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投資組合,是你性格的鏡子:超越財報的3層修煉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raw-image


華倫巴菲特有句影響深遠的名言「我是一個更好的商人,因為我是個投資者;我是一個更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個商人」。這段話對許多投身市場的人們來說或許只是教科書上的一段引文,但它揭示了一種強大的綜效關係,一種多數人未曾深入理解的思維模式。


人們窮盡心力鑽研各種「術」的世界,像是如何解讀財報或追蹤股價,卻時常忽略了那更深層且決定勝敗的「道」,一個關於心態紀律與人生哲學的廣闊領域。


我們時常被市場的喧囂所迷惑,追逐著閃爍的代碼與跳動的數字,卻忘了每一張股票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家活生生且正在運營的企業的部分所有權。這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世界觀的轉變。


當我們開始用經營者的眼光審視投資,用投資者的視角反思經營,許多看似複雜的問題便有了清晰的解答。這不只是一場關於金錢的遊戲,更是一場從看懂「商業」,到修煉「自己」,再到連結「他人」的完整旅程,而這趟旅程的終點,我們將會發現,自己的投資組合,不過是自身性格最忠實的一面鏡子。


第一層修煉:像個生意人一樣思考,而不只是個股民


多數人進入股票市場,是帶著「股民」的心態,我們關心價格、關心漲跌、關心明天會不會有利多消息。但一個真正的生意人或企業主,他們所關心的,是截然不同的維度。當我們學會用他們的視角重新看待市場,許多困擾我們的短期雜訊,便會自動消散。


成為一個經營者,意味著親身體驗過那些無法呈現在財務報表上的真實痛苦。好比說,當一個投資組合在一個月內回檔百分之二十,對許多股民來說已是寢食難安的巨大壓力,但對一個企業主來說,這種帳面上的數字波動,其挑戰性遠遠不及他曾經面對的稅務稽核人員的冰冷眼神,或是在會議室裡必須親口解雇一位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員工時的內心煎熬。那些真實世界裡的商業決策,充滿了不確定性與人性的掙扎,每一次的資本錯配或市場誤判,都可能讓整個團隊數個月的努力付諸東流。


正是這些血淋淋的實戰經歷,磨練出了一位成功經營者最重要的內在特質,也就是投資世界中最稀缺的兩種資產:耐心堅毅。他們深刻理解,建立任何有價值的事業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更能忍受市場的短期波動,等待價值的真正體現。


另一個有趣的矛盾點,在於外界對風險的看法。在許多人眼中,創業是極度高風險的行為,將自己畢生的積蓄與時間投入一個成敗未卜的事業,無異於一場豪賭。但從經營者的內心世界看,他們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在想方設法最小化風險。他們會窮盡一切手段去了解市場、服務客戶、優化流程,確保自己的事業能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存活下來。他們早已習慣將百分之九十九的淨資產,都壓在自己的公司這一個籃子裡。所以當他們帶著這種心態進入公開市場,將資金分散到十家不同的公司時,他們內心感受到的,不是過度集中的焦慮,反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度分散」的安全感。這也讓他們對「集中投資」的哲學,有著比一般投資人更深刻的體會與親近感。


當然這不代表小股東能將「擁有股票等於擁有公司」這句話看得太重。我們必須有個最基本的認知,作為一個持股比例不到百分之一的外部投資人,我們擁有的是分享公司成長果實的「權利」,而非影響其營運方向的「權力」。


這種權利與權力的巨大落差,是所有小股東的現實處境。當我們在螢幕前看到一家公司的執行長做出我們眼中極其荒謬的決策,導致股價在一天內崩跌,我們唯一能做的,除了賣出股票,就只剩下無力的沮喪。我們無法走進董事會,也無法撤換任何人,只能被動地接受權力核心所做出的決定。


