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日,我參加了 COSCUP 開源研討會。這是一個每年舉辦的活動,聚集了許多參與開源專案、熱愛分享知識的技術人,地點在台灣科技大學。今年我聽了四場研講,分別是:
- 「從開源硬體到軟體 - 來造一根不用 200 台幣的部落格伺服器棒!」
- 「用 AI 快速開啟 PoC 原型」
- 「阿龜微氣候:用數據,打造兼顧環境與人的永續農業」
- 「開源軟體要如何賺錢」

1. 從開源硬體到軟體的創意實作
第一場是我最感興趣的主題。作者分享了他的 side project——WebStick,一個用 ESP8266 打造的迷你網頁伺服器棒,材料費不到 200 元。由於我之前上過電子應用課程,對 ESP8266 的使用與設計都有一些認識,因此特別投入地聽完整場演講。
這個小裝置雖然受限於硬體效能與儲存空間,無法同時支援大量用戶,但功能非常完整,包括影片播放、Markdown 編輯、檔案總管與檔案分享等。更有趣的是,有人將它改造成微型部落格伺服器或 NAS。雖然商業價值不高,但在教育與學習上意義非凡,因為它讓更多人看見「開源結合創意」的可能性。2. 用 AI 快速開啟 PoC 原型
第二場的講者展示了多款 AI 應用,包括 AI 銷售助理系統、字幕編輯平台、股票資訊整合平台等,運用的技術有 GPT API、Agent Framework、Workflow,以及其他新興 AI 工具。雖然部分內容有行銷成分,但也呈現了 AI 在原型開發上的高效率與廣泛應用潛力。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講者雖然是前端工程師,卻沒有侷限於介面開發,而是跨足不同領域,嘗試打造完整解決方案。這種不被專業框架侷限的精神,對工程師來說是一種啟發。
3. 用數據推動永續農業
第三場「阿龜微氣候」與農業科技相關。由於我的家族中不少人務農,我想看看軟硬體如何應用在農業上。這套系統透過感測器監測土壤溼度、溫度與施肥時機,對精準農業很有幫助。
但現實中,農業應用需要成本與時間,尤其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時,更需要長期數據分析與在地化調整。對農民而言,若技術無法直接帶來產量提升或成本降低,推廣難度很高。這讓我思考:科技在農業的價值,不只在「能做什麼」,更在「農民願不願意用」。
4. 開源軟體的商業模式
最後一場談的是「開源軟體要如何賺錢」。講者分享了他們公司透過開源獲利的策略:先將部分技術開源,吸引用戶採用,再透過客製化、雲端化服務收費。這種模式需要技術實力,也需要運氣與時機。
講者舉例,像 Nvidia、特斯拉、亞馬遜等公司,都選擇封閉式程式,開源與封閉間的競爭未有定論。未來 AI 的生態,可能會是開放與封閉共存的局面。
我的總結與啟發
COSCUP 這種研討會,能讓工程師跳脫日常專案,接觸不同領域的思維。專精固然重要,但跨界的視野更能啟發創新。如今的科技創新,往往來自於破壞式思維,若過於專注於單一技術,容易錯過更大的機會。
這次參與 COSCUP,我不僅學到了技術,更看見了開源精神背後的「分享與合作」價值。未來不管我在哪個領域,這種精神都值得持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