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單純是運氣好壞或資訊落差的問題,其背後往往源於一套我們不易察覺、卻根深蒂固的「心理作業系統」。這個系統在遠古時代幫助我們的祖先生存下來,但在充滿複雜訊號的現代世界,卻常常引導我們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這是一套傳奇投資大師查理·蒙格花費畢生心力所歸納的智慧,它將帶領我們認識這些影響決策的隱形力量。學會看懂它,不是為了成為股神或預測未來,而是為了在充滿噪音的人生與投資道路上,為自己裝備一個更清晰的羅盤,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為何投資要學心理學?因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許多人覺得投資是跟數字打交道,只要看懂財報、分析數據就好,但這其實只對了一半。金融市場的本質,並不是由精密的機器所構成,而是由千千萬萬個充滿情緒、偏見與非理性衝動的「人」所組成。我們的貪婪、恐懼、嫉妒與希望,共同交織成了市場每天的價格波動。
所以,投資的賽局,與其說是在跟冰冷的數字博弈,不如說是在跟群體的「人性」博弈。若是不了解人性的運作規則,就等於在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遊戲中下重注。學習心理學,就是為了取得這份理解人性的地圖,讓我們得以校準自己的敘事,使其盡可能地貼近客觀現實。
歷史上最聰明的大腦之一,艾薩克·牛頓,就曾為此付出慘痛代價。他在南海泡沫的早期階段,理性地獲利了結,但眼看著泡沫越吹越大,身邊的人持續賺取暴利,他終究無法抵擋那股集體狂熱的引力,在最高點附近重新進場,最終血本無歸。他留下的那句名言,至今仍是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警鐘:「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卻無法計算出人性的瘋狂。」
牛頓對抗的,不是更複雜的數學,而是他自己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人性。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做出任何重大決策時,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內心的魔鬼-扭曲你所見世界的「情感與認知偏誤」
在我們試圖理解外部世界之前得先意識到我們的大腦天生就配備了一套強大的「現實扭曲力場」。這個力場並不是什麼超能力,而是一系列為了讓我們感覺更舒適、更自信、更自洽,而自動運作的心理機制。它會主動過濾、解讀、甚至篡改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形成一個無形的屏障,籠罩著我們的決策過程。
這就是決策的第一層陷阱,它主要由兩種力量構成:情感的濾鏡與自我的保護。
- 情感濾鏡
情感像是一副我們看不見的眼鏡,悄悄地改變我們眼中世界的顏色。其中最常見的兩種,就是「喜愛」與「厭惡」。
當我們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去研究一檔股票,了解它的歷史、創辦人的故事、產品的優點後,很容易就會不自覺地「愛上」這家公司。這種「喜愛傾向」會讓我們自動忽略它的缺點,
好比說我們會下意識地淡化財報上出現的警訊,將毛利率下滑、庫存增加等問題,解讀為「短期波動,不影響長期價值」。羊羹我自己覺得,這種情感連結是導致許多投資人無法在問題初期就果斷停損的主因。
台灣社會對某些企業的集體情感,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案例。像是被譽為「護國神山」的頂尖半導體公司,它不僅是一家企業,更承載了許多人的驕傲與認同。
這種深厚的情感,是否可能形成一個集體的樂觀濾鏡,讓大家在分析其潛在風險,像是地緣政治或產業週期變化時,不自覺地打了折扣。同樣的,數十年來的房市多頭,也在許多人心中建立了「只漲不跌」的信仰,這種信念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情感濾鏡。
反過來說,「厭惡傾向」也同樣具有扭曲現實的力量。當我們討厭某個政治人物或某個產業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放大其缺點,並對其任何優點或成就視而不見,甚至會主動尋找能印證我們厭惡感的負面資訊。
