現代家庭動輒安裝數十台連網小裝置,透過Wi-Fi或藍牙、Zigbee等協議接入家庭網路。因此家用網關/路由器在扮演「全能連接中樞」。前面提到的新標準Matter,正是為了解決不同品牌智慧家電互通的難題。有了標準統一的應用層協議,加上Thread無線Mesh網路輔助,未來用戶可用一個App管理所有智慧家居設備。智慧家庭連網需求的特點是裝置多但每個流量小,也非常需要安全防護(防止家庭攝影機被駭等)。因此一些路由廠商推出專為IoT裝置設計的網段隔離和安全監控功能,提供給有進階需求的消費者。
工業物聯網(IIoT)方面,在製造業、能源、交通等產業應用逐漸深入。例如智慧工廠裡,上百台機器手臂和AGV小車透過低延遲網路與中央控制系統通訊,5G專網或Wi-Fi 6專網被引入這類場域以確保通信品質。配合雲端的大數據分析或AI邊緣裝置的即時分析,可實現預測性維護(提前預測機台故障)和生產流程優化。另一領域智慧城市裡,有智慧路燈、智慧停車、交通流量監測等,也都由遍佈城市的感測器和攝像頭組成,透過IoT平台匯集分析,提升城市管理效率。這些應用往往需要政府和企業聯手投入,背後帶動的是感測模組、通信模組、雲平台等整套產業鏈的發展。
我們可觀察到IoT領域呈現「硬體驅動向軟體服務轉變」的態勢。早期IoT以賣裝置為主,現在越來越多公司提供IoT數據服務、平台訂閱等持續性收入模式。例如PTC、Siemens等提供工業物聯網雲平台,幫助客戶管理數萬設備並進行數據分析。AWS、Azure等雲廠也有自己的IoT雲服務。這意味著除了設備供應商,IoT服務生態中的軟體公司也值得關注。此外,IoT資安是未來幾年的重點挑戰和商機。隨裝置暴增,攻擊面隨之擴大,提升IoT裝置認證與加密、建立零信任架構同樣適用於IoT環境。近年各國開始制定IoT安全標準(如歐盟發布消費性IoT網路安全規範),能滿足安全要求的產品將更具競爭力。
總結而言,物聯網和邊緣運算讓「網路無處不在」成為現實,每個行業都可能因此產生新的效率提升和商業模式。台灣在IoT硬體製造(感測器、網關模組)具備成本和技術優勢,中國則擁有龐大內需市場催生豐富應用,美國在軟體平台與半導體IP上領先。未來隨5G、Wi-Fi 7等連接技術完善,以及AI對IoT數據價值的進一步挖掘,IoT產業將邁入加速成熟期。可以關注的投資機會包括:連接模組廠商(如Simcom、Quectel)、邊緣AI晶片公司、工業IoT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跨領域的平台服務業者。
台灣、中國、美國在各領域的發展與競爭
上述各個網通領域的技術趨勢,在台灣、中國、美國三地有不同的體現與側重。這與各國政策支持、產業結構和市場規模密切相關。以下我們分別概述三地在網路通訊產業的發展概況、政府政策以及競爭態勢。
台灣:製造供應鏈強項,積極布局新興應用
台灣雖然市場規模不大,但在全球網通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供應鏈地位。台灣廠商長期為國際大廠OEM/ODM各類網通設備,從家用路由器、交換器到光纖設備皆有涉獵。例如全球不少電信級交換器出自台廠智邦(Accton)之手,再貼上國際品牌銷往各地;許多歐美電信商提供的家用網關設備也是由台灣代工廠(啟碁、合勤等)生產。
除了整機代工,台灣亦是關鍵零組件供應重鎮——像高速網路晶片設計的聯發科、瑞昱,在Wi-Fi、交換器SoC等領域市占率高;高速AOC有源光纜、生產光收發模組的廠商(如新漢等)也具國際競爭力。再加上台積電等晶圓代工提供先進製程,台灣實質構成全球網通產業的製造後盾。因此即使台灣本土品牌影響力有限,但「台灣製造」在網通界是品質和效率的象徵。
政府方面,台灣歷屆政府都重視通信產業發展。早年由政府主導完成全國ADSL寬頻建設,被譽為「寬頻大國」。近年在5G與物聯網浪潮下,台灣推出例如「亞洲·矽谷計畫」支持IoT創新,並投入資金建設5G垂直應用場域、實證園區等。政府也鼓勵電信商和設備商合作開發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應用,試圖打造5G創新生態。由於地緣政治考量,台灣在供應鏈上也受惠於中美科技競爭——美國及歐盟限制華為等中企進入其電信市場後,台廠有機會承接部分轉單,例如鴻海、明泰等積極切入Open RAN白牌設備製造,聯發科也與歐美廠商合作開發5G相關晶片。未來若「去中國化」供應鏈趨勢持續,台灣可以善用與西方陣營的緊密合作機會,在高端電信設備、晶片等領域分得更大份額。