這種無力感,在公司的資本配置決策上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從在掌握「權力」的創辦人或大股東眼中,一家賺錢的公司,似乎應該將所有利潤都用於再投資,以追求更高的長期成長。但外部股東追求報酬最大化的「權利」角度看,他或許更希望公司每年穩定支付百分之五的股利,這筆錢能讓他安心地支付家庭開銷,或將個人資產做一些多元化配置,避免所有的雞蛋都在同一個籃子裡。



這也引出了一個投資分析上的核心辯證:我們究竟該更看重「法人」的營運系統,還是「自然人」的管理智慧。


羊羹我自己覺得,真正優秀的公司都具備強大的「營運慣性」。一家能夠連續五年、十年維持優異財報與成長性的公司,本身就證明了它擁有一個強健的系統、文化和市場地位,這股強大的慣性,不會因為單一領導者的更迭而輕易消失。


好比說台積電,大家是因為看好它的技術領先與產業地位而投資,而不是因為我們「事先」特別了解魏哲家是誰。從這個角度看,分析師報告中提到管理者的部分,時常有種「倒果為因」的感覺。


這種看法非的道理是在它強調了可量化、可追蹤的客觀事實,也就是「護城河」的概念。一個擁有強大護城河的公司,本身就具備抵抗錯誤決策的緩衝能力,即便管理層只是中規中矩,公司也能持續創造價值。


羊羹我自己也覺得,多數情況下,與公司利害關係最緊密的大股東,確實是最不希望公司出狀況的人,他們的龐大持股就是一種最有效的制衡。因此,專注於分析公司的基本面,確實是投資的基礎。


但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調和這兩種觀點。一個公司的管理層,有時像是「園丁」,有時則像是「建築師」。對於像台積電這種已有宏偉花園的公司,管理層的角色是「園丁」,主要任務是維護好現有的一切。


這時我們應該專注分析花園本身,也就是公司的基本面與護城河。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好比說公司陷入困境需要轉型,或是處於高速成長的新創階段,管理層就必須扮演「建築師」的角色,他們需要提出新的藍圖,徹底改造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願景、品格與智慧,就成了決定一切的關鍵。而最能體現「建築師」智慧的,莫過於他們如何進行「資本配置」。公司的財報,反映的是過去與現在,而管理層的資本配置決策,則描繪了公司的未來。


這種思維的轉變,尤其在台灣的商業環境中更顯重要。台灣以中小企業與家族企業為經濟骨幹,「頭家思維」根深蒂固。這些「頭家」們往往是自身產業的專家,他們對上下游供應鏈、客戶關係的理解,遠非外部分析師可比。當他們將這種產業洞察應用於投資相關領域的上市公司時,便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資訊優勢。


但反過來看,這種凡事親力親為的控制慾,也可能讓他們在面對公開市場時,因為無法掌控一切而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對管理層設下過於嚴苛的標準,而錯失許多雖不完美但依舊能持續成長的投資機會。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便是第一層修煉的精髓所在。


---羊羹學堂訂閱牆預備處---


第二層修煉:你的日常習慣,正在決定你的長期報酬


當我們學會用經營者的眼光看懂了企業的運作邏輯後,我們終將發現,那面最需要被檢視的鏡子,其實是我們自己。成功的投資,不僅是一場智力上的勝利,更是性格與情緒控管上的勝利。我們最終的投資組合樣貌,不過是自身內在特質的一面忠實反映。這就進入了第二層的修煉,一個從「向外看」轉為「向內看」的過程。


這個修煉的核心,可以用一個強大的心智模型來概括,也就是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從A到A+》中提出的「飛輪效應」。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個人狀態,想像成一個巨大而沉重的金屬輪盤。一開始,要花費極大的力氣才能讓它轉動,每一下推動都無比艱難。但只要堅持朝著同一個方向持續施力,飛輪就會慢慢累積動能,直到某個突破點,它自身的慣性會開始發揮作用,越轉越快,甚至反過來帶動我們前進,形成一個自我增強的正向循環。