- 自我保護
除了情感,我們大腦的另一項核心任務,就是保護我們的「自我評價」,讓我們感覺自己是聰明、有能力的。
「過度自我評價傾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絕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準之上,這在統計學上顯然是不可能的。這種傾向在投資上極為危險,它會讓我們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輕視潛在的風險,並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才華,卻將失敗歸咎於運氣或外在因素。
這個偏誤還包含一個有趣的子項目,叫做「稟賦效應」。意思是我們會非理性地高估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打個比方,你花五千元買的一張演唱會門票,當你要轉賣時,你心理的定價可能會遠高於五千元,因為「它是我的」,所以它變得更特別、更有價值。在投資上,這會讓我們死抱著手上的持股不放,因為我們高估了它們的價值,不願以市價賣出(羊羹只是舉例,黃牛違法喔現在w)。
另一種強大的自我保護機制,是「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當現實過於殘酷,以至於我們無法承受時,大腦為了保護我們,會直接選擇「否認」這個現實的存在。這在投資中,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拒絕承認自己做錯了決定。我們會死抱著持續虧損的倉位,並為不斷惡化的基本面尋找各種藉口,好比說「這是在洗盤」、「主力還沒拉抬」,而不是勇敢地面對自己可能判斷錯誤這個痛苦的事實。
外部的誘惑-驅動我們行為的「獎懲與激勵機制」
如果說內心的偏誤是我們決策的「軟體漏洞」,那麼外部環境的「激勵機制」,就是驅動我們行為更強大、更直接的「硬體引擎」。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其最底層的邏輯就是「趨利避害」。而現代社會中的金錢、地位、認同感,都是這種底層邏輯的代理指標。深刻理解激勵機制如何運作,是看懂商業世界與社會運作的基礎。
一個設計精良的激勵機制,能創造出驚人的正面成果。打個比方,一家公司如果將管理者的獎金,與公司長期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而非短期的營收或股價表現深度綑綁,並且要求管理者將大部分獎金用來購買自家公司股票並長期持有。這種制度設計,就能有效地讓管理者的利益與股東的長期利益保持一致,避免為了追求短期獎金而犧牲公司的未來。
然而設計不良的激勵機制,也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就是所謂的「眼鏡蛇效應」。這個詞源於英屬印度時期的一則軼事:當時政府為了消滅眼鏡蛇,頒布法令說每交一條蛇的屍體就能領取賞金。
結果許多民眾為了領賞,開始大規模養殖眼鏡蛇。當政府發現問題而取消法令後,養殖者便將蛇全部放生,導致蛇患比以往更加嚴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會為了「獲得獎勵」而行動,而不一定會為了「達成目標」而行動。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由激勵機制塑造的行為無所不在。
好比說,台灣的「升學主義」就是一個最龐大、也最影響深遠的激勵系統。當「考上頂尖大學」成為社會評價體系中最重要的「獎勵」時,整個教育系統,從學校、老師、家長到學生,其所有行為都會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補習班文化、填鴨式教育、對考試技巧的過度重視,都是在這個巨大激勵機制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它有效地篩選出了會考試的學生,但也可能同時「懲罰」了那些在創造力、實作能力或其他領域具有天賦的個體。
職場也是觀察激勵機制的絕佳場域。像是科技業引以為傲的「分紅制度」,無疑是驅動工程師們燃燒熱情、貢獻心力的強大燃料。但我們也可以反思,這種高度側重短期績效與現金獎勵的機制,是否也在無形中鼓勵了人才的頻繁跳槽,而非對公司的長期忠誠度。它是否也讓企業更專注於快速推出能立即變現的產品,而相對犧牲了需要長期投入、無法立即看到回報的基礎研究。
