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有學員的課後意見提到「莊老師教的管理淺顯易懂」,「管理的方法技巧立即可用」之類的字眼。謝謝大家鼓勵,成為企業講師之所以努力務實,全來自當年的苦惱(拭淚~)。

學員真實回饋,圖片來源:永良老師
常有員工不照我這主管的劇本和期望走,每天溝通耗費的瑣碎時間加總起來,肯定足夠多處理幾項工作,尤其我是學管理的背景,更帶來加倍苦惱,因為高管會直說:「怎麼你的員工績效沒有更好呢?」(哎喲,老闆~我的員工又不是當年書本裡的研討個案~)
「帶人技巧,總到現場才磨練。」
管理之所以不簡單,因為面對獨立的生命個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每個當下接觸時,兩者的狀態都是變數。
運用之所以不簡單,因為表面的「知」know-what(能陳述),必須和本質的「知」know-how(懂得做)交替運作,並且透過不同的實際情境刺激,累積成行為經驗,延展成綜觀全局的能力。
所以我常勸學員們多學習→轉化→練習→行動;變成自己專屬的一套管理武功秘笈。
主管的3個實務起點
昨天和老媽上館子,點了一盤常見的炒高麗菜,吃起來什麼都對,菜也新鮮,就是沒啥味道。60年廚房老薑,媽媽不以為然的小聲說:「他們用細蔥段可能為了要有綠色,可是齁不對味。」
「要用蒜頭或蒜苗,可是這陣子沒蒜苗,就要蒜頭才有味道,並且蒜頭要切片下去拌炒,最好再加一點小蝦米帶香氣。」
太太仔細聽、猛點頭,我則對老媽胡鬧:「哎呀,太便宜的菜都沒味道啦,要200元以上的菜才有味道。」(純粹胡扯~)
咱們當主管進績效廚房不怕熱;說得一口好菜,也得親手做得出來。

圖片來源:Pexels
主管的實務起點分拆成下列三方向:
- 主管角色認知
身為主管要達成組織賦予的目的、目標,代表部門執行各項專案與處置相對產生的狀況,帶領與培育團隊成員有更好的發揮;所以主管要有指揮官或部門代表的認知。
如何帶隊?如何控場?也就是想策略、給方向、方法的時間,要多於親自執行基本/例行工作的時間,不是不管同事們的前線辛勞,而是提高戰場視野+系統化分工的觀念。
- 指揮官有該做的事:運用關鍵技術和工具在有限時間內,推動團隊創造戰果-「工作價值」。針對 所有的經營資源(人、物、錢、時間…)做有效果的output/經濟的input=有效率的運用。
- 效果的→盡可能使產出成果最大化;確保正確、快速、安全、樂於執行。
- 經濟的→合理分配並使投入資源最小化;但須避免浪費、失能、不合理。
因此,主管推動團隊創造績效的三個關鍵:
- 工作技巧→是否發揮團隊能量?
- 時間管理→是否將力氣放對地方?
- 重視價值→是否建立集體信任感?
而夥伴們也有各自該執行的工作。
回想起每一部戰爭電影,當指揮官得自己抓起配槍衝進壕溝幫忙還擊時,通常...戰況也已經非常Urgent & Ugly。

圖片來源:Pexels
- 系統化的方法
以兩個角度為例:
For全局;常站在團隊成長、成員交流、部門風險的高度檢視每個現場的互動或事件。重視資訊共有、狀況共有、目標共有;彼此清楚團隊現狀、成員動態而有一致戰力進行專業補位。
For個人;觀察員工的順序:行為→能力→動機→觀點→信念;也就是從外在行為追溯內在思維, 逐步去了解一位員工的能力現狀,和因應專案執行、處置狀況的思維架構。
人做事多數都有固定模式;「多些理解,才有推動前進的著力點。」
所以多進行授權和工作指導;工作指導是為了建立一套符合品質與安全的「工序」,也就是一套快速有效的做事方法。
「員工執行例行工作愈節省時間,主管才能在最需要時間的要事、戰略、創新花時間。」
- 累積運用的要訣
做中學,學中做;管理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需要累積和整理,清楚操作細節和搭配選擇,才熟能生巧的端出一盤美味的炒高麗菜。當年的我全憑每一天的現場遭遇或意外按對鈕,換來珍貴的學習。
我學到授權的秘訣是先衡量授權交付人員的能力與動機,瞭解其做法,以便建立評估值(或停損點),後續依實際數據和進度給回饋,確保專案如期、如質、如實。
我學到對同事的耐心溝通,秘訣是先溝通感到不安的地方,行動前才有分別補強或練習的機會。人會感到不安是因內在遭遇困境:
- 專業表現的困境來自:不會做、不到位、不習慣,卻又需迎接新挑戰。(我想起許多朋友去日本自駕旅遊,開車難免會撥到雨刷桿哈哈...)
透過企業講師的角色,我再次重新進行職場生涯的大挖掘和大整理,那一段圖書館歲月大概是前半輩子日日忙碌像走馬燈以來,最長的一段沉澱時期。

在圖書館的日子,圖片來源:永良老師
我常(尖銳的)提醒自己:所謂實用是指,讀再多商管大師或名人著作都行,But明天去上班面對那幾位同事該怎麼實 際 著 手呢?(笑~)
我們面對的是有感受、有思想、有意見的人;不是機器。
「先實用,才想用;會想用,才有用。」
#實戰管理教練
#最難領導是自己
#讓管理落地讓績效提升