商業世界中最經典的飛輪案例,莫過於亞馬遜。它從「提供更低價格」開始推動第一下,吸引了更多顧客;龐大的顧客流量接著吸引了更多第三方賣家進駐;更多賣家帶來了更豐富的選擇與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這又進一步提升了顧客體驗,吸引了更多的顧客。這個循環一旦轉動起來,其規模效應便能支持公司投資更高效的物流,從而實現更低的成本與價格,讓整個飛輪幾乎無法阻擋。


這個強大的商業概念完全可以應用在個人成長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存在著一個飛輪,而且它可以往正向轉,也可以往負向轉。一個正向的個人飛輪,始於一些微小但持續的好習慣。


打個比方,當我們堅持早睡早起,隔天就有更充沛的精力去運動;運動後大腦思緒清晰,更容易靜下心來閱讀或進行深度工作;而工作上的成就感與清晰的思緒,又讓我們晚上能更安然地入睡。這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每一個好習慣,都是在為我們人生的飛輪,朝著正確的方向推上一把。


反之,負向的飛輪同樣存在。一次熬夜追劇,可能導致隔天精神萎靡而跳過運動;為了提神而攝取過多的咖啡因與垃圾食物,又可能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長期的睡眠不足與缺乏運動,最終會反映在我們的工作效率與決策品質上,帶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形成一個不斷下墜的惡性循環。


所以成熟的投資者會意識到他們每天的生活作息,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的投資事業打下基礎。他們追求的不是市場上虛無飄渺的內線消息,而是透過規律的日常,鍛鍊出投資中最稀缺、也最寶貴的品質:耐心、紀律、延遲滿足的能力,以及在混亂中保持內心平靜的強大情緒穩定性


在台灣這種充斥著追逐明牌、當沖交易與少年股神的「快錢文化」中,這種向內修煉的「慢富哲學」,更像是一帖對抗集體焦慮的清涼解藥。它告訴我們,投資是一場人生的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我們的體力、心態與配速,遠比一開始的起跑速度來得重要。關掉那些充滿雜訊的股市APP,花更多時間去運動、閱讀、陪伴家人,最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投資績效,反而因此變得更加穩健。


而當這趟內在修煉的旅程走到一個更深的層次時,一個終極問題便會浮現:我們究竟為何而戰?


許多人終其一生追求財務獨立,將其設定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當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衝過那條自己設定的終點線後,卻往往發現前方是一片從未想像過的、廣闊而空虛的平原。他們花了半生精力去解答「如何賺錢」這個問題,卻從未思考過「有了錢之後,要做什麼」這個更深刻的命題。


人們真正渴望的,從來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擺脫了生存壓力之後的「選擇的自由」。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為什麼」來指引這份自由,它反而可能成為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


在這個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的壽命可能遠超一百年的時代,若在四五十歲就進入完全無所事事的「退休」狀態,那意味著我們可能還有長達一甲子的歲月需要去填滿。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吃飯、看電視、睡覺,這種過去想像中無比愜意的生活,在一個月後可能就會變得乏味,一年後甚至可能讓人感到憂鬱。


這就帶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個美好概念:「生き甲斐 (ikigai)」,也就是「生存的意義」。它指的是一個能讓我們每天早上充滿期待起床的理由,是「我們所熱愛的」、「我們所擅長的」、「世界所需要的」以及「能讓我們獲得回報的」這四個圓圈的交集。


達到財務獨立後,有的人可能會選擇完全停止工作,去環遊世界、享受人生;但也有另一群人,他們天生就熱愛這場名為「事業」的遊戲,財務獨立對他們來說,只是讓他們可以更純粹地去玩這場遊戲,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他們會繼續工作、繼續創造,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內心那股無法抑制的「熱愛」。找到自己的 ikigai,為那得來不易的自由賦予方向和意義,這才是第二層修煉最核心的目標。