理解了激勵的力量,我們才能在看待各種社會現象與企業行為時,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道德評判,而是能更深入地去分析其背後驅動行為的結構性因素。
完美的風暴-當所有力量疊加時的「Lollapalooza效應」
當我們分別理解了內心的偏誤與外部的激勵後,就要進入一個更核心、也更具威力的概念。這個概念,是查理·蒙格獨創的,他稱之為「Lollapalooza效應」。
這個詞是一個古老的美國俚語,指的是「一個極其出色、非同凡響的東西」。蒙格用這個詞來描述一種現象:當多種心理學偏誤,朝著同一個方向共同作用時,所產生的結果,並不是簡單的線性相加,而是指數級的、不成比例的巨大後果。這就像物理學中的「臨界質量」,一旦多種因素匯集,就會引發一場劇烈的連鎖反應。
要理解這個效應,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特百惠的家庭派對」。特百惠是一個保鮮盒品牌,它在早年最主要的銷售模式,就是鼓勵家庭主婦在自家舉辦派對,邀請親友鄰居參加。這種模式的銷售效果極其驚人,其背後的原因,正是Lollapalooza效應的完美展現。
一場看似溫馨的派對,其實巧妙地觸發了多種心理偏誤:
- 互惠傾向:主人提供了免費的食物和熱情的招待,讓來賓產生了「應該要回報點什麼」的虧欠感。
- 喜愛傾向:來賓通常本來就喜歡派對的主人,這種對人的好感,會被輕易地轉移到她所推銷的產品上。
- 社會認同:當看到身邊的朋友們紛紛讚賞並下單時,會產生強烈的從眾壓力,覺得「跟著買準沒錯」。
- 承諾與一致性:光是「答應出席」這個行為,就是一種微小的承諾。為了維持行為的一致性,人們會更傾向於參與購買。
- 激勵引發的偏見:主人作為銷售員,她的收入與業績掛鉤,這會驅動她極力地讚美產品。
當所有這些力量在一個輕鬆的社交場合中,同時作用於一個人身上時,理性思考的能力就會被極大削弱,購買行為幾乎成了必然結果。
在台灣的商業史上,我們也經歷過無數次類似的Lollapalooza狂熱。好比說多年前的「葡式蛋塔」熱潮,一個商品突然爆紅,引發媒體瘋狂報導與民眾大排長龍,接著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巨大商機,於是從麵包店到創業者一窩蜂投入,最終供給遠超需求,在極短時間內全面退燒,集體倒閉。
近年的案例,則更能讓我們看清楚Lollapalooza效應與「產品本質」之間的關係。像是幾年前崛起的「胖老爹」炸雞,它同樣經歷了一場由社群討論、排隊等待所引發的Lollapalooza狂熱,大量的加盟店迅速擴張。
但它之所以沒有像蛋塔一樣全面崩盤,關鍵就在於其產品本身,確實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口感,滿足了特定客群的需求。這份「產品力」,讓它在狂熱退燒後,依然能留住一部分忠誠顧客,穩住陣腳。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則是「廖老大」的飲料店加盟潮。廖老大本人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與行銷手腕,創造了一場驚人的Lollapalooza,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加盟。他在行銷端的表現無疑是天才級的。
然而,當消費者第一次上門後,卻普遍得到「飲料品質不佳」的負面體驗。在餐飲這種需要高頻次重複消費的行業,Lollapalooza效應可以騙到顧客上門一次,但糟糕的產品力,卻無法讓顧客回頭第二次。最終,當初由行銷創造的巨大泡沫,因為缺乏最基本的產品力支撐,迅速崩塌。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商業道理:行銷端的Lollapalooza,能決定一個品牌竄紅的速度與高度;但產品端的硬實力,才決定了這個品牌在狂熱退燒後,究竟能從多高的地方開始緩降,以及最終能在哪裡找到穩固的立足點。
這邊也只是針對倒閉潮來做課堂講解,羊羹需要替現在還存活著的廖老大加盟主平衡一下。大家應該這兩年都有看過廖老大本人親自整改加盟店的新聞,目前存活的加盟店都是在這波倒閉潮後存活下來的飲料店菁英,品質上好了很多。
當希望變成賭注-為何我們這個世代,會擁抱高風險?
在理解了上述種種心理偏誤與市場狂熱的運作模式後,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浮現了:為什麼在看懂了這些道理之後,人們,特別是年輕的世代,仍然會前仆後繼地投身像虛擬貨幣這樣的高風險遊戲?