當然台灣也面臨挑戰。一方面本土市場小,難以支撐大規模自主品牌;另一方面高階網通設備核心技術多由歐美壟斷(如核心路由器OS、光纖晶片IP等),台廠需要投入研發克服專利門檻。此外台灣人才和薪資成本相對鄰近國家偏高,在代工領域面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競爭,需要提升自動化和製程能力。地緣政治風險也是一大變數,但就產業面看,這反而強化了台灣作為可信賴供應基地的角色。總之,台灣在網通產業的定位將繼續以供應鏈為主,同時在政策挹注下朝高附加價值環節(晶片設計、軟體服務)延伸,尋求在新興領域(如車用通訊、6G研發)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政策全力扶持,本土龍頭崛起與全球博弈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場,不論行動或固定網用戶數皆居世界首位。中國政府把通信基礎建設視為經濟發展命脈,長期投入巨資打造「網絡強國」。過去十年中國的4G、5G建設速度和規模均空前:以5G為例,中國三年內建站數量遠超其他國家總和。政府的「新基建」政策將5G、FTTH、物聯網和資料中心並列,鼓勵各地加速投資,還對設備研發、標準制定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在強力扶持下,中國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網通企業。
其中最知名的屬華為和中興,前者5G設備市占率一度全球第一;後者在光通信和手機領域也有重要地位。此外,在企業網路市場有華三(H3C)(前HP與清華合資)、紫光旗下廠商,在無線路由市場有TP-Link、小米等眾多品牌。在光纖零組件方面,中國公司如長飛光纖、光迅科技等也是國際主要供應商。可以說,中國已建立從基礎原料到系統設備幾乎完整的網通產業鏈。
然而,中國網通產業也深陷國際貿易與安全爭端之中。2019年起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中興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採購美國技術與芯片,導致華為高端晶片斷供、手機業務受創,5G設備業務在部分海外市場受阻。這迫使中國更加重視自主研發與供應鏈自主化。一方面加速研發自有晶片(如華為海思尋求7nm以下工藝替代方案),另一方面推動內需市場去美化,比如運營商採購傾向國產設備替代思科、愛立信等外企產品。中國還積極投入6G研發,試圖掌握下一代制定標準。目前華為、中興均宣布了各自的6G研發進度,包括太赫茲通信原型驗證、Starlink對標的低軌衛星互聯等。預計在IMT-2030(6G)國際標準中,中國將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國際市場競爭方面,中國企業面臨兩極化的局面:在部分發展中國家,華為、中興以價格和交付優勢繼續拿下大量5G、FTTH訂單;但在美歐日印等主要市場,因政府禁令而被排除。為此,中國也轉而積極開拓東南亞、非洲、拉美市場,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數字絲路計畫,打包通信基建輸出。這種局面對投資人意味著中國網通廠商的增長機會與政治風險並存。一方面擁有龐大內需支撐基本盤,另一方面海外拓展受限,需要長期觀察地緣政治變化。
總體而言,中國本土龍頭企業技術實力強勁,在5G、光通信等已達全球領先水準。未來如果地緣環境有所緩和,中國廠商或將重新取得更大國際市場份額;反之則可能加速產業鏈分裂,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生態和以美國及盟國為中心的另一生態。對中國企業和投資者而言,掌控核心技術(如高端晶片、光器件)是當務之急,因為這將決定其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