第三層修煉:你不是在選朋友,而是在成為值得被選的人


當我們透過內在修煉,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為什麼」之後,下一個浮現的問題,自然就是「與誰同行」。無論我們的目標是創辦一個新事業、投身慈善,還是進行一項深度研究,我們幾乎都無法獨力完成。這就將我們的目光,從自身拉向了外部的人際網絡,進入了投資與人生修煉的第三個,也是最能體現智慧的層次。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是這樣說的:「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長五個人的平均值」。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我們身邊的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價值觀,甚至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但羊羹我覺得,多數人在理解這句話時,都陷入了一個思考上的誤區,一個聽起來有點功利,甚至略帶自我中心的誤區,那就是「篩選」。


我們很容易將建立人際網絡,想像成一場單方面的「選秀」。我們拿著一張清單,評估著身邊的人,思考著「誰對我有幫助」、「誰的水準夠高」、「我該如何進入那個菁英圈子」。這種「選擇朋友」的說法,聽起來好像別人都沒有自己的判斷力,都理所當然地應該與我們做朋友一樣。這是一種由上而下、外向審視的姿態,它忽略了人際關係的本質。


我覺得一個更成熟、也更真實的觀點應該是,將「篩選」這個詞,換成「融入」。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篩選」是我在評估你,看你是否夠格;而「融入」則是我專注於提升自己,當我的價值觀、能量、水準與某個群體相匹配時,我自然而然地會被吸引進去,成為其中一員。關鍵不是去「選擇」朋友,而是讓自己變成那個你想結交的人


當我們將視角從「向外索取」轉為「向內修煉」時,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與其思考如何認識優秀的人,不如反思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他人認識的人。我們希望身邊的朋友正直、有趣、充滿智慧,那麼我們自己是否也努力具備這些特質?當我們專注於打磨自己時,人際網絡的建立,就不再是一項需要刻意經營的功利性任務,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副產品。優秀的人會被同樣優秀的人所吸引,這是一種基於價值與能量的相互奔赴,而非單方面的挑選。


這種觀點也能讓我們用更務實、更豁達的心態,去看待生命中人際關係的流動。


真正的投資成就,從來不是來自於我們找到了多厲害的股票,而是來自於我們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個能配得上這份成就的人。我們的投資組合,無論盈虧,都只是誠實地反映出了我們在每一個當下,對商業、對自己、對他人的認知總和。它從不說謊,就像一面鏡子。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投資修煉的QA總結


  • Q1: 為什麼說「像個生意人一樣思考」是投資的基礎?
  • A: 因為這能讓我們從關注短期股價波動的「股民」,轉變為關注長期企業價值的「股東」。生意人親身經歷過商業世界的殘酷與複雜,這讓他們對風險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培養出投資中最寶貴的耐心與堅毅。他們習慣將股票還原為「企業所有權」來評估,從而能更好地抵抗市場的短期雜訊,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 Q2: 為什麼投資者需要花時間在「與投資看似無關」的日常習慣上?
  • A: 因為投資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穩定性與紀律。規律的運動、閱讀、反思等好習慣,就像在為我們人生的「飛輪」持續施力,能建立起一個正向循環。這些習慣能鍛鍊出投資所需的耐心與延遲滿足的能力,幫助我們在市場陷入恐慌或貪婪時,依舊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客觀,做出不被情緒左右的決定。


  • Q3: 建立高品質人際網絡的關鍵,到底是「篩選」還是「融入」?
  • A: 關鍵在於「融入」。傳統的「篩選」思維,容易讓人變得功利且自我中心。一個更成熟的觀點是,將重心放在「提升自己」,讓自己成為那個你所欣賞、想結交的人。當你的價值觀、能力與能量達到一定水準時,自然會與同頻的人相互吸引,進而「融入」到適合自己的圈子裡。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而非由外而內的挑選。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羊羹的核心存股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