這不僅僅是出於純粹的貪婪,其背後,有著更深層的經濟結構與心理需求因素。
最核心的原因,或許是「薪資成長」與「資產通膨」的嚴重脫鉤。在過去,社會的主流劇本是:努力工作、儲蓄、穩健投資,最終就能買房成家、安穩退休。但在當今的環境下,這個劇本的實現難度越來越高。薪資的漲幅,遠遠追不上房價、教育費用等核心生活成本的攀升速度,這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無力感與焦慮感。
當傳統的、被認為是「穩健」的道路,無法再給予人們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時,人們自然會被迫去尋找其他的可能性,即使那條路充滿了更高的風險。
在這種背景下,虛擬貨幣這類管道之所以能吸引大量追隨者,不僅僅是因為它提供了驚人的潛在回報,更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替代性的希望」。
它描繪了一個全新的賽局,一個看似更公平、人人都有機會翻身的去中心化未來。這種「打破舊秩序」的革命性故事,對於在舊秩序中感到無力的群體,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當穩健的道路預示著需要工作四十年才能勉強退休時,一個有著十倍、甚至百倍「可能性」的選項,就如同買一張能改變人生的彩票。即使知道中獎機率渺茫,但「萬一成功了呢?」這個念頭,本身就提供了巨大的心理慰藉。
從某個角度看,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按照傳統路徑「無論如何都無法成功」時,選擇一條高風險、高回報的道路,可能是一種絕望下的「理性」掙扎。因為對他來說,緩慢地走向平庸的失敗,和冒著巨大風險去博一個成功的機會,後者至少提供了一線生機。
這份對「翻轉人生」的渴望,本身就是最強大的投機燃料。它會反過來,將我們前面討論的所有心理偏誤都放大到極致。好比說,對未來的「希望」會變成「極端的樂觀主義」;而害怕「錯過這個唯一機會」的痛苦,其威力甚至會超過虧損本金的痛苦,形成強烈的FOMO(錯失恐懼症)。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建立屬於自己的防火牆
在看清了人性的脆弱與市場的瘋狂之後,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無力感。但認識這些心理偏誤,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憤世嫉俗,而是為了獲得「自知之明」,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能保護自己的系統與紀律。
既然人性難以改變,那我們能做的,就是設計一個能約束人性的框架。在財富規劃上,一個非常有效的思維模型,是「槓鈴策略」。
這個策略的核心,是將資產配置在兩個極端,而不是全部放在中間。一端是「極度保守」,另一端是「極度投機」。然而,這個策略的具體內容,需要根據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來做動態調整。
對於已經完成財富累積的退休人士,「保守」的那一端,可能真的是定存或政府公債,因為他們的首要目標是「保本」。
但對於仍在為買房、成家而奮鬥的「財富累積期」的人們來說,最大的風險不是市場的短期波動,而是資產的成長速度跟不上人生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定存,實質上是一種緩慢虧損的「激進」選擇。
所以,對於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們,「槓鈴策略」應該被重新定義:
- 槓鈴的「保守」大頭(好比說80%):這部分不該是定存,而應該是一個由全球化的指數型基金(ETF)、績優藍籌股所組成的核心投資組合。它的目標是獲取長期、穩健的市場報酬,是對抗通膨、實現財務目標的主引擎。它的「保守」之處,在於它能防守我們「無法達成財務目標」這個最大的風險。
- 槓鈴的「投機」小頭(好-比說20%):這部分才是用來投入虛擬貨幣、小型成長股等高風險標的。投入這部分的資金,心態上就要有「可能歸零」的準備,其目的是為了捕捉可能存在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超額報酬。
這個策略的精髓,在於建立一道「防火牆」,將我們的「核心財富引擎」與「高風險衛星」做出明確的區隔。
而最重要的,是執行一套有紀律的轉換機制。也就是定期、不帶情緒地,將「投機」部位賺到的超額利潤,收割一部分,轉移並注入到我們「保守」的核心投資組合中。這個動作,能確保我們的根基越來越穩固,讓我們既能參與高風險遊戲可能帶來的機會,又不至於在音樂停止時,發現自己傾家蕩產、一無所有。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決策偏誤的QA總結
- Q1: 為什麼懂越多、研究越深入,有時候反而會做出更差的投資決策?
- A: 因為深入研究很容易觸發「喜愛/熱愛傾向」,讓我們對投資標的產生情感連結。這種情感會像一副濾鏡,讓我們在解讀資訊時,不自覺地放大優點、淡化缺點,進而做出被情感蒙蔽的非理性判斷。
- Q2: 為什麼明知道可能是泡沫,大家還是會忍不住衝進去?
- A: 因為泡沫的形成,往往是多種心理偏誤疊加的「Lollapalooza效應」。像是看到別人賺錢的「嫉妒傾向」、害怕錯過機會的「剝奪超級反應」、以及大家都在做的「社會認同」,這些力量匯集起來,其威力遠大於單純的理性分析,會形成一股難以抗拒的集體狂熱。
- Q3: 既然人性偏誤難以克服,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 A: 真正的智慧,不是去消滅人性,而是承認自己的非理性,並建立一套能「約束」它的系統與紀律。在財富規劃上,「槓鈴策略」就是一個很好的框架。透過明確區分「核心穩健部位」與「衛星投機部位」,並設定好紀律,定期將投機的超額獲利轉移到核心部位,我們就能在人性的拉扯中,為自己打造一個相對安全的防火牆。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