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不是主角,甚至在許多觀眾眼裡,是那個讓戀人無法終成眷屬的「壞媽媽」。
但我卻在第十一集,看見她一生的悲傷與寂寞。
那幕她坐在沙發上,眼神呆滯地望著前方,
彷彿她的一生,也就到這裡為止了。
她是英凡的母親。
可她的一生,從來沒有被記得過名字。
婚後,她成了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照顧丈夫、撫養孩子、恪守本分。
她學會沉默,學會隱忍,學會低聲下氣地回應丈夫的冷語、甚至嘲諷。
在婆家,她把「體面」當作信仰;在家裡,她把兒子當作命根。
她不曾問過自己喜歡什麼,也不被允許做出選擇。
她的願望,只剩一件:讓兒子走上她認為「對的路」。
但那條「對的路」,從頭到尾都不是兒子想走的。
她要求金明放棄事業,只因她無法理解:
為什麼一個女人可以把工作放在家庭之前?
她不是惡意的,也不是冷血的,
她只是從未見過別的選擇。
她的人生裡,沒有夢,只有順從;
沒有自己,只有角色。
她不是不愛英凡,而是太怕失去唯一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東西。
在現實生活裡,這樣的母親其實還很多。
她們一生被教導為家庭而活,
到了晚年,便把整個人生的重心寄放在兒子身上,
甚至在兒子成家後,仍緊緊牽著那條看不見的線,
深入參與,甚至控制兒子與媳婦組成的家庭。
她們不是出於惡意,
而是早已把「兒子的家庭」當成自己存在的延伸,
把「兒子的婚姻」當作人生最後一場可以主導的舞台。
她們越愛,就越無法放手,
但在不自覺中,也讓那個家變得不再自由。
在華人社會裡,像她這樣的母親,其實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要多。
她們在婚姻裡沈默,在家庭裡隱形,
被教導要犧牲、要隱忍、要成全,
卻從沒被允許問一句:「我可以為自己活一次嗎?」
於是,她們把兒子當成餘生的寄託。
孩子成了她們自我價值的延伸,
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孩子的選擇,就是她們能否「被認可」的最後機會。
但孩子終究會長大、會掙脫,
她們卻不知道,自己還能成為誰。
所以,她坐在沙發上,看著空蕩的家,慢慢老去。
一輩子的付出,沒換來一句感謝;
所有的愛,最終都變成了誤解。
她沒有做錯什麼,
但她的一生,也從沒真正為自己活過。
她不是壞人,她只是困在那個只容得下「妻」與「母」的名字裡。
當她終於抬頭想問一句:「那我呢?」
四周已經沒有聲音,
沒有人在意她的名字,
也沒有人知道,她年輕時,夢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她是英凡的母親。
但在她的那一生裡,沒有人記得她真正的名字。
也想說一聲謝謝,
飾演英凡母親的演員,已於今年二月因病離世。
感謝她溫柔而深刻的演出,
讓我們在銀幕之外,也想起了那些為家庭沉默一生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