👉 點此訂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69會員
411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迷途的羊羹的其他內容
2025/08/04
百倍股是個充滿誘惑的概念,但直接複製大師心法,卻往往是失望的開端。在研究這套迷人的投資哲學時,羊羹我發現,比找到公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能讓自己安穩入睡的系統。這是一場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深度對話,從質疑、思辨到實踐,希望能與大家一同走過這段路,最終找到那條屬於我們自己的投資之道。
Thumbnail
2025/08/04
百倍股是個充滿誘惑的概念,但直接複製大師心法,卻往往是失望的開端。在研究這套迷人的投資哲學時,羊羹我發現,比找到公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能讓自己安穩入睡的系統。這是一場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深度對話,從質疑、思辨到實踐,希望能與大家一同走過這段路,最終找到那條屬於我們自己的投資之道。
Thumbnail
2025/07/31
看著市場上的種種狂熱,我們是否都曾懊惱錯過機會,或不解自己為何做出衝動決定?這些困惑背後,其實都有一套看不見的心理規則在運作。羊羹我花費心力整理查理·蒙格的智慧,試圖理解這些人性中的「預設程式」。這不只關乎投資,更是關於如何看懂自己與世界,讓我們一起探索那條更清晰的思考路徑。
Thumbnail
2025/07/31
看著市場上的種種狂熱,我們是否都曾懊惱錯過機會,或不解自己為何做出衝動決定?這些困惑背後,其實都有一套看不見的心理規則在運作。羊羹我花費心力整理查理·蒙格的智慧,試圖理解這些人性中的「預設程式」。這不只關乎投資,更是關於如何看懂自己與世界,讓我們一起探索那條更清晰的思考路徑。
Thumbnail
2025/07/28
在面對投資或人生重大決策時是不是都曾有過一種感覺,好像學了很多、懂了很多,但腦袋裡卻總是一片迷霧,看不清前方的路?看著別人似乎總能輕易做出判斷,不免懷疑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後來羊羹我才慢慢體悟到,拉開差距的往往不是資訊量的多寡,而是一套內建於大腦的、高品質的「思考框架」。
Thumbnail
2025/07/28
在面對投資或人生重大決策時是不是都曾有過一種感覺,好像學了很多、懂了很多,但腦袋裡卻總是一片迷霧,看不清前方的路?看著別人似乎總能輕易做出判斷,不免懷疑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後來羊羹我才慢慢體悟到,拉開差距的往往不是資訊量的多寡,而是一套內建於大腦的、高品質的「思考框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同樣的一套心法,以想賺快錢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以想要長期投資的角度看來,也有其可利用之處。雖然,照道理說,選擇價值投資之人,應該去觀看屬於價值投資的書才是,但其實界線不用分得如此嚴格,兩者都是投資理財的一部分。寫文章也是如此,假設一個普通人沒有特別喜歡寫作,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同樣的一套心法,以想賺快錢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以想要長期投資的角度看來,也有其可利用之處。雖然,照道理說,選擇價值投資之人,應該去觀看屬於價值投資的書才是,但其實界線不用分得如此嚴格,兩者都是投資理財的一部分。寫文章也是如此,假設一個普通人沒有特別喜歡寫作,
Thumbnail
分享如何藉由投資創造豐碩報酬,探討投資者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與決策邏輯。 涵蓋投資法則、市場趨勢、資產類別、失敗與成功的觀點,提供突破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念。 投資者可學習風險管理、時機把握,及投資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分享如何藉由投資創造豐碩報酬,探討投資者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與決策邏輯。 涵蓋投資法則、市場趨勢、資產類別、失敗與成功的觀點,提供突破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念。 投資者可學習風險管理、時機把握,及投資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探討投資者面對市場波動時的思考與行為,提醒要檢視自身的知識儲備、自律與決策品質,以避免短暫風光後的虧損。 強調持續超越大盤者通常難以企及,並提醒投資人要重視對手的強大,以及隱藏在市場裡的真正意圖。
Thumbnail
探討投資者面對市場波動時的思考與行為,提醒要檢視自身的知識儲備、自律與決策品質,以避免短暫風光後的虧損。 強調持續超越大盤者通常難以企及,並提醒投資人要重視對手的強大,以及隱藏在市場裡的真正意圖。
Thumbnail
股市裡最常見的投資行為,通常都在投資人的能力之外。散戶玩股當沖時,不知道那其實是賭博;追逐熱門股時,不知道那其實是投機;每天到處詢問何時可以買股票,不知道擇時其實不重要;最糟的是,以為能靠技術線圖、財報或產業趨勢來選股,卻不知其實做不到。如果你說你都做得到,那肯定是沒有誠實面對自己。
