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還沒來到這片土地之前,這句話就深深刻在腦海裡。來到台灣生活後,在機場牆面、捷運燈箱上看過,也在無數觀光影片裡聽過這句話。
起初聽見時,我都會覺得很溫暖,心裡不自覺漾起一種幸福感,好像這座島真的擁有一種特別的人情味,能接住每個不同樣貌的人們。
可是,當真正生活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卻開始聽見另一種「風景」:
那是一種不經意的耳語、無心的玩笑,和一種默默存在的距離感。
你聽見過這些嗎?
在台灣生活的這幾年,我聽過、看過很多場景。
家庭聚餐的飯桌上,提到誰的媳婦是越南來的,便會加一句「哦,是越南新娘啊~」,暗示是因為嫁不出去的台灣男人找不到本地人,才「買」了外籍配偶,再加上一句「她們都是來騙身分證的吧?」。
找房子、找工作的時候,明明履歷再好,填上國籍那一欄,卻被一句「我們只考慮本國人」拒絕在外。
市集裡,東南亞傳統服飾或飲食被當成「表演性」的裝飾品看,而不是真正的文化。網路上有東南亞人出事的新聞,留言區也充滿了「回去啦」、「早該遣返」的字眼。
這些話語慢慢地,把人分成了「我們」和「他們」。
我曾經也很相信「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相信這座島嶼能溫柔地接住每一個人。
可當美麗只停留在口號裡,而不是真正看見、理解對方的存在時,這句話就變得空洞,甚至有點諷刺。
真的只是口號而已嗎?
我常想,為什麼這些不友善的話能這麼輕易地被說出口?
是不是因為在台灣人心裡,「東南亞」這三個字已經被簡化、被貼上一層層的標籤?
在這樣的想像裡,我們不是有故事、有夢想的人,而只是便宜的勞力、吵鬧的群體、弱勢的存在。
這些標籤,從媒體的報導、日常的笑話、再到社群的留言,一點一滴地形塑著一種「他者」的形象。 於是,當這樣的形象在我們腦中穩固下來,人們甚至不覺得那些話語有什麼不妥,因為那本來就是對「他們」該有的樣子。
對我來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不該只是一句宣導的口號,而是要真正看見、理解、接納身邊的每一個人。
就像我在第一篇文章裡說過的:這句話曾經讓我以為,台灣是絕對友善的地方,是一個能包容每個異鄉人的島嶼。 但當我真正走進這些日常,卻發現那種友善裡藏著下意識的距離感。
它不是憎恨,也不是惡意,而是一種長久以來被默許的習慣。
也許這樣的習慣,是時候被看見、被拆解了。
如果這片風景真的存在,就不該只是貼在牆上的標語,也不該只停留在旅遊文宣裡的口號。
真正的美,應該活在我們看人的眼神裡、說話的語氣裡,以及每一次對彼此的理解和靠近裡。
也許我們都可以一起用更多的理解,讓這座島上的風景,真的變得更美一些。
💬 你呢?你理解的「最美的風景」又是什麼模樣?歡迎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