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母職被剝奪,我們才驚覺法律沒有看見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你有多久沒真正看見過一個女人眼裡的疲憊,其實是無聲的求救?

清晨,馬來西亞吉膽島的碼頭邊,一位媽媽蹲下身子,緊緊抱著她三歲的女兒。
她們身邊沒有行李,沒有聲響,只有彼此相依為命的靜默。那一刻,就像在告別。

幾小時後,新聞出現了:母女雙亡,遺書三頁。
她寫下:「今天我做了自私媽媽,帶她離開了。」

字跡乾淨,語氣平靜,像交代孩子午睡時間那樣平常,卻是她人生最後一頁的結語。

讀到這裡,我忍不住停下來。

字句雖未說穿,卻讓人瞬間心寒。
你知道她說的不是「暫時離開」,而是那種,永遠不會再回來的離開。

她那看似「自私」的選擇,其實是被這個世界,一點一點逼退,
退到最後一步,才跌進絕望的深淵。

她曾經努力過。
但她努力的地方,沒人承認。

她曾是那個半夜泡奶、背女兒跑急診、親手陪打針的媽媽,
孩子從出生兩個月,是她一手一腳帶大的。

但當婚姻破裂,孩子被帶走,
她一夕之間,從「母親」,變成「週末探視的過客」。

她求前夫讓她多見孩子,卻不敢催促,
連「已讀」都讓她窒息,怕一催就不讓見了。

孩子生病,她請對方送他們去打針,對方卻說:
「一天不做你知道損失有多大嗎?」

那一刻,她明白了,
她和孩子,在他的生命裡,只是「不值得停下手邊工作的雜音」。

她沒有責罵,也沒有怨言,
只留下母親最平靜的告別。
而那份平靜,是被多少次「不被相信」堆積而成的?

她說,前夫一家從來沒有好好照顧過孩子。
她掙扎過,
但每一次想離開,腦海裡總會浮現那個問題,

如果我不在了,
誰來為她撐傘?