Thumbnail
股市裡最常見的投資行為,通常都在投資人的能力之外。散戶玩股當沖時,不知道那其實是賭博;追逐熱門股時,不知道那其實是投機;每天到處詢問何時可以買股票,不知道擇時其實不重要;最糟的是,以為能靠技術線圖、財報或產業趨勢來選股,卻不知其實做不到。如果你說你都做得到,那肯定是沒有誠實面對自己。
Thumbnail
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集結了25個金融專家分享自身如何投資與理財。看完這本書3大心得及重點,1.投資理財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2.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3.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配置。在這資訊轟炸的網路世界中,如果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話,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Thumbnail
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集結了25個金融專家分享自身如何投資與理財。看完這本書3大心得及重點,1.投資理財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2.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3.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配置。在這資訊轟炸的網路世界中,如果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話,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Thumbnail
投資需要資產配置,你的心理也需要。在工作上迫使你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執行時,試著讓投資成為自己最快樂的事。
Thumbnail
投資需要資產配置,你的心理也需要。在工作上迫使你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執行時,試著讓投資成為自己最快樂的事。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月光認為,心懷投資策略與目標,投資之路才能走得長遠。可以看到一堆人暴賺後財務自由的,也可以看到一堆人借錢投資失利,產生負債的。端看自己把焦點放在哪裡,哪邊的例子就會多看到一些。如果有財務壓力的,其實先不要去想如何能從投資賺大錢,調整心態之後再來擬定策略。         就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月光認為,心懷投資策略與目標,投資之路才能走得長遠。可以看到一堆人暴賺後財務自由的,也可以看到一堆人借錢投資失利,產生負債的。端看自己把焦點放在哪裡,哪邊的例子就會多看到一些。如果有財務壓力的,其實先不要去想如何能從投資賺大錢,調整心態之後再來擬定策略。         就
Thumbnail
一個是閒錢投資、堅持投入;還是槓上加槓,時間價值。 投資之前我們應該掌握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自身資源狀況的掌握。
Thumbnail
一個是閒錢投資、堅持投入;還是槓上加槓,時間價值。 投資之前我們應該掌握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自身資源狀況的掌握。
Thumbnail
本書揭示投資人常見的認知偏誤和誤區,包括追逐好績效、忽視風險、評估指標不當、錯誤解讀相關性等。作者建議審慎考量進場時點、運用適當指標綜合評估風險報酬、檢視持有標的間關聯性、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等策略,並對資料期間和商品本質有透徹理解。投資人需有清晰認知、保持客觀理性,方能在市場中屹立不搖。
Thumbnail
本書揭示投資人常見的認知偏誤和誤區,包括追逐好績效、忽視風險、評估指標不當、錯誤解讀相關性等。作者建議審慎考量進場時點、運用適當指標綜合評估風險報酬、檢視持有標的間關聯性、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等策略,並對資料期間和商品本質有透徹理解。投資人需有清晰認知、保持客觀理性,方能在市場中屹立不搖。
Thumbnail
本書提倡"修正式價值投資",結合價值投資理性和彈性操作。投資首重了解自身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選股兼顧宏觀經濟、行業週期和個股基本面分析。建議採取"左側交易"低位進場或"右側交易"追逐利好消息,並制定明確的進出場邏輯。風險控制包括監控進場理由、評估漲跌空間、設止損位、分散投資等措施。
Thumbnail
本書提倡"修正式價值投資",結合價值投資理性和彈性操作。投資首重了解自身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選股兼顧宏觀經濟、行業週期和個股基本面分析。建議採取"左側交易"低位進場或"右側交易"追逐利好消息,並制定明確的進出場邏輯。風險控制包括監控進場理由、評估漲跌空間、設止損位、分散投資等措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