美國:技術創新引領,政策著力重塑供應鏈
美國在網通產業長期居於技術創新領導地位。從早期網際網路協定的發明到今天矽谷公司對雲計算、AI網路的打造,美國企業塑造了許多產業格局。美國擁有一批網通巨頭如思科(Cisco)(路由交換全球龍頭)、高通(Qualcomm)(行動通信晶片領導者)、瞻博(Juniper)、Arista Networks(超大規模資料中心交換器領先者)、Ciena(光傳輸設備廠商)等,以及近年崛起的雲服務商(Amazon、Google、Microsoft)在網路基礎設施上投入也十分可觀。
美國公司的研發投入雄厚,使其在高端領域保持領先。例如高通在5G核心技術和標準專利上位居世界前段,Cisco開發的網路軟硬體作業系統廣泛部署於全球。特別是在軟體定義網路、網路安全、雲網融合等方向,美國企業創新不斷,許多網通新創公司也誕生在此(土壤孕育了SD-WAN、SASE等概念和產品)。
美國政府近年則更多扮演規則制定者和產業推手角色。一方面,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國對國內通信網絡安全審查趨嚴,禁止運營商採用華為中興設備並提供補貼替換存量設備,並遊說盟國跟進禁用。在5G架構上,美國政府力挺Open RAN開放網路策略,希望藉此削弱傳統電信設備巨頭(特別是中國廠商)的壟斷,同時培育美國本土軟體公司進入電信設備市場。例如,美國國防部和商務部撥款資助Open RAN試點,美企像Mavenir、Parallel Wireless等受益。
另一方面,美國通過《CHIPS與科學法案》投入對半導體製造的補貼,鼓勵包括網通晶片在內的高科技產能回流本土,這將影響未來供應鏈佈局。此外,在寬頻基建上,聯邦政府大規模投資(如前述BEAD計劃)將提高全國光纖覆蓋,同時也要求建設中優先採購國產或盟國產品,意圖重塑供應鏈的地緣分布。
美國市場的競爭自由化程度高,電信運營商之間、設備供應商之間競爭激烈。例如運營商方面Verizon、AT&T、T-Mobile激戰5G市場,推出各種創新服務(不限流量套餐、5G家庭網絡等)來爭奪用戶。設備商方面,Cisco在企業網領域面對Aruba(HPE)、Juniper等挑戰,不得不加速轉型訂閱制服務;在資料中心交換機市場,Arista依靠雲端客戶崛起搶走Cisco份額;晶片領域Marvel、Broadcom等在5G基站和交換ASIC上競爭白熱化。這種態勢驅使新技術更快落地。但同時也有隱憂:美國電信市場資本開支成長趨緩,運營商盈收壓力大,導致設備採購縮減。例如5G建設高峰過去後,美國幾大運營商2023-2024年的資本開支均有縮減趨勢,這對設備商短期營收構成挑戰。不過從長線來看,美國政府推動的基建和供應鏈政策將帶來新的成長點,如農村寬頻建設、政府專網升級、衛星通訊整合等領域。
總體來說,美國依然是網通技術策源地,其產業優勢在於軟體和系統整合能力強,以及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半導體和IT產業配合。但面對地緣博弈,美國也在尋求供應鏈多元化與自主(降低對亞洲製造的依賴),未來或將看到更多美國本土生產的通信設備。對投資人而言,美國網通市場孕育的公司不僅有穩健基本盤(Cisco、Verizon等),也不斷有具顛覆性的創新企業,值得持續關注那些掌握關鍵技術趨勢(如6G、雲網融合、AI網管)的新競爭者。
領趨觀點:廠商、供應鏈、風險與機會
綜合以上分析,網通產業橫跨電信、企業、消費多個市場,且技術演進迅速。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觀察潛在的投資標的與風險/機遇:
關鍵廠商與供應鏈