她忍過無數次,一退再退,
直到絕望像海水般漫過胸口,才走向那條,沒人能回頭的路。

———

我們總以為,媽媽是天生堅強的。
但當她崩潰,得到的不是安慰與理解,
而是標籤:「情緒不穩」、「不適任」、「不配當母親」。

她打不贏官司,因為對方有穩定收入、聘得起律師。
而她,只有一雙曾抱著孩子的手,
和滿手的育兒經驗與淚水。

孩子,成了權力交換下的分贓品;
母親,則成了法律眼中的「無用者」。

她抱著孩子跳海,
人們才驚呼:「怎麼會這樣?」

但她早就說過了,
只是我們,誰也沒聽見。

孩子不是籌碼,
更不是父權的戰利品。

太多男人在婚姻裡,從沒真正照顧過孩子一天,
但離婚時,卻突然堅持要爭撫養權。

不是因為有多愛孩子,
而是無法接受「所有權被奪走」。

就算沒時間帶,也要先搶下監護權,
然後再對母親說:「妳要看孩子可以啊,但得聽我的。」

這不是愛,是控制,
是權力的延伸。

而對沒有收入、請不起律師、長年育兒卻毫無保障的全職媽媽而言,
這樣的控制,根本無從反抗。

更殘酷的是,許多母親選擇不爭不搶,
只因為心裡始終只有一句話:
「我只希望孩子平安,我可以再忍。」

她們以為,沉默能換來和平;
卻沒想到,換來的只是更不對等的婚姻,
和一個又一個,在角落悄悄崩潰的自己。

她不是你眼裡的「可憐人」,
她是你曾經擦肩而過的某個她。

或許,她和你搭過同一班捷運,
在人群裡安靜站著,抱著孩子,不驚擾任何人。

她夢想有一天,帶孩子去日本看櫻花,
穿一模一樣的洋裝,在花樹下合照。

她曾在辦公室茶水間悄悄落淚,
也曾在公車後座,安靜哄孩子睡著。

她最愛五月天的〈溫柔〉,唱到副歌時,
會忍不住跟著輕輕笑起來。

她沒有傷痕,卻滿身瘡疤。
她也希望能陪伴孩子長大,
卻活在一個,連「好好愛孩子」的權利都不肯給她的體制裡。

她只想在法律裡尋一點依靠,
卻連一點點,都沒有。

———

我們總以為家暴一定要有瘀青、有傷口;
卻忘了,冷暴力也是暴力。

已讀不回、訊息不回、探視不回應,
都是不回應她存在的方式。

不是她不愛,不是她不爭,
而是這個制度,早就悄悄把「母親」這個身分,從她手裡奪走了。

等她終於崩潰、終於哭出聲音,
他們卻只冷冷說一句:
「妳情緒太不穩定了。」

她所有的努力,都被這句話打入冷宮;
她所有的堅強,都被視為歇斯底里。

你以為她是情緒化,
以為她不夠堅強,沒有一點做母親的樣子,
但其實,
她只是一個人,撐得太久。

也許,她只是缺少一句:
「妳,還好嗎?」

這不該只是一則社會新聞。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成為一些改變的起點。

讓每個過勞的媽媽,都能有喘口氣的空間,
有免費的心理支持、育兒協助與真正休息的權利。

讓那些不是主要監護人的母親,
也能有平等的探病權、陪伴權、決策權。
孩子不是財產,也不是權力分配的籌碼。
孩子,是生命。

新聞,也不該只是流量的容器。
它可以是我們願意傾聽、願意改變的起點。

她留下的,不只是遺書,
是一封寫給我們所有人的信,

「請不要再讓下一個我,走到最後一步,才能被看見。」

如果你也不希望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今天就撥一通電話給那個你久未聯絡的朋友,
只說一句:

「我在,我就在這裡,聽你說。」

圖選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雪Angela beatrice
7會員
73內容數
香港居台作家,12 歲開始書寫第一部小說,22 歲開啟專職作家之路,25 歲出版首部小說。學生時期曾任模特兒,畢業後參演過數部電視電影的製作,後出版《找 1/2 顆荳蔻》、《咖啡杯的絮語》、《不能靠近的星星》、《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於中港臺澳星馬均有發售。現為一名作家、編劇、模特兒、畫家和部落客,目前定居於台灣。
夏雪Angela beatrice 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請你記得,你的努力或許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家,但它正在撐起你活下去的尊嚴。 也正在為你,慢慢築起一條,可以走得更遠的路。
Thumbnail
2025/08/10
如果你也正在努力,請你記得,你的努力或許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家,但它正在撐起你活下去的尊嚴。 也正在為你,慢慢築起一條,可以走得更遠的路。
Thumbnail
2025/08/06
我們都想被喜歡。可要是有一天,你喜歡的人提起你,你希望他眼裡的是笑意,還是疲憊? 熱烈的喜歡從來不缺,缺的,是懂分寸的愛。
Thumbnail
2025/08/06
我們都想被喜歡。可要是有一天,你喜歡的人提起你,你希望他眼裡的是笑意,還是疲憊? 熱烈的喜歡從來不缺,缺的,是懂分寸的愛。
Thumbnail
2025/08/06
父母的教育,不只是糾正,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陪伴。 對父母而言,每一次耐心的安撫,都是一種無形的投資;對孩子而言,每一次被理解,都是向成熟邁進的一小步。
Thumbnail
2025/08/06
父母的教育,不只是糾正,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陪伴。 對父母而言,每一次耐心的安撫,都是一種無形的投資;對孩子而言,每一次被理解,都是向成熟邁進的一小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女性主義×母職實作 從懷孕到哺乳、從伴侶到社會 媽媽們要奪回屬於母親的權利! 媽媽,是懷胎十月產下孩子的女性、是為了孩子犧牲奉獻的偉大角色、是操持一切大小事的多工職業,卻也是……最容易被罵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那要不試試當一位「女性主義媽媽」?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母愛與本能母性之間的關係。文章探討了一位母親透過面對自己的過去,來恢復本能具備的能力,並以個人觀點提供了一些思考。作者觀點認為世界上本沒有母愛這回事,更別提什麼母性本能。如果你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母愛而感到自責難熬的人,這篇或許會給予你幫助和陪伴。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Thumbnail
透過孩子的教養,媽媽經歷了身心靈的重大轉變,從而找到自己更好的版本。這篇文章探討媽媽所面對的生活挑戰,以及改變思維、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