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手機壞了,操作不便,這幾天比較少出門活動,於是決定轉換心情,到圖書館看看書。偶然翻到一本由荒川和久所著的《超單身社會》,光是書名就立刻吸引了我這個對單身議題感興趣的人,於是便借回家細讀。
這本書是日本出版的,雖然是2018年發行,但其中大量的統計資料來自2010年左右,也顯示出「單身化」的現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浮現。即便如此,書中的內容對當下仍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尤其在台日兩國面臨極為相似的少子化與晚婚趨勢時,格外有感。
日本的單身現象:並不只是「不想結婚」
書中指出,在日本,終身未婚者的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其中「母胎單身」者也不在少數。這個數字令人震驚,卻也在現代社會中變得越來越常見。傳統昭和時代,結婚被視為社會責任的一部分,長輩會積極介紹對象,加上人們對婚姻的期待多半是「相處融洽、共組家庭」,因此結婚率始終居高不下。但到了現代,社會結構與價值觀改變,個人主義抬頭、經濟壓力變大、婚姻成本升高,讓越來越多人選擇單身。
書中點出一個被忽略的關鍵:「不是單身者不想結婚,而是很多男性根本不主動追求。」再加上經濟壓力大、工時長、收入低等問題,使得「無法養家」成為許多日本男性遲遲不婚的主因。而類似的情況,也普遍出現在台灣社會。

單身≠快樂?年紀越大,壓力越深
書中提到,很多男性即使結了婚,在退休後也容易再度成為「單身」,例如:失去經濟貢獻後,配偶對其產生怨懟,最終離婚收場。這樣的晚年單身者,不僅面臨經濟困境,心理孤獨與社會斷裂更是重大挑戰。
而對於未婚者來說,隨著年齡增長,結識伴侶的機會也大幅減少,加上社會對單身者的刻板印象仍在,像是「不夠成功」、「個性有問題」、「家庭責任感不足」等標籤,讓單身者常常感到無形壓力。
單身社會,是經濟負擔還是潛在商機?
有趣的是,書中也提到一個觀點:單身不代表消費力低落,反而是新的消費主力。
我們普遍以為單身女性消費力強,追求質感生活、時尚與旅遊,但其實單身男性也不遑多讓。他們在食物、娛樂、公仔、遊戲等方面的花費,甚至更高。而且許多商品或住宿都以「雙人」為主,單人使用反而更貴。這代表單身者其實不是經濟社會的「拖油瓶」,而是一個被忽略的市場需求。若能從制度與產業面,針對單身族群設計更多「一人生活」的產品與服務,反而能激活經濟新動能。
人工智慧會改變一切嗎?
書的最後,作者也談到 AI 的未來角色。當時還沒有OpenAI出現,但他已經預見 AI 將在未來的交友、婚配上扮演關鍵角色。
他認為與其依賴看臉、看文字簡介的交友 App,不如由 AI 分析使用者的性格、興趣與價值觀,進行更準確的配對,避免過度表象化與欺騙。
此外,書中甚至預想未來 AI 可能協助生育與育兒,讓女性不必承受懷孕所帶來的職場不平等待遇—聽起來科幻,但放到今日,已非完全不可能。
不過,作者也提醒,科技只是工具,真正決定社會走向的,是政治與制度。
若 AI 的應用只服務特權階級,而不顧廣大單身族群與弱勢者的福祉,那不論科技再先進,社會仍將面臨分化與危機。
結語:我們正走向一個沒有人能倖免的單身時代
這本書讓我深思,單身早已不是少數人的選擇,而是一個廣泛蔓延的社會現象,其中牽涉到經濟、文化、心理與科技等多面因素。或許「單身」並不該被視為一種「失敗」或「不完整」,而是需要整個社會與制度正視的新生活樣態。我身處這樣的時代,閱讀這樣一本書,有一種既貼近現實又不得不面對的感受。如果單身真的會是我們的未來主流,那我們就該思考:如何活出有價值、有溫度的單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