網通產業鏈條長,囊括上游晶片/IP供應、中游設備製造、下游電信服務等環節。設備及晶片供應商中,美國的思科、高通、博通,北歐的愛立信、諾基亞,中國的華為、中興,均是各自領域領導者。台灣廠商在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台積電為全球先進網通晶片代工主力,智邦、鴻海則是白牌網通設備的主要代工廠商。投資人可留意這些護城河深厚的龍頭企業,以及產業轉單時可能受惠的隱形冠軍(如專攻某細部零組件的供應商)。同時,觀察上下游合作關係和訂單流向也很重要——例如雲服務商自研晶片可能減少對傳統供應商依賴,運營商削減開支將影響設備商營收等。
市場需求與政策趨勢
目前全球各主要經濟體都將數位基礎建設列為重點,這意味著逆風市場(即使景氣放緩,政策投入仍支撐需求)。例如美國420億美元寬頻基金將帶動光纖設備長期需求,中國「東數西算」工程推動資料中心建設,歐盟則有Gigabit Society計畫要求2025年每戶具備高速網路。這些政策紅利將反映到相關設備及服務商業績上。可以追蹤各國5G頻譜拍賣進度、基建補貼政策和電信監管動向,因為這些都直接影響市場空間。例如某國加快6G頻譜規劃,則6G研發領先的公司可能受益於市場預期。
技術風險與競爭
網通產業存在技術迭代風險,新技術可能迅速顛覆既有格局。例如軟體定義網路興起就壓低了許多傳統硬體設備的利潤率(白牌交換器+開源軟體挑戰思科封閉架構)。又如衛星互聯網是否會搶走部分偏遠地區的5G/FWA市場,目前仍未知。再者,標準之爭也帶來不確定性——如果6G標準制定延遲或方向改變(如更重視成本而非極致性能),相關研發投入可能難以短期變現。因此需密切關注技術路線走向和行業共識,一旦出現替代性創新,要評估對現有企業商業模式的衝擊。
地緣與合規風險
近年網通產業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美中貿易緊張導致部分企業被禁止交易,投資這些公司需考量制裁風險。同時各國對通信基礎設施的安全審查趨嚴,可能影響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例如華為在西方市場受阻即屬典型案例。對跨國業務佈局廣的公司,還需關注出口管制、進口關稅變動等因素。合規方面,電信屬於強監管行業,各國針對頻譜拍賣規則、網中立性、數據保護的政策都可能影響運營商和設備商盈利。如歐盟推討「電信基礎設施貢獻費」可能要求影音巨頭分擔網路成本,這類政策變動都值得留意,因其可能改變產業價估值。
長線機會展望
儘管變數仍多,整體網通產業長線需求的增長確定性很高。未來5-10年,幾大明確趨勢如:全球網速持續提升(10G PON、Wi-Fi 7/8、6G)、萬物互聯催生新服務(車聯網、遠端醫療等)、雲端和AI推動資料中心規模翻倍等,都將帶來大量投資機會。例如,支持車用V2X通信的設備、適用AR/VR的超低延遲網路、綠色節能的通信電源系統等,皆是隨新應用出現的新興市場。可關注那些提早布局未來趨勢的企業,以及能在跨領域融合中勝出的玩家(如同時具備電信+雲服務能力的公司)。
最後,網通產業與景氣循環關聯度相對低,在整體經濟下行時,政府基建投資和剛性流量需求仍提供支撐。透過持續關注產業趨勢並分散投資於不同供應鏈環節的優質公司,有望在網通產業的長期成長中獲取可觀回報。
參考資料:
- Deloitte Insights – 2025年電信業展望
- Deloitte Insights – 5G進展與未來6G展望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數據 – 中國5G基站與寬帶用戶統計
- RCR Wireless – 中國5G發展現況(2025)
- Deloitte Insights – 電信產業最新趨勢(固定無線、Open RAN等)
- Versa Networks – 2025企業網路策略路線圖(Gartner)
- Pallas Digital – 企業廣域網路現狀與趨勢 (2025)
- TeleGeography – 全球光纖寬頻發展現況
- SDxCentral – AI時代資料中心網路:乙太網 vs InfiniBand
- Wi-Fi NOW – Wi-Fi 7產品發表與規格亮點 (CES 2023)
- EE Times – 2025年物聯網五大關鍵趨勢
- TM Forum – 2025年電信業關鍵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