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點擊收聽這次的分享,AI主持人與您一起共讀!
和一家傳產集團線上會議後,因為還有時間餘裕,我關心朋友M的近況;
「嘿!我常欣賞妳的IG,厲害耶,有剪輯、字幕、背景音樂還有兩條主題線,好像做節目,蠻有趣的」我表達對Y世代M的欽佩。
然後我問:「最近怎樣啊,妳好像進入一個考慮時期…」
然後獲得驚訝回應:「挖!老師,你怎麼感受出來的?」
我(稍微得意地)說:「身為X世代的經驗告訴我(笑~),一個人已經一段時間不太談的話題,要不乏善可陳,要不有點困擾,總之都令人進入漫長考慮…」
「Well~妳談家人談旅遊,幾乎不談工作和感情。」我直說;但意識到M可能在意的心情。
「好啦,我就找個話題猜一下,完全沒有冒犯或要妳聊隱私的意思。」

圖片來源:Pexels
她突然認真的想聽些建議:「老師你怎麼看我的工作這件事?」
「現在的妳具備專業能力和職場經驗,也有累積自己的成績,站在未來發展的人生軸線上,的確是一個選擇時機,但有 一 個 問 題要交給妳的願景和智慧做判斷…」我故意放慢語速。
「問題叫做;妳的下一站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願意付出什麼代價?」
「這一點若沒想清楚,走了以後容易不爽、不甘願(笑~),可是這一點若想太久,加上人生隨時可能的變數,妳就可能走不了了;愈有雜音愈需要冷靜和自信。」
專業自信的來源:專業能力+自主工作流程+時間觀念+判斷力+應變計畫。
若有年輕專業人士提問職場發展,我通常談到這裡就先暫停和觀察;觀察對方感受,更觀察自己,畢竟曾經長期走不了的人,特別容易逐步走向說教的懸崖。(反省中~)
勿在他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他人。
Y世代和Z世代都是全球勞動力市場的主要來源,何況Y世代已在江湖待過十年以上;我對Y世代背景與價值觀的理解:
- 追求個人理想願景→成長於「舊框架都可改變」時代,傾向勇於提出意見,挑戰現狀。
- 關注生活工作平衡→重視未來發展與機會,也追求生活的豐富而非更多工作交付。
- 包容新舊的價值觀→經歷網路和通訊管道快速普及,對社會生活型態見解更多元。
他們不需要畫大餅;他們需要平實的提點,長遠有建設性的意見。
他們需要尊重想法的朋友,他們不需要某位大叔扮演兄長的角色。
我對Y世代的互動技巧:
- 同理、理解意見
- 依實據給回饋
- 討論選擇方案

圖片來源:Pexels
「我講兩個真實故事;妳聽過我把年輕時轉職的故事,當作管理案例吧。」M點點頭。
「我當時對自己心底冒出來的想法,處理的非常草率,轉職美其名是為心中的熱情,說穿了是順著一股衝動,想要新鮮感而已。 果然離開大手企業後,新工作不到一年就失望離開,還攬上自責的強烈情緒;閒賦在家的三個月,反而是第一次真正靜下來,和自己對話的機會。」
「摸摸鼻子沒啥好怨的,再次出發找到新工作,不過,人生從此走上完全無法想像的路。」
所以為何想轉職,是想離開眼前的處境,或是真思考過未來?
最可惜沒從前一份工作學到東西,又跌進重演的人生劇本,圈子不同但其實人沒走出去。
若是思考未來,在你的計劃裏,還有哪些部分有待歷練和努力的?你想成為什麼,是想透過那個角色達成什麼目的?

圖片來源:Pexels
「第二個故事;我的一位好朋友是成功的北漂族,在原本的職場做得有聲有色,不過因為熱戀,索性轉去男朋友工作的大企業任職,雖然工作負擔重,但是能和男朋友一起才是重點。
她30歲那年和我一起合作專案的車程上,突然跟我聊起當年在竹科的風光日子,我鼓勵她既然感情很穩定,還是可以在獲利更好的新職場上發揮呀,我還記得那一幕;她看著車窗外的街景輕輕嘆氣;不行,我有小孩了,就 這 樣 吧~」
「這份工作的時間多變,執行期程漫長,是需要很多腦力體力的外勤勞動;她曾想走,但生活重心劇烈轉移,她覺得『走不了』,也就接受、不走。 十多年來,她仍在這一家企業任職,表現非常傑出;就人生的階段結果而言,是有成就的。」
「人生最難,是說服自己。」

圖片來源:Pexels
M又點點頭,認真的,似乎參與某些剛剛描述的情境。
我跟她說:「結論!回到妳的願景和智慧做判斷,不過判斷力向來從人生的跌跌撞撞裏累積的,所以一旦和自己確認了,就勇敢去試試。」
「人生的選擇很難只用理性分析,即使去超市購物都很難理性,何況是人生~」
我打趣:「妳知道逛超市有療癒效果,對吧!」M大笑。
「成功,就是把生活變成想要的樣子;但是追求成功的過程,凡事付代價。」
#實戰管理教練
#最難領導是自己
#讓管理落地